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的量化诊断方法,提高其诊断正确性、合理性;方法根据CCMD-3诊断标准,制定量化评分表,对2~4年级1572例小学生进行两种诊断方法对照研究;结果技能评分法较学习成绩评分法分类更细,评定标准更严,结论技能评分法是一种较科学、合理的评定方法。

  • 标签: 技能发育障碍 量化诊断 诊断标准 技能评分法 学习成绩评分法 小学生
  • 简介: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为单盲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4例急性期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行NIHSS、Fugl-Meyer和g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绿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刺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刺与现代神经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其可能机制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 标签: 盲针法 电针治疗 中风 功能康复 脑功能
  • 简介: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487例垂体腺瘤病人进行伽玛刀治疗。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调查,依据不同病理类型和治疗剂量随访其影像学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影像学随访获完整记录395例。肿瘤体积控制占91.1%;临床症状随访461例,症状改善占77.7%。对284例功能性腺瘤和112例无功能性腺瘤临床疗效和处方剂量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剂量增加,无论影像学或临床症状随访有效率均上升;但功能性腺瘤随着剂量增加有效率上升更明显。结论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无论是控制肿瘤生长还是改善临床症状均取得较好效果,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保护重要结构并掌握剂量。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立体定位技术 垂体肿瘤 治疗结果 时间
  • 简介:目的比较黛力新与多塞平治疗老年期焦虑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门诊治疗的老年期焦虑症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分别用黛力新和多塞平治疗,疗程6个月。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3周末及治疗第6个月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黛力新组有效率为90.3%,显效率为74.2%;多塞平组有效率为86.7%,显效率为56.6%,两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在治疗第1、2周末黛力新组HAMA总分较多塞平组显著减少(P〈0.01)。多塞平组抗胆碱能副反应较突出,黛力新组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黛力新治疗焦虑症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更适合老年期焦虑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

  • 标签: 焦虑症 老年人 黛力新 多塞平
  • 简介:嗅沟脑膜瘤不多见,约占脑膜瘤的5%,为颅底脑膜瘤较为常见的部位之一。我们于1992年10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6例双侧嗅沟脑膜瘤.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嗅沟脑膜瘤 临床特点 治疗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门诊失眠症患者影响睡眠与觉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对以失眠为主诉的初诊病人经确诊为失眠症,按姓名、年龄、职业、失眠病程、服用药物、上床时间、主要不适症状、对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等项目作临床调查问卷项目填写,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失眠症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占63.98%;中壮年失眠症患者比例最高;失眠症患者记忆力减退者占80.71%、影响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者占81.82%,服用镇静安眠等类药物对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均有明显影响;晚睡对白昼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临床失眠症患者的防治、康复有其重要意义。

  • 标签: 失眠 睡眠与觉醒 临床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是否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Lp(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卒中(SAA)、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和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以同期入院的非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排除)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Lp(a)及其他各项血脂指标,并于入院及病程两周时分别行NHI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Lp(a)与卒中类型及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Lp(a)浓度及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p(a)进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患病因素的回归方程Lp(a)水平与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浓度Lp(a)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且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早期功能修复无关。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脂蛋白(a) TOAST分型 预后
  • 简介:目的对829例急性脑梗死中并发的337例MOFE病例的预后进行研究,以寻找治疗对策。方法337例脑梗死并MOFE的分布特点和梗死面积相关因素.探讨MOFE治疗效果。结果MOFE器官衰竭3个个次者对预后影响明显高于MOFE个次少和无器官衰竭组(P<0.01),脑损伤面积在5~10cmMOFE组的评分明显高于梗死面积在5cm以下的各组(P<0.01);痊愈率和死亡率也显着低于和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MOFE个次越多.预后越差,脑损伤面积越大,MOFE得分越高,且死亡率越高。提示:MOFE器官衰竭是影响脑梗死直接原因.在脑梗死早期有效的防治MOFE.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主要途径。

