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上肢运动功能(4分)0分:自己不能持筷或勺进餐;(不能自己进食持勺困难)1分:能持勺,但不能持筷;(不能自己进食持筷困难)2分:虽手不灵活,但能持筷;(能持筷手不灵活)3分:能持筷及一般家务劳动,但手笨拙;(做家务有困难)临汾市人民医院骨科张珺

  • 标签: JOA评分 颈椎 上肢运动功能 家务劳动 临汾市 做家务
  • 简介: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 标签: FRANKEL 评分标准 脊髓 肌肉运动功能 损伤平面 完全消失
  • 简介: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使用流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预警评分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从而使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
  • 简介: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对卒中复发高风险患者辨别能力差。目的为将ESRS评分改良成新的卒中风险评分(SRS)以提高ESRS评分区别能力,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验证。方法SRS评分由ESRS评分增加心房颤动、高血糖、入院时血压≥140/90mmHg、颈动脉成像、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量改良而成。C-统计值(C—statistics)代表各评分预测价值。Kaplan-Meier曲线计算各评分不同危险组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结果SRS评分对30d、90d、180d和1年内卒中复发均能适度预测(C—statistics分别为0.638,0.619,0.626,0.615)。虽然ESRS评分对30d和1年内卒中复发能适度预测(C—statistics分别为0.617,0.608),但对90d和180d内卒中复发预测差(C—statistics分别为0.583,0.572)。由SRS和ESRS评估为危险组的患者有类似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17.0%,15.5%)(P〉0.05),而低危组1年复发风险相同(8.2%)。结论SRS评分对缺血性卒中后早中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适度预测能力,SRS评分对有较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患者区别能力较ESRS评分稍高。缺皿陛卒中后风险预测仍需进一步可靠研究。

  • 标签: 卒中 抑郁 谷氨酸
  • 简介:目的:规范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方法: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试验法讨论、分析、修订除基础护理操作以外的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并进行临床培训和考核。结果:汇编了临床常用的70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及图片说明和相关理论。结论:运用护理程序理论制定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充实了专科护理建设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护患沟通,杜绝无声操作,做到操作前起始评估、操作中持续评估、操作后效果评价,并将继续教育贯穿始终,提高病人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专科护理技术 操作流程 评分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负荷评分(CBS)这一新提出的血管影像评分系统在使用核磁血管成像(MRA)环境下对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血栓负荷评分在MRA中分配了10分给主要的前循环动脉。当M1段近端、M1段远端或颈内动脉鞍上段发生血栓而使血管的对比浊化影不能显现时,每处异常减掉2分;当这种异常现象出现在M2分枝、A1段或颈内动脉鞍下段时,每处减掉1分。共纳入95例具有神经功能缺失(发病时NIHSS≥5)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对他们进行发病24h内的MRA影像进行血栓负荷评分评估,并检验这一评分与预后(发病90d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及出血性转化的关系。结果按血栓负荷评分分值,将人选患者分为CBS≤5(9例)、CBS6-7(14例)、CBS8-9(28例)、CBS=10(44例)4组进行比较显示,各组间良好预后(90d后MRS≤2)的比例(P〈0.001)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出现率(P=0.002)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使用MRA作为影像手段时,血栓负荷评分对于前循环梗死的功能结局及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有一定预测能力。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核磁血管成像 预后 血栓
  • 简介: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卒中(TACI),部分前循环卒中(PACI),腔隙性卒中(LACI)和后循环卒中(POCI)。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OCSP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5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T)161例(50.9%)。PACI者143例(45.3%),LACI者99例(31.3%),POCI者43例(13.6%),TACI者31例(9.8%)。所有患者中,不同OCSP分型在不同ESRS分值组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不同OCSP分型在高低风险组间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397)。AT患者中,不同ESRS分值组的OCSP分型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817);高、低风险组中的OCSP分型的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88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部位可能无关联;②AT的卒中发生部位与再发风险尚无明确的关联性,风险愈高,并不意味着某部位卒中病灶出现的概率就愈高。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OCSP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与改良的TOAST分型与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vs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5vs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ehemiaattach,TIA)患者血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研究hs—CRP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反应与TIA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的TIA患者70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各级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分别与高危组(6~7分)hs—CE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O.05),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0~2分患者血清hs—CE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5~7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而增高,以7分者为最著。结论hs-CRP与TIA患者ABCD2评分正相关。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C反应蛋白质 ABCD2 炎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手术治疗的169例急性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24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以伤后14d观察周期,判断早期死亡。结果149例中,早期死亡20例,早期病死率为13.4%。与存活病人相比,早期死亡病人入院时GCS评分、运动评分更低(P〈0.05),瞳孔变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Marshall和Rotterdam评分更高(P〈0.05)。随着Marshall分级或Rotterdam评分增高,病死率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Marshall分级和Rotterdam评分对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都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是Rotterdam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2;95%CI:0.764~0.941]优于Marshall分级[AUC=0.800;95%CI:0.719~0.881]。结论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都可以很好地预测急性中、重型TBI的早期病死率;由于RotterdamCT评分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或许更适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Marshall CT分级 ROTTERDAM CT评分 早期病死率
  • 简介: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变化与CTP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评定20例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行CT检查明确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并分别在外伤后或术后第2d、7d及14d行CTP检查。分析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GCS评分与脑局部脑血流量(regioncerebralblood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cerebralbloodvolume,rCBV)及血液通过组织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之间的关系。结果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GCS评分与CBF、CBV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表明患者伤后GCS评分越高,脑组织缺血的程度越低。结论CTP技术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rCBF、rCBV和MTT与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GCS评分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CT灌注成像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