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言语效率理论,对初级汉语水平俄语母语进行了有反馈和无反馈重复朗读训练,以考察反馈对汉语第二语言朗读韵律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跟无反馈重复朗读训练相比较,有反馈重复朗读训练在朗读韵律方面的改善程度是显著的。2)如果仅仅采用重复朗读的训练方式对于正字法距离跟汉语差异较大(如俄语母语)且对汉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而言,朗读韵律不会有明显改善。3)有反馈重复朗读训练在朗读韵律方面的学习效应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衰减,这表明教师应该将朗读韵律的外显教学和反馈进行结合,并贯穿汉语二语朗读教学的始终。

  • 标签: 第二语言朗读教学 教学反馈 朗读韵律 重复朗读
  • 简介: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前预备研究,通常以量化而非质化方式进行。然而,量化研究较多注重任务预备的结果而非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预备行为容易被忽视。本研究尝试填补此方面空白,以访谈研究方法探索具体任务前预备行为,以及先前研究较少触及的主题熟悉度问题。这两个因素构成了Bui(2014)所提出的任务外和任务内预备理论。八位香港本科学生完成了一项熟悉以及一项不熟悉的口语任务,并在任务后接受访谈。尽管此前研究的部分结果得到证实,本研究还是发现了三项较新成果:第一,先前相关研究都集中在任务预备的心理语言学过程,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报告任务预备可减少焦虑并增强自信,显示任务预备在情感层面的影响。其次,即使先前研究显示,任务前预备提高了流利度和复杂度而非准确度,学生的自我报告却反映了他们对准确度的重视。再次,主题熟悉度可以在无任务前准备的情况下,部分填补任务前准备所起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还讨论了相关教学启示。

  • 标签: 任务前准备 主题熟悉度 任务预备 流利度 准确度 复杂度
  • 简介:文章对韩语母语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性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检验了有效句法复杂性测量指标与写作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话题链数量、话题链分句总数、零形成分数量、T单位长度4个指标可以作为韩语母语汉语写作句法复杂性发展的有效测量指标,而T单位数量、T单位分句数、话题链长度、话题链分句长度、话题链分句数不是有效的发展测量指标。另外,研究还发现,话题链数量、话题链分句总数、零形成分数量、T单位长度既能有效区分韩语母语的汉语水平,也能有效预测写作质量。

  • 标签: 韩语母语者 句法复杂性 测量指标 写作质量
  • 简介:文章通过个案的口头历时语料对两类情态的纵向阶段性习得过程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学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普遍认知因素对情态偏误进行了偏误分析,体现了5种偏误类型(误代、误加、遗漏、错序、杂糅)在纵向上的数量变化,展示了学习在情态结构和情态表义方面的历时动态发展。

  • 标签: 情态 习得过程 历时个案 偏误分析
  • 简介:在塞林格描述二战后青少年生活状况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中,有三处重要的地方:中央公园的成水湖,有成千成万孩子奔跑的麦田,以及阳光明媚的西部。作者虽然并未对这三个地方泼墨描写,但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到它们对小说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慰藉。本文通过分析这三处各自的特色及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结论:这三处具有理想主义幻彩的地方让霍尔顿暂时避开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欲望和恐惧,让他亲近纯真的自然和童年,从而成了其心灵的栖所。

  •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央公园的成水湖 麦田 西部 成人世界 儿童
  • 简介:我国已出版的汉英词典大多数是为本国读者学习或翻译用的,为外国学习编的汉英词典较为缺乏,为数不多的几部或不太适合初学者用,或仍有不完善之处。在世界性的汉语学习热兴起的形势下,这一领域需要拓展耕耘的余地较大。《我的第一本彩图汉英词典》根据《HSK词汇等级大纲》的要求,选释常用字1000个、常用词5000个,词性标注、释义、组词编排都较有条理,词位的结构呈示清晰,但是其图示与所释字词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应该吸收有关词典的做法加以改进。

  • 标签: 编排设计 图示 词位 常用词
  • 简介:学业情感是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对学业行为有重要影响,而且与学业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对日语专业学情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上游组与下游组在自信心、学习动机、目标语态度及学业行为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学业情感和学业行为维度上,下游组呈现出相对消极和被动的特点。改善学业情感体验对于促进日语学习行为投入、提高日语学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学业情感 学业行为 情感目标
  • 简介:3月12日上午,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的“孔飞力与海外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他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中文版首发式举行。国际著名华人移民问题研究权威、香港大学原校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兼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等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出席会议,追忆汉学大家孔飞力,共研华人移民史。

  • 标签: 汉语教学 海外教育 资讯动态 新闻报道
  • 简介:题元是动词论元所扮演的语义角色,题元层级指的是这些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文章采用可接受性判断和组句两种测试工具,通过研究母语为日语的学习对汉语心理动词的习得情况,考察题元层级在中介语中的作用。测试结果表明,学习在习得心理动词过程中容易接受和生成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经验——动词——客体"句式,说明题元层级对中介语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并达到汉语本族语的水平。

  • 标签: 题元层级 中介语 心理动词 习得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考察了英、韩、日、蒙、印尼语背景CSL学习8个表时间的量度形容词混淆的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的混淆词在误用方向、词际关系、混用频次和比率上都有一定差异;词语混淆受到目的语同义词关系和母语多重因素影响,在母语方面,英语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对译词相同和母语表达方式误推;韩语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同根词干扰和组配关系误推;日语的混淆主要源于同形汉字词;蒙语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印尼语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方言误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同根词干扰.

