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 标签: 杂交技术 髂动脉 股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观察,共8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方式。结果:85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在手术三个月后,经多普勒超声检查85例患者颈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治疗效果显著。讨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细致专业的护理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对于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动脉源性胃出血病患采取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有动脉源性胃出血病患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通过随机分配法将这60例病患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0例。对常规组病患采取传统治疗方法,对实验组病患则采取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方法,观察以及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方式的治疗,实验组病患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3.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源性胃出血病患采取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疗效比较明显,值得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

  • 标签: 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 对动脉源性胃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大隐静脉搭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心理护理颈动脉压迫训练术后患者的体位、伤口观察以及预防颅内并发症。结果:经精心护理,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通过上述的护理缩短住院的天数,使患者早期恢复健康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瘤 大隐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证实的ALCAPA住院患者16例,以及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的冠状动脉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APAF)患者,比较上述两组的一般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及心电图特征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LCAPA患者发病年龄早于CAPAF患者,前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Ⅰ、aVL导联异常Q波及ST-T改变,而后者心电图多无特征性表现。结论ALCAPA患者发病年龄小、心电图特征明显,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冠状动脉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微创治疗后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57例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来我院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治疗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设为研究组。为方便观察,随机抽选50例同期采取微创治疗联合常规护理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同对照组的80.00%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为98.24%,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9.61;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微创治疗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极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微创治疗 护理思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微创治疗后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57例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来我院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治疗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设为研究组。为方便观察,随机抽选50例同期采取微创治疗联合常规护理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同对照组的80.00%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为98.24%,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9.61;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微创治疗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极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微创治疗 护理思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一侧椎动脉优势(VAD)、基底动脉(BA)迂曲与后循环梗死(PC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迂曲组与非脑梗死迂曲组优势椎间直径差异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在PCI梗死发生率,其中PICA与BA区梗死发生率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优势椎动脉间直径差异及基底动脉的迂曲程度是促进PC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 简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居首位,故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高(北京),低(南京,宁波渔区)发区327例意外死亡年轻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做了多参数形态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的差异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北京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改变早,进展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其中35-39岁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检出率达10.7%,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晚期病变的高检出率相符;宁波渔区居民总趋势与北京相似,但管腔狭窄检出率4.7%;南宁年轻人管壁结构重塑晚于北京两个年龄组,程度轻,进展慢,管腔狭窄检出率1.8%。说明三地区同龄年轻人在增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的重塑存在明显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壁结构重塑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定量 青年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的原因及与肺栓塞鉴别诊断的区别,分析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后13例患者存在误诊,误诊率为30.95%。其中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7例,肺栓塞3例,肺结核1例,胃炎1例,肾绞痛1例。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易出现误诊情况,其中误诊为肺栓塞的原因可能为两种疾病均有胸痛症状,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进行区分。而超声心动图、CT及MRI检查等联合应用则能大大提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是超声心动图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肺栓塞 误诊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145-01
  • 简介:目的评价TACE与经动脉灌注化疗序贯栓塞(TAI+TAE)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接受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其中TACE组111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77例次,TAI+TAE组84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50例次。结果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合并肝炎、病灶类型、远处转移、门静脉癌栓、基线腹腔积液、介入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血清甲胎蛋白(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治疗前,TACE组与TAI+TAE组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LB)、白蛋白(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01),PALB、ALB明显减低(P均〈0.001)。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值(ΔALT、ΔAST、ΔTBIL、ΔPALB、ΔALB)中,ΔALT、ΔAST、ΔPAL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ΔTBIL、ΔAL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CE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53.20%、33.30%、23.40%)高于TAI+TAE组(42.90%、22.60%、1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TACE较TAI+TAE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程度轻微,患者生存期更长,更有利于延缓肝硬化进展,改善远期疗效。

  • 标签: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急性肝功能损伤 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 4月至 2007年 8月 ,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 B型主动脉夹层 135例。男 125例 ,女 10例 ;年龄 (52士 10)岁 (31一 81岁 )。经股动脉切开置人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 ,置人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 ,术后随访 1一 64个月 ,平均 18土 17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住院期间死亡 1例 ,1例转送外科手术 ,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症 18例 ,5例患者左锁骨下动脉被完全封闭 ,6例部分封闭。 2例出院 1月后死亡 ,其中 1例死于胃癌 ;l例术后 1年出现迟发性内漏。 1例术后半年发生截瘫。随访 3个月时 ,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 ,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假腔内血栓形成 ,支架位置、形态正常。 1例术后 1年升主动脉发现夹层未行外科手术。结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我院以2021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给予常规组传统诊断,观察组采取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和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准确率等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