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治疗位直肠舟状瘘(intermediate type rectovestibular fistula,IRVF)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应用LAARP手术治疗IRVF患儿18例,平均手术年龄4. 1个月(2. 9~6. 6个月)。经腹腔游离直肠系膜,经腹会阴联合直视下建立括约肌复合体中心隧道,行瘘管内黏膜切除,将直肠从括约肌复合体中心拖出,同时保持后联合和会阴体完整。分析所有患儿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患儿肛门功能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1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LAARP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1例患儿出现直肠黏膜脱垂。对随访期内年龄超过2. 5岁的15例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评估,14例患儿可自主控制排便;12例患儿无污便或1级污便,2级污便2例,3级污便1例;9例患儿无便秘或1级便秘,4例为2级便秘,2例为3级便秘。家长对患儿肛门外观满意。结论LAARP手术可清晰显示括约肌复合体,完整保护后联合和会阴体,并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是治疗IRVF的新途径。

  • 标签: 中位肛门闭锁 直肠前庭瘘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在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2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中选取60例,通过动态随机化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沟封闭术进行预防,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进行预防,探究60例健康体检者的龋齿发生率以及窝沟封闭剂脱落率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在龋齿发生率以及窝沟封闭剂脱落率的比较,观察组健康体检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在预防儿童龋齿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有效降低健康体检者出现龋齿的情况,可应用推广。

  • 标签: 窝沟封闭术 氟保护漆 预防 儿童龋齿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技术对沟封闭术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封闭剂脱落率及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就诊的7-9岁的180例无龋病的恒磨牙沟封闭治疗的儿童患者,随机选择100例在四手操作配合下完成,对照组80例在医生的独立操作下完成,比较两组病例在沟封闭术后耗时和病人的满意度,1年后随机进行了窝沟封闭剂保留情况和质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四手操作技术可以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也降低了封闭剂脱落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在口腔临床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口腔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

  • 标签: 四手操作技术 窝沟封闭术 效绩分析 儿童龋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沟封闭技术预防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县疾控中心2015年1月—2015年12月对某小学40名三年级学生(142颗第一恒磨牙)给予沟封闭技术处理,设定为观察组,另选取38名三年级学生(136颗第一磨牙)不做沟封闭技术处理,设定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同时给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复查,比较两组学生的龋病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龋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沟封闭技术预防龋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建议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窝沟封闭技术 龋病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疝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证实的60例股骨颈疝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受累的股骨颈左侧8例,右侧7例,双侧5例;42例受累的股骨颈20例见2个或2个以上病灶;38例共发现51个病灶。CT均表现为股骨颈前方皮质下类圆形骨质缺损,内为较均匀的液体密度,边缘清楚伴有硬化缘,X线平片上表现为股骨颈中轴线或其外上方的类圆形透亮区或破坏区。结论可以根据病变典型部位、形态及特征对股骨颈疝作出正确诊断,局部皮质与病灶相连的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较为特异的征象。

  • 标签: 股骨颈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即刻种植与拔牙愈合初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牙周病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即刻种植,参照组给予延期种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修复后,研究组患者在修复完成的第二周后,其PES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各时间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修复完成的第二周,其PD值均呈现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两组相较于第二周,其修复后的18周的PD值均明显降低,其组间数据无对比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修复完成的ISQ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呈逐渐增长趋势,其组间数据无对比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患者在种植牙齿时,即刻种植与拔牙愈合初期种植均可以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与拔牙愈合初期种植与即刻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后可以使牙齿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即刻种植 拔牙窝愈合 初期种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第一恒磨牙沟封闭的效果。方法对儿童应用封闭的方法预防恒磨牙的龋坏。结果经由治疗观察,封闭剂保留率6个月为95.65%、1年为93.75%、2年为93.47%、3年为93.33%。龋齿率6个月为0.0%、1年为3.1%、2年为4.3%、3年为6%。结论沟封闭可使龋病发病率大大降低,是一种预防龋病的良好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第一恒磨牙 窝沟封闭 封闭剂保留率 龋齿率
  • 简介:腰椎管侧隐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其中CT在该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对此国内外学者在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方面已有共识。自近几年以来推拿治疗200余例该病患者,其中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CT检查结果及术病理观察是一致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CT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有些CT显示侧隐绝对狭窄的患者无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一些侧隐宽度正常的患者却有极典型的间歇性破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对因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的患者进行了脊髓造影CT(CTM),并对其影像学结果与症状分析。

  • 标签: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临床症状 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 下肢放射痛 影像学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深入,先天性梨状瘘的诊治逐步向微创方向进展,本文主要论述近年来对于先天性梨状瘘的相关诊疗的进展及特点,为研究先天性梨状瘘提供科学的治疗参考。

  • 标签: 先天性梨状窝瘘 内镜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小蛋白-1是肺组织细胞膜上的一个特殊结构,在应力及高氧损伤的调控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是哺乳动物细胞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其中p38MAPK通路在细胞生长、细胞应激、炎症和凋亡等多种病生理过程起关键作用,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及其与小蛋白的相关性做一综述,旨在对小蛋白-1在急性肺损伤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小窝蛋白-1 p38MAPK信号通路 急性肺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三角形解剖区域,由于该区域内含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耳蜗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故该区域的手术对从事耳神经及侧底外科的医师一直极具挑战。面神经出脑桥后可分为6段,即小脑脑桥角段、内听道段、迷路段、

  • 标签: 颅底肿瘤(Skull Base Neoplasms) 面神经损伤(Facial NERVE Injuries)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底手术颈内动脉支架的应用经验,明确颈内动脉支架在底手术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22例置入颈内动脉支架的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左侧5例,右侧16例,双侧1例;年龄33~75岁;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4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1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16例。结果22例患者术前根据CT血管造影(CTA)、MRI以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评估颈内动脉受侵蚀程度,发现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遂于术前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术中发现肿瘤组织不同程度地包绕颈内动脉,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或次全切除,且无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发性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颈内动脉支架段狭窄或闭塞。结论对于底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受累节段局限,术前放置颈内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底肿瘤 耳鼻喉外科手术 血管支架 颈内动脉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随着经多普勒(TCD)在各级医院的普及以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了能更好的发挥TCD这一无创、经济、便利的助手作用,首先是要争取做到一名合格的TCD医务工作者。在此总结几点TCD教学的体会,希望对TCD工作人员及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A在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CTA表现,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SSD)并辅以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处理。结果32例患者检出36个动脉瘤病灶,其中29例为单发动脉廇,3例为多发动脉廇。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29例,发生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3例。结论MSCTA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可以多方位、立体成像,可作为首要筛选检查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卒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卒患者的一种常见神经精神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工作生活质量。近年来,作为一种无创性神经调节技术,重复经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已应用于卒的康复治疗,但其在PSD治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对rTMS治疗PSD的疗效、可能机制以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 简介:目的探讨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4月~12月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患者136例,所有病例均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经多普勒超声(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定是否存在内血管狭窄.63例(46.5%)内动脉存在中度以上狭窄惠者作为病例组,73例(55.7%)无明显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人口学因素、既往病史及个人史.结果单变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间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史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OR=2.631,95%C/1.124~6.160,P=0.026)、脂代谢紊乱(OR=2.255,95%C/1.060~4.797,P=0.035)是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内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