  • 标签: CSL学习者 时间量度形容词 词语混淆 分布与成因
  • 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 标签: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 简介:根据词汇深度处理假设,学习的词汇处理和词汇习得应该呈正相关。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任务固有投入量并不总是和学生的词汇习得相关,因为任务固有投入量并不等同于学生完成任务中的实际词汇处理量;同时,现有研究对学生实际词汇处理量和词汇习得之间关系的发现也不一致。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报告了一项中国英语学习在完成合作口头输出任务中的实际词汇处理量和词汇习得相关的研究。互动和统计分析表明,受试共进行了四种词汇处理;受试的总体词汇处理量和其产出性和接收性词汇习得和延时记忆都呈正相关;受试的分项词汇处理量和其产出性词汇学习呈正相关,但和其接收性词汇学习并不总是相关。本文从合作输出中的词汇处理、词汇处理和词汇学习以及词汇处理和不同模式的词汇学习三个方面对上述发现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合作口头输出 实际词汇处理 词汇学习 实际词汇处理和词汇学习的关系
  • 简介:词、字、音节三之间的关系──十论汉语文教学与索绪尔的贡献和局限徐德江一、现代语言文字理论关于词、字、音节三间的关系尚未有统一的结论。什么是字,对于西方拼音文字来说,现在就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只有字母和词,没有字;另一种认为,字母是字;再一种认为...

  • 标签: 索绪尔 “文字” 书面语言 符号系统 语音 汉语文教学
  • 简介:一九三七年四月,为了表彰作家幸田露伴(1867—1947)在文学上的成就,日本政府特授予他以本国杰出的文化人士为对象的第一届文化勋章。幸田虽然接受了,却在祝贺会上大唱反调说:“艺术并不由于受社会的优遇,为许多人所欣赏而才出色。它也不会由于遭到社会的冷遇,受不到青睐而不能存在。记住这一点,大可不必纯粹因艺术的关系而获得了一枚勋章。就劳各位费唇舌,更用不着祝贺什么,……”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文化 拒绝接受 日本政府 天皇制
  • 简介:本文以Swain(1985,1995,2000,2005)输出假说中的注意功能为概念框架,用准实验方法调查两种输出活动(有引导的写作和文章重构)能否促进中国学习对英语的虚拟条件句的注意和习得。受试为华南某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各24人,两组分别按要求完成输出任务或阅读理解。对实验及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划线结果表明两组对目标语言形式的注意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的是,输出任务促使实验组发现自己的语言困难,并在输入材料中注意到了相应的目标语言形式,而控制组的对目标语言形式的注意只是因为这一形式在输入材料中的凸显性。2)实验组对虚拟语气的习得强于控制组,两种特殊的输出任务确实促进了目标语言形式的习得,而且其效果是长期的。本研究证实了Swain的输出假设,并对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用语言输出活动提高学习语言准确性有一定的启示。

  • 标签: 输出任务类型 注意 英语语法教学
  • 简介:本文以Nation(2004)的词汇知识分类标准和蒋楠(2000)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心理语言模式为理论框架,针对中国英语学习习得英语兼类词lack过程中所出现的词汇使用错误,侧重分析了汉语作为母语在中国英语学习习得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项研究利用产出性写作任务和接受性问卷对90名受试习得lack一词的情况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当英语兼类词的汉语对应词只与英语兼类词中的某一词类一致时,中国学习往往将汉语对应词的此项词类的特征应用到英语兼类词的其它词类中,从而导致词类误用错误。最后,文章指出在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都应该特别的关注不属于同一词类的跨语言对应词,以防止母语负迁移和词汇石化现象的产生。

  • 标签: 英语兼类词 词汇习得 母语迁移 词汇错误 词汇石化
  • 简介:伴随性学习一直是词汇学习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和Pimsleur的记忆方案基础上,操作了一次历时近一个月的实验,对比研究了刻意学习法(背词表)和伴随性学习法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1)背词表组成绩普遍高于伴随性学习组。但难以掌握词义抽象的词语;2)伴随性学习组在开始阶段受到“伴随性”影响,容易忽略目标词,学习成绩较差。但有机会掌握词义抽象的词语,在词汇输出上更有创造性,学习积极性高。

  • 标签: 词汇学习 刻意学习 伴随性学习
  • 简介:在进行关于学术写作方面的背景调查和研究后,笔者吃惊地发现大量的中国学生在他们的第二语言学术写作中都曾经被认为违反了"引用惯例",有"剽窃"嫌疑,并且许多西方语言学者在做"剽窃"研究时,经常以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为例。由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分析了大学生学术写作中高频率出现的"剽窃"现象,重点放在中国的英语学习方面:探讨了"剽窃"发生的原因和人们对"剽窃"的态度;同时提出了"剽窃"问题的可能的解决途径。

  • 标签: 学术论文写作 剽窃 西方语境 引用惯例
  • 简介:副文本是文本内外阈限的手段和常规,为译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切特斯曼交际伦理为理论依托,运用描述统计学收集文本: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副文本和元文本来分析译者与作者、合译者、出版商、编辑、评论撰稿以及读者间的交际伦理。通过分析,与副文本相关评论多达半数,读者选取译本时,不仅局限于译本语言,更多关注封面,副标题,简介,附录等,这得益于译者与合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中各方之间良好的交际伦理。

  • 标签: 副文本 翻译参与者 交际伦理
  • 简介:《我是猫》与《阿Q正传》在叙述语言上都属于幽默讽刺类小说,同时,在叙述结构上也显示出相似处。即,叙述与主人公的距离发生了由远及近的变化;叙述的视角也不固定于单一视点,而是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本论文将从由此产生的特殊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对两部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比照,进一步论证鲁迅受到夏目漱石作品影响的可能性,从而为今后二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叙述者 主人公 叙述视点 距离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