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γ-丁酸钠(Camma-hydroxybutyrate,CHB)具有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药理机制,本研究以GHB联合放疗(Radiotherapy,RT)治疗恶性脑胶质瘤,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将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36例分为GHB联合RT组和常规放疗组前者于每次放疗前30min给予GHB200mg/m~2静脉滴注,常规放疗1.8~2gy/次,5次/周,处方剂量55~60Gy,后者除不使用GHB外其余同前者。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生存和急性放射反应情况。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近期疗效、预期生存率结果:GHB+RT组1年、1.5年肿瘤局控率分别为62.20%、26.50%,对照组53.80%、13.80%GHB+RT组平均生存期为21.9±8.26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0.0%、20.0%。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14.10±7.75个月,1年、2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66.67%、13.33%。GHB+RT组放疗后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22.22%、16.67%,脑水肿、癫痫发生率分别为38.89%、22.22%;对照组急性损伤2级、3级发生率分别为33.33%、27.78%、脑水肿、癫痫66.67%、33.33%。结论:GHB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有助于减少放射反应,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 标签: Γ-羟丁酸钠 胶质瘤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剂
  • 简介:目的研究考酮替换盐酸吗啡减轻癌症病人对阿片类药物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以1.5∶1作为各组病人吗啡向考酮转换的基础比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卡氏行为状态量表评分(KP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作为转换前后镇痛效果、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组盐酸吗啡与考酮的平均转换比率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转换比值与吗啡的的剂量呈一次线性拟合趋势(F=0.003、P=0.954),大剂量吗啡组比小剂量吗啡组替换后考酮的需要量更小。结论应用考酮替换大剂量盐酸吗啡止痛是一种减轻阿片类药物耐药的新途径。

  • 标签: 吗啡 羟考酮 耐药 替换治疗
  • 简介:众所周知,癌症最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常合并沮丧和忧郁,所以癌症病人同时服用抗忧郁药并非罕见.抗忧郁药不但能改善忧郁症状,与止疼药同时用还能增强止疼效果.抗忧郁药还常常用以减轻三氧胺常见的副作用--阵发性潮热.乳腺癌手术和化疗后常规要服用三氧胺5年,一致公认三氧胺挽救了很多乳腺癌病人的生命.

  • 标签: 抗忧郁药 三苯氧胺 阵发性潮热 乳腺癌
  • 简介:总结了30例盐酸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经验。制定护理流程,按照“一对一”的方式实施疼痛护理,减轻了患者顾虑,提高了癌痛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癌性疼痛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盐酸哌替啶片与盐酸考酮控释片在癌痛镇痛中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43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盐酸考酮控释片与盐酸哌替啶片,观察2周,对比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考酮组患者疼痛缓解20例,有效率90.91%。哌替啶组患者疼痛缓解16例,有效率76.19%。两组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比显示,盐酸哌替啶片的成瘾性强(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盐酸考酮控释片在治疗癌痛时镇痛效果优于盐酸哌替啶片,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 标签: 疼痛 恶性肿瘤 羟考酮 哌替啶
  • 简介:目的评价乌美司胶囊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D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证实为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DP方案化疗,试验组DP方案化疗基础上加服3个月乌美司胶囊,每位患者完成至少3个周期化疗,观察两组外周血有核细胞CD4/CD8、总生存时间、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在服用乌美司胶囊后较对照组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两组客观疗效(CR+PR)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36.0%和43.3%;总生存时间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均〈0.05)。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DP方案化疗患者服用乌美司胶囊后虽客观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总生存时间,降低化疗不良反应。

  • 标签: 乌苯美司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右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亚胺静脉滴注,右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右丙亚胺 乳腺癌 吡柔比星 心脏毒性
  • 简介:氧胺具有抗雌激素和雌激素的双重特性,长期持续使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发生多种病理改变。临床应予以重视,并加以监测。本文就妇科并发症的发生和临床监测方面做一综述,以早发现、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三苯氧胺 乳腺癌
  • 简介: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用于妇科肿瘤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肿瘤全麻术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均在术后应用持续静脉镇痛。A组用药: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氟比洛芬150mg+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持续输注量2mL/h。观察术后6、12、24、48h时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镇痛结束后记录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疼痛VAS、PHS及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结束后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搔痒、呼吸抑制、嗜睡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毒副反府轻.县一种安伞、有效的镇痛方法。

  • 标签: 舒芬太尼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静脉自控镇痛 妇科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癌性内脏痛患者采用盐酸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的止痛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144例癌性内脏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72)和对照组(n=72)。给予研究组患者盐酸考酮控释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解救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2%(16/72)、31.9%(23/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36/72)、59.7%(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9,P〉0.05)。结论癌性内脏痛患者采用盐酸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的止痛作用均较显著,但前者比后者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癌性内脏痛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硫酸吗啡控释片 止痛作用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XM)和长春新碱(VCR)对高三尖杉碱(HH)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562-n凋亡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1:2末端标记技术(TUNEL)、DNA电泳方法观察K562-n细胞凋亡。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观察K562-n细胞NF-κB活化。结果:K562-n细胞未经药物诱导NF-κB有轻度活化;HH0.5μmol/L可明显诱导K562-n细胞NF-κB活化,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能显著抑制HH0.5μmol/L诱导的NF-κB活化,抑制率分别为32.0%和39.4%(P均<0.05)。HH0.5、5、50μmol/L均能诱导K562-n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0.00±3.34)%、(47.13±3.18)%和(68.63±8.14)%。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本身无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均能增强HH0.5μmol/L诱导的K562—11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提高达85.8%和114.6%(P均<0.05)。结论:HH诱导K562—13细胞凋亡的同时激活NF—κB;DXM和VCR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其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长春新碱 核因子-ΚB活化 高三尖杉酯碱 K562-n细胞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