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切面成像模式下通过彩色多普勒反流信号体积定量评价瓣膜反流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自制反流模型,用豆浆模拟反流液体,选择2mm、4mm、6mm、8mm直径圆形反流孔口,在160cm、100cm、60cm液柱压差下,通过设置不同仪器条件观测实时切面成像模式下彩色多普勒反流信号体积,将观测结果与实际反流量对比。结果(1)实时切面模式下反流量的彩色多普勒信号体积受到仪器条件设置的影响,反流量测值随增益和能量输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彩色多普勒速度标尺的降低而增大(P〈0.01);(2)在适当的仪器条件设置下,切面成像法测得的反流彩色多普勒信号体积与实际反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压差对切面成像法测得的彩色多普勒信号体积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低压差时提高增益结果更接近实际反流量(P〉0.05)。结论实时切面成像模式下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定量评价瓣膜反流,且方法简便,但必须设置适当的仪器条件。

  • 标签: 三维超声心动描记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心脏瓣膜疾病 瓣膜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组合式踝关节骨科牵引固定架在治疗踝骨折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5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踝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牵引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组合式踝关节骨科牵引固定架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进行不同手术方法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4%,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十分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踝骨折患者而言,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组合式踝关节骨科牵引固定架治疗比传统的牵引手术更加有效,可大幅度改善患者病情,缩短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探究推广。

  • 标签: 牵引固定架 三踝骨折 牵引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旋转DSA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x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既要求在视觉上与实际相似,又要求易于网格划分和数学求解。本文基于中国人体腰椎L4-5活动节段的系列二截面CT图像,采用轮廓线的描述方式提取平面数据,通过将平面数据坐标进行化处理,获得腰椎节段的体数据,最后直接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自底向上的建模方式重建腰椎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L4-5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数学求解能力。

  • 标签: CT图像 腰椎活动节断 三维可视化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成像在膀胱隆起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11月 ~2018年 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二超声丞相和超声成像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理符合率。结果:采用超声成像的病理诊断最终符合率为 92.37%,采用二成像的病理诊断最终符合率为 71.53%,两组符合率对比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膀胱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成像所提供的病理资料更为丰富,为医者的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诊断依据,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三维超声成像 二维超声成像 膀胱 泌尿系统 隆起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碎性跟骨骨折采用CT重建技术进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X线、CT以及重建检查,然后给予患者分型,并且给予相应治疗方法,分析术后效果。结果:本组的75例患者中,12例为Ⅲ型,10例为ⅡC型、11例为ⅡB型、10例为ⅡA型、12例为IC型、14例为IB型、6例为IA型;同时,行撬拨复位术24例,行切开复位术51例,结果显示,30例为优,22例为良,18例为可、5例为差,优良率为69.33%。结论:临床上运用CT重建技术对粉碎性跟骨骨折进行术前评估,可以明确术前骨折分型,对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粉碎性跟骨骨折 三维重建 CT
  • 简介:目的评价PropellerLAVA序列MR动态增强对慢性肝病背景下动脉期强化小结节(≤3.0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2例经组织学和(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慢性肝病者PropellerLAVA增强检查资料,观察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强化规律及程度。结果所有患者中,89例153个结节(0.5~3.0cm)符合本组纳入要求,其中〈2.0cm圆形或卵圆形结节62个,≥2.0cm55个,其他形状36个。90个肝细胞癌结节中,与邻近肝实质比较,62个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结节,21个略低于邻近肝实质,7个信号强度近似于邻近肝实质。肝血管瘤20个,15个T2WI信号强度类似于脑脊液,5个略低于脑脊液;动脉期10个边缘结节状强化,8个均匀强化,2个周边见楔状高信号;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表现为稍高于或等于邻近肝实质的强化结节。动脉门静脉分流40个,动脉期位于肝脏中心或周边部分的卵圆形、楔形或角形强化影,随时间延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一致。局灶结节增生3个,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于同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近似。结论PropellerLAVA