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和总结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栓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主干5例,基底动脉1例)均在发病9h内进行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治疗,其中6例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颅内栓塞动脉.结果主要栓塞动脉100%再通,病人恢复较好.6例随访1~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晚断脐配合早接触,早吸吮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8月进行顺产分娩的孕妇10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新生儿体重以及产妇分娩后的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新生儿短期时间、娩出7天经皮胆红素值、娩出30min新生儿心率、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对比显示,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晚断脐配合早接触、早吸吮的方式并不会使产后出血量加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新生儿胆红素的数值也较低,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 标签: 晚断脐 早接触 早吸吮 新生儿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早期母婴皮肤接触,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纳入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成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出生后1h、2h以及4h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触性电烧伤的致伤机理以及急诊治疗的原则。方法: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30例,时间范围2019年9月份至2023年9月份,回顾性分析这30例接触性电烧伤患者的致伤机理以及急诊治疗的原则,有利于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恢复。结果:30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治愈率为100.00%;有3例患者出现了创面感染;2例患者创面不愈合,1例患者进行了植皮治疗。结论:对于出现接触性电烧伤的患者通过有效的分析致伤的机率,明确治疗的原则,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减少患者出现创面感染的机率。

  • 标签: 接触性电烧伤 致伤机理 急诊治疗 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开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取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依据,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小组划分,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30例新生儿为参照组,实施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的新生儿为研究组,而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分析。结果:干预过后,研究组所获效果更具优异性,新生儿在体温变化情况、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母乳喂养情况方面均显优参照组,实验价值突显。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融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策略,对于新生儿体温、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母乳喂养效果影响意义重大,值得肯定与采纳。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深静脉置管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医疗中,具有创伤小、简便操作、治疗方便的优势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在血液透析、输液、营养支持等方面应用广泛,还能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红肿等不良现象,调查发现深静脉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较为常见,是导致血流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影响导管整体的使用效果,增加患者治疗不适度,而目前针对上述不良情况已有了对应护理方式,本文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接触性皮炎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专业生早期接触临床对口腔专业教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校口腔专业15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名,实验组进行早期接触临床专业教学,对照组进行未接触临床教学。对比两组学生学习效果。结果 实验组专业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更高(P

  • 标签: 口腔专业生 早期接触临床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摘要】研究新生儿早期皮肤接触对母婴护理结果的作用。方法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从我院收入中抽取足月新生儿200名,按护理方式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100例组。是的。以常规产科护理为常规组,实验组在常规妇科喂养的基础上,进行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点开始母乳喂养和哺乳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5.42±0.23)摄氏度与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5.33±0.43摄氏度)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23±0.41)摄氏度,出生后2小时体温为(36.34±0.15)摄氏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5.32±0.29)摄氏度,新生儿2 h体温(35.32-0.17)℃,对照组1 h、2 h的温度明显升高(P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哺乳影响 体温 母乳喂养 哭闹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某车辆厂噪声作业工人的电测听、血压及心电图检查情况,了解噪声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某车辆厂职业健康体检材料,分析纯音听阈测试,血压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接噪组耳鸣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噪声 听力损失 纯音听阈测试 心电图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鼓励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护理的正面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接诊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在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袋鼠式护理(护理方案A),视为观察组,其余41例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方案B),视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夜间睡眠(10.85±0.72)h,夜醒(2.48±0.61)次,腹胀2例,喂养困难1例,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鼓励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护理效果,建议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新生儿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展开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其出生后6小时啼哭的次数,啼哭的时间,出生后1小时、1.5小时以及2小时的低体温率均低于甲组新生儿,乙组新生儿出现密室反应比甲组新生儿更早,乙组新生儿初次母乳喂养的时间比甲组新生儿更长。且两组新生儿最终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可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在对新生儿开展护理的过程中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方式,对于新生儿各方面护理效果的提升和改善均有积极临床效果。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角膜接触镜,也叫角膜接触眼镜、隐形眼镜,是指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角膜接触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广泛,角膜接触镜含水量是判定其佩戴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含水量的高低会影响镜片的特性。含水量越高,镜片比较柔软,但也比较容易变形破损,镜片更容易失去水份;反之含水量越低,镜片成型性会更好,变形程度小,相对高含水镜片来说不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现主要探讨测量含水量这一指标的检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 标签: 角膜接触镜,含水量,仪器及使用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母婴早接触早吮吸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院内新生儿数量共200例,根据产妇意愿的不同,对比组选择母婴不接触,研究组选择母婴早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吮吸时间与产妇涨奶时间。结果: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吮吸时间更短,产妇涨奶时间更长,P<0.05。结论:母婴早接触早吮吸方案对母乳喂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早接触早吸吮 母乳喂养 新生儿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护理效果所带来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接受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新生儿来说,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啼哭次数以及啼哭的持续时间均相对更少。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说,在对其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之上融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持续时间,护理效果整体较好。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接触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间出生的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早期母婴接触,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生理指标、母乳喂养情况及母婴亲密度。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生理指标稳定性、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母婴亲密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母婴接触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新生儿的生理稳定、母乳喂养的成功及母婴关系的建立。

  • 标签: 新生儿 临床护理 早期母婴接触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论述新生儿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样本共计纳入80例,均来自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依据新生儿出生先后顺序将其分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及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观察组),过程中对实验涉及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后以统计学系统辅助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新生儿4小时体温变化数据显优,母乳喂养初始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更长;啼哭次数较少、持续时间缩短;母乳喂养成功率更佳,组间对比P值显示﹤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能够明显缩短母乳喂养初始时间,提高持续时间,并有效保障新生儿体温水平,同时促进了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升,整体医疗价值更加,适合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 简介:【摘要】确保医疗机构药品临床合法使用是提高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市卫生监督部门拟通过信息化建设,探索非接触式执法路径,提高执法效率和问题发现率。本文通过选取药品临床使用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结合现有技术和设备,探索可行的非接触式执法路径,并对这一执法路径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非接触式执法 药品监管 信息化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接触对早产儿母婴关系的长期影响,以评估早产儿早期接触对母婴关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儿童成长的潜在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病例。这些早产儿及其母亲在出生后早期便接受了各种程度的早期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母乳喂养和早期亲子互动。采用量表评估了母婴关系的发展,并记录了儿童在接受早期接触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到了一些显著性差异。在早产儿3月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智力发育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 > 0.05)。然而,在6月龄和12月龄时,观察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此外,观察组早产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更高的亲子互动水平。在生长发育方面,观察组早产儿呈现出更稳定的趋势。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接触对早产儿母婴关系的长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接触有助于建立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展,尤其在智力发育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 标签: 早产儿 早期接触 母婴关系 长期影响 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