  • 标签: 老年 脑梗死 多器官衰竭 脑损伤面积
  • 简介: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检查示,10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改变,其中3例患者为大结节小囊、7例患者为小结节大囊;病变位于左颞叶7例、左颞枕交界区1例、右颞叶1例及左侧额中央区1例;增强扫描示,7例患者的肿瘤实性部分和壁结节明显强化,1例患者软脑膜强化,2例患者无强化。8例患者行肿瘤全切术,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满意,术后9例癫痫患者均无发作,1例患者的头痛缓解。随访时间为1~5年不等,术后复查均无复发征像。结论多形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以癫痫发作起病;影像学检查常见囊结节改变,病变多位于幕上,占位及水肿效应轻。最终诊断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临床特点 癫痫 影像学特点
  • 简介:目的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具典型特征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42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及血清病毒学、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2例中38例(26.76%)为非急性起病,受损部位除常见的额、颞叶外,还可侵及脑干.50例(35.21%)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非淋巴细胞占优势.69例行脑脊液特异性1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者12例(17.39%),余57例(82.61%)均呈阴性.17例行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标本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其中恢复期标本1型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水平增高4倍以上者5例,无明显变化者9例,恢复期抗体水平降低4倍者3例.68例中65例(95.59%)脑电图未见典型的局灶性尖、棘波.52例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MRI检查10例,CT检查42例),其中28例未见典型影像学改变,分别占受检者的30.00%(3/10)和59.52%(25/42).结论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呈不典型表现,明确诊断有赖于对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患者,建议检测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的特异性1型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以对病毒抗体水平进行连续和动态观察.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非典型临床表现 1型单纯疱疹病毒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升高 IgM抗体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脊液漏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2例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被采用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且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置管后1~2d脑脊液漏减少,3~12d停止;随访6~12月无再漏.结论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是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的可靠有效方法.

  • 标签: 引流治疗 腰大池 临床观察 外伤性脑脊液漏 持续外引流 腰椎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线粒体脑肌病(ME)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E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脑电图、肌肉活检及病理检查,其中2例行脑活检。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抽搐为主要特征的癫痫样发作、运动不耐受及发作性头痛和呕吐、视听障碍等。脑电图为广泛中、重度异常。血乳酸水平升高。肌肉活检可见不整红边纤维。脑活检可见大量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减少和脱失。MRI检查示广泛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长T1、长T2异常信号,呈灶状、囊状改变伴有脑萎缩,或者灰质核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病变均未见强化。结论根据M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肌肉活检可对该病做出早期诊断。

  • 标签: 线粒体脑肌病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临床 不整红边纤维
  • 简介: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例)或视神经炎(7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例),球后视神经炎(5例)或视神经萎缩(4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8)。8例患者头部MRI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免疫球蛋白G 水孔蛋白质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置入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入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入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血栓 动脉溶栓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PK、LDH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Monarch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脑梗死患者分别于急性期(发病后第3天)和恢复期(发病后第14天)的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中CPK、LDH水平高于恢复期(P<0.05),脑叶梗死的LDH水平高于基底节梗死(P<0.05),随着梗死体积的增加血清酶水平也升高.结论测定血清CPK、LDH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害的程度,对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血清 CPK LDH 肌酸磷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探究疏肝健脾解郁汤治疗抑郁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抑郁性失眠患者1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肝健脾解郁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后观察组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PSQI评分及S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5-HT水平及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疏肝健脾解郁汤可有效调节神经功能,改善抑郁状态,控制失眠症状,疗效显著。

  • 标签: 抑郁症 失眠症 疏肝健脾解郁汤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室管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30例发生于成人的室管膜瘤,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特征。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症状有所不同。标本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标本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17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和肿瘤细胞对中型丝(vimentin);部分瘤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室管膜瘤是一种有特殊组织结构的神经上皮肿瘤,其最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掌握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神经上皮肿瘤 室管膜瘤 临床特征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①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②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③垂体腺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信号多样化;④部分囊腔内可见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⑤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垂体腺瘤 RATHKE裂囊肿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