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承传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矛盾 融合 承传 创新
  • 简介: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产物。不但心学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而且面对官方禁学,心学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矛盾,心学家主张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书院 明代心学 理论建构 传播 科举应试
  • 简介:<正>关于思维心理本质问题,一向是心理学哲学需要解答基本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对这个问题解答,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公认见解。正是这点促使笔者十分关注思维问题,现将管见陈述如下。

  • 标签: 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心理结构 解决问题 人脑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但它不是"原罪",不是人性中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诱因,一在客观条件具备情况下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性伪分导出社会性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实质是性有恶端可论。在《荀子》,化性起伪"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文章讨论先秦诸子关于服饰问题争论。在儒、道、墨三家特定服饰背后,包含着一整套观念系统。穿着本身,成为一姿态,一体现其学术宗旨象征。

  • 标签: 服饰 德行 诸子
  • 简介: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命题做出明确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起点、方式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世界”。通过对马克思命题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本文以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音乐观念为契机,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三个方面:"伪装"现代音乐、反主体性以及基于本体时间基础音乐作曲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出发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指出阿多诺音乐哲学社会意义.

  • 标签: 新音乐 现代音乐 音乐素材 主体 星丛
  • 简介:不为学界看重一些情境性事件,往往具有全局性、决定性意义,延安新哲学会(YNPA)即居其列。建立新哲学会,是延安诸多宏大策略行动之一。本文考察了建立新哲学会基本过程,分析了其成员构成以及后续效应,估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特质形成中独特作用,提出了尚须进一步探讨若干问题。本文显示,哲学会不是学术团体,而是教育组织。它培养意识形态专家,掌控了知识法权,执行了规范行动自足性封闭性文化策略。哲学会主要在构造维系高度排他思想模式中建功立业,至于它全部价值效应,则有待深入与合理辩论。

  • 标签: 延安新哲学会 策略行动 规范行动 知识法权 排他性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反传统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文化激进主义"、"温和文化激进主义""典型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在整合先秦法思想基础上,韩非尝试探寻并重建"法"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虽然治术层面的法令或律令是去道德化,但"法"道德性却根植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道德目标。因此,法治绝不单是一套技术操作方案,更蕴含了法家树立自身学说之正统性与合理性价值诉求。

  • 标签: 韩非 道德 德性 心志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出版历史概述以及对MEGAIMEGA2编辑出版过程中以严格学术标准对语文学和文本学原则坚持与创新探讨,试图阐明MEGA引导原则,并且举例说明MEGA2编辑出版工作对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学术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历史定位智力语境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摘要为译者所补充——编者注)

  • 标签: MEGA2 版本语文学 马克思 恩格斯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首先是物与物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资本不仅是物,不仅是一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意识经验非直接"反阻经验"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讨论推进到存在论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直接"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冲动反阻,"直接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存在领域实在,是人全部经验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对象性在手经验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对立及其反对战胜宗教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