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治疗操作前后2小时,禁食禁水。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与病人同种异体富血板的血浆40ml混合,以50ml注射器注射过胃管以及鼻肠管分别鼻饲入,1次/日。交代注意事项。结果2022年4月21日采用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4月23日胃液隐血实验,4月29日治愈出院,随访病人出院后,上消化道没有再次出血。结论对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同种异体富血板血浆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 标签: 同种异体 富血小板血浆 脑出血 应激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诊肝硬化患者(53例)及同期入院健康检查者(50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8月~2021年11月,两组人员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数值组间差异;分析不同肝功能分级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检验数值差异性。结果:(1)肝硬化患者PT、MVP、PDW高于健康者,PLT、PCT低于健康者,差异显著,P<0.05。(2)肝功能C级患者PT、MVP、PDW高于肝功能A级、B级患者,且PLT、PCT低于肝功能A级、B级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较健康者延长明显,血小板计数较健康者减少,且随患者肝功能减退进展,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减少均呈进展趋势发展。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司匹林与奥扎格雷双抗血小板在脑梗死中的联合治疗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9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用阿司匹林对患者展开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奥扎格雷对患者展开双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各项脑循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奥扎格雷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优化脑梗死后脑循环,促使患者修复受损神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所用双抗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临床疗效 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 双抗联合治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治疗操作前后2小时,禁食禁水。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与病人同种异体富血板的血浆40ml混合,以50ml注射器注射过胃管以及鼻肠管分别鼻饲入,1次/日。交代注意事项。结果2022年4月21日采用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4月23日胃液隐血实验,4月29日治愈出院,随访病人出院后,上消化道没有再次出血。结论对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同种异体富血板血浆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 标签: 同种异体 富血小板血浆 脑出血 应激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结合病例对比治疗分析形式展开研究,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68例为样本,盲选均分为2个治疗小组,选取其中1个小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一个小组治疗时,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析患者关节疼痛情况、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两组在恢复过程中关节疼痛情况、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膝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疼痛科运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肌腱、筋膜及骨骼等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探讨疼痛科在当代医学的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疼痛疾病的优势。方法 统计2020年9月-2021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运用PRP技术治疗的患者179例,其病例资料包括膝骨关节炎102例、肱骨外上髁炎25例、肩袖损伤23例、冈上肌肌腱撕裂10例、半月板损伤10例、足底筋膜炎4例、胫腓韧带损伤1例、桡骨茎突炎1例、狭窄性腱鞘炎1例、跟腱炎1例、髌腱炎1例。自体血液采集、PRP制备、PRP注射全部由疼痛科医生独立操作完成,进行0~6个月随访,结合PRP治疗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 经过3次PRP注射治疗,结合患者病变组织愈合情况、局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改善情况,总结痊愈率8.38%、显效率69.27%、有效率20.11%、无效率2.24%。结论 PRP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肌骨韧带损伤的方法。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膝骨关节炎 肱骨外上髁炎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初次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运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试验者是2021.09至2022.09在枣庄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0例,以随机信封法均分2组,采血期间分别运用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比对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焦虑情绪状态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以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利于对献血者焦虑情绪进行缓解,同时还能降低其疼痛度,对确保采血工作顺利开展起着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综合护理 献血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献血服务质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8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服务,研究组采取优质献血服务,将两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的焦虑评分(SAS)、献血反应发生率、服务满意度分别进行对比。结果:采血后两组的焦虑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献血反应出现的严重程度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献血服务质量 机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转归的情况,总结其护理重点。结果: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未再出现发热,溶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神志异常等表现,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血浆置换前、中、后的护理,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感染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出血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凭借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强大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做好相应的护理,可推动治疗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白癜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方法:将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的50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择选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指标正常的健康人50例作为参考对象,检验的形式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乳胶凝集法,对比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 (pmol/L)、 促甲状腺激素TSH(mIU/L)指数差异,对比两组自身抗体ANA阳性、ANAS 阳性、TG-Ab 阳性、TPO-Ab 阳性的例数与占比。