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的角度考量,甄别和辨析“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过去国内学界存在的过于宏观和笼统的毛病,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有助于矫正西方学界有的学者过于纠缠细节和个案而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注重实证,但又不“唯实证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看,马克思是其核心思想的主导者和首创者,恩格斯参与了这项理论建构工作,是绝大多数文稿的誊写者、修改者,二人在思想的容量、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推进、逻辑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又有一定的差别。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关系 一致 差异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英国伯明翰大学英文教授,无疑是一位在英国乃至在西方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早年在剑桥读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ns),试图在个体与社会、个体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综合视域内实践文化政治批评。当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阐释引进英国,并在英国激进左派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伊格尔顿深入阿尔都塞对上层建筑的思考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理论,出版了《批评与意识形态》和《马

  • 标签: 伊格尔顿 文学批评家 政治批评 美学观 雷蒙德 阿尔都塞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状况''理想''运动',全面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思想体系,划清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关于共产主义说教的原则界限,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共产主义 状况 理想 运动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面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高等学校必须紧跟时代脉搏,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时代需要。而弘扬批判性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则是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立足于时代高度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教育理念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儒家经济伦理研究——先秦儒家经济伦理的问题脉络与观念诠释》是全面探讨儒家经济伦理的一部著作。该著发展了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能力,进而与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展开对话,共同为解释和指导当代经济伦理问题提供了思路,具有返本开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建构的特点。

  • 标签: 儒家经济伦理 问题意识 理论建构
  • 简介:<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意识形态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现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意识形态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意涵贡献卓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介于以下两种意思之间的:一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二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象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威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詹明信 齐泽克 拉康
  • 简介:为探讨词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形旁意识等不同层面语素意识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5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结果发现:(1)学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言语技能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在控制了因变量的自回归效应后,同形语素意识对一年半后的口语词汇成绩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词素意识能显著预测一年半后的汉字识别成绩;词素意识和形旁意识是儿童一年半后阅读理解成绩变异的重要解释变量。这表明语素意识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语素意识 言语技能发展 学前儿童 追踪研究
  • 简介:社会阶层意识是居于某一社会阶层中的个体对社会阶层的认知与认同。依据社会阶层意识的操作性定义,所编制并得到验证的《城乡居民社会阶层意识问卷》共有6个维度:社会分层的感受与评价、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社会各阶层的基本认知、自我阶层归属、本阶层及其他阶层的感受与评价、阶层关系的感受与评价。其中,前3个维度称为阶层认知,后3个维度称为阶层认同。对城乡居民的社会阶层意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1)城乡居民具有较为清晰的阶层认知和较为明确的阶层认同,社会阶层意识较强;(2)城乡居民的阶层认知和阶层认同之间具有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阶层冲突;(3)阶层认同对城乡居民的客观社会位置与阶层认知起着调节作用,从而影响着阶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4)城乡居民自我认同的阶层与客观阶层的一致性不高,自我阶层归属感弱;(5)城乡居民对社会阶层关系的评价较为乐观,认为当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

  • 标签: 社会阶层 阶层意识 阶层认知 阶层认同 自我阶层归属
  • 简介:同为世界经典名剧的《桃花扇》和《玩偶之家》,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孔尚任和易卜生却都关注到女性地位的问题,塑造了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在男权主义占主流的社会中,作者在作品中通过人物角色的塑造强调女性觉醒思想,对于推动当时女性思想的进步具有非凡的意义。

  • 标签: 女性觉醒 《桃花扇》 《玩偶之家》 联系 区别
  • 简介:《如何读诗》是伊格尔顿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诗论作品,也是继《文学理论导论》之后的第二本教材类著作。围绕"何为诗歌"和"如何读诗"这两个重要问题,他从诗歌本身的"物质性"和"话语性"视角,揭示当代诗歌批评在话语和语言、内容和形式、意义和符号、语境与文本、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范式危机,探讨诗歌本身的修辞传统、语言形式、物质内涵和阅读方法。该书呈现出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审美意识教育的理论转向。

  • 标签: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诗歌批评 物质视角 形式政治
  • 简介: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 标签: 分工 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 所有权关系
  • 简介:探讨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测试工具,在天津市中学随机抽取316名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疏离感分别部分中介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直接地影响公共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疏离感来间接地影响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 标签: 人际信任 疏离感 公民责任意识 中介效应 高中生.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天然不可分割。当前我军面临“去意识形态化”的严峻挑战,既有外部原因,需要拒腐防变,也有内部因素,自身意识形态工作有所松懈,还有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政治建军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务实思想阵地、筑牢精神阵地、纯洁文化阵地、占领舆论阵地,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军队.确保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 标签: 军队现代化 政治建军 去意识形态化
  • 简介: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着西方价值观念泛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学生重功利轻理想信念、网络舆论监管缺失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建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三要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亲和力;四要用好网络等大众传播新媒介,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 标签: 新时代 高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简介: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在秉承其实践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美的形式"的深入而精到的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高度完整概括的观念体系,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升华,并最终落实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干涉,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必然的、不可规避的。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发展史的分支也自然囊括在内,自然在本质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 标签: 意识形态 《美的历程》 艺术形式 艺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