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物理学中的范瓦耳斯体积改正量b不应当是分子体积总和b1的4倍。分子的自由活动空间不仅与分子体积总和、分子处于最紧密状态时的间隙有关,还与分子本身的运动有关。研究的结论是体积改正量b为分子体积总和b1的2.7倍。

  • 标签: 活动空间 体积 分子 改正量 数学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日本的一休大师说过“入佛道易,入魔道难”。这是说的境界和禅理,而在两个人的爱情中,往往是入魔更加轻易,而“入佛”则需要更多的时光,爱不是奢望,却往往成就了奢望,爱不是恋贱,却往往痴迷。恋爱过了就是炼狱,这是实话,却也是空话,所谓空话,是人人皆晓的道理,却人人都难以做到。

  • 标签: 生活 禅理 爱情
  • 简介:微凉带点萧瑟的寒意,初春一向给人属于女性的联想,仿佛正要婆娑起舞的女郎,隔着面纱透出些许神秘;而紫色,正与这样的风情不谋而合,在色轮上,由蓝红两色调出的紫色,半暖半寒的调性,是很特殊的颜色,在初春乍暖还冷中粉墨登场,蠢蠢欲动的心灵开始跳舞。

  • 标签: 紫色 数码 初春 MP3
  • 简介:即使为了梦想奋斗,压力也肯定在所难免。你知不知道,甜品可以快速提升脑中的血清素,舒缓情绪,令人心情好呀!如果心情沮丧的时候,建议去甜品店“怒”吃一顿了——大吃特吃,将怒气发泄到甜品上,然后带着甜爽的笑容离开……

  • 标签: 甜品店 减压 血清素
  • 简介: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热器,在中考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可以说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在2010年考卷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 标签: 电热器 中考 在线 电流热效应 出现频率
  • 简介:为了利用位相差值法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频率的准确测量,研究了位相差值法的有效性、哈特曼探测器采样点数和采样频率的选取方法。首先给出了位相差值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噪声去除方法,然后分析了哈特曼探测器采样点数和格林伍频率的统计平均次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采样点数大于400、统计平均次数大于400时,可以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频率的准确测量。研究了测量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噪声后,测量值的偏离误差从30%降低到0.6%。研究了算法的重复性精度,得到测量值偏离量的RMS值为1.9Hz,占理论值的3%,说明测量方法非常稳定。依据上述结果,对8-108Hz的湍流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当不考虑空气扰动时,测量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最后,研究了哈特曼探测器采样频率和格林伍频率之间的关系:哈特曼探测器的采样频率越高,能够准确测量的格林伍频率也越高,并得到了定量的经验公式。上述结果表明,在满足采样点数、采样频率以及统计平均次数等条件下,位相差值法可以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频率的准确测量。该研究工作为大气湍流的格林伍频率测量提供了应用依据。

  • 标签: 格林伍德频率 大气湍流 位相差值法 测量噪声 采样时间
  • 简介:近年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概念教学远离探究、解题教学缺失探究、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产生偏移.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慢艺术,只有探究的数学课堂才能创造自由呼吸的课堂,只有自由呼吸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自由想象,在他的自由想象的空间里发展无限的创造力并能付诸实践,才能感受数学的深邃美.

  • 标签: 问题 探究 数学本质 能力 素养
  • 简介:由简单仪器搭配组建的经典实验一般具有原理清楚、过程明了的优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不应轻视.直接利用现代先进科学仪器的实验若能与经典实验结合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允许考研的学生灵活安排上专业实验课的时间,会使学生专心上好实验课.

  • 标签: 专业实验课 本科生 学生动手能力 设计实验 教学效果 科学仪器
  • 简介: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实施“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的各个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提出了确保中等职业学校采取“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应采取的措施。

  • 标签: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 简介:"兵教兵"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既能主动探讨物理知识又能与同学积极交往的机会。本文论述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抓住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开展"兵教兵"的教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强化技能、营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展现了农村初中物理学习的新风貌。

  • 标签: 初中物理 “兵教兵”策略 强化技能 营造氛围
  • 简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回顾与前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1994年8月18日在南宁的演讲有机会同大家讨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回顾与前瞻,我很高兴。今天我要谈的是,近代科学如何发源于西方,随后又怎样进入中国的经过。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就能够对今天中华民...

  • 标签: 近代科学 回顾与前瞻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 1994年8月 《几何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