结果:白癜风组ANA阳性、ANAS 阳性、TG-Ab 阳性、TPO-Ab 阳性例数较多,占比较高,白癜风组的FT3( pmol/L)指数偏低、FT4 (pmol/L)、 TSH(mIU/L)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白癜风 自身抗体 检测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方法学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总结一种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便于推广普及,便于标准化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方法 甲型肝炎IgM抗体首先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检。结果 2021年01月~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科办理健康证体检人群27463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初筛阳性15例;15例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结果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4例。结论 化学发光法便于标准化操作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用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标本再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复测验证,可解决化学发光敏感性过高的问题,能更好的保证检测结果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甲型肝炎IgM抗体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检验不规则抗体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输血治疗的480例患者,在输血治疗前检验不规则抗体。结果:22例检出不规则抗体,其中14例特异性抗体,36.36%(8/22)属于Rh系统;女性不规则抗体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验在输血前进行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本次总共抽取200例病例展开研究,年限截止为2020.01~2021.12,均需接受输血治疗,对比研究以随机法展开,分为对比组(100例)与分析组(100例)。在输血前,对比组未检验不规则抗体,分析组检验不规则抗体。研究结束后观察分析组检验结果,并在输血后对比2组不良反应率数据。结果:研究结束后,分析组检验不规则抗体阴性率98.0%,阳性率2.0%。而输血后2组对比不良反应率数据,分析组2.0%低于对比组16.0%(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验在输血前进行价值较高,可有效减少输血后各种不良反应,从而保障输血安全,因此需予以重视。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输血前 临床价值 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患者在输血前接受不规则抗体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开展不规则抗体验,统计检出的不规则抗体类型,分析影响不规则抗体出率的因素。结果 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有抗-C、抗-D、抗-E、抗-Ce与抗-Ec;性别、妊娠史、输血次数三个因素与不规则抗体有关。结论 输血前检验不规则抗体,可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等不良反应,对于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摘选我院100例采取输血治疗患者进行探讨,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验的临床重要性。结果:文中不规则抗体结果表明阳性9例,所占患者阳性率为9. 00%(9/100)P<0.05。其中不规则抗体均为抗-E 3.00%(3/100)、抗-D 2.00%(2/100)、抗-e 2.00%(2/100)、抗-C 1.00%(1/100)、 抗-c 1.00%(1/100),发现抗体的患者均为接受2次以上输血者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验能有效避免发生溶血反应,临床检测后依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血型进行输血安全性更高。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给患者执行输血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验的具体作用;方法:从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10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对象,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实际检出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全部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共计20例,检出阳性率为2.0%,其中抗-Ce和抗-Ec的占比最高;针对性别、妊娠情况、输血次数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出率的关系开展分析,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出率高于男性,妊娠期的女性在检出率上显著的高于未妊娠的女性,多次输血患者检出率高于一次输血检出率的情况,且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验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着巨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输血治疗 不规则抗体检验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者输血治疗前进行不规则抗体验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输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的住院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从输血前未接受不规则抗体、接受不规则抗体患者中随机各抽取100例并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及观察组数据整理后归纳不规则抗体验的临床价值。结果:在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接受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观察组患者数据进行记录,有12例检出不规则抗体,性别、妊娠史对于不规则抗体出率并无影响(P>0.05),而之前是否接受输血对于不规则抗体出率有直接影响(P<0.05);对接受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观察组患者在不规则抗体筛查提示为阳性后分型进行整理,以抗-E所占比例最高。结论:输全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对于整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积极保障作用,应重视并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术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CABG,术后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0例,女34例,年龄(55.85±7.18)岁,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按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为正常血小板反应性(NTPR)组116例、HTPR组28例。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患者HTPR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两组CABG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53,P<0.001)。HTPR组术前血肌酐指标为(74.52±9.84)μmol/L,低于NTPR组(83.68±13.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BG患者手术时间、24 h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29、12.758,P<0.05)。HTPR组血块动力(K)、血块强度(MAADP)分别为(1.50±0.37)min、(49.84±6.28)mm,均高于NTPR组(1.21±0.24)min、(37.54±5.41)mm,血块动力(Alpha)、血块强度(MAthrombin)、凝血综合指数(CI)、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分别为(69.47±2.41)°、(64.24±2.51)mm、(1.85±0.54)、(63.28±18.63)%,均低于NTPR组(72.85±2.31)°、(66.86±2.74)mm、(2.97±0.92)、(79.74±1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AA抑制率、血肌酐为HTPR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性别、AA抑制率、血肌酐为CABG术后患者出现HTPR的危险因素,需进行相应预防,以期减少患者HTPR发生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抗血小板药物 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χ²=13 185.21,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χ²=12 939.83,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χ²=115.70,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χ²=103.42,P<0.001)。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聚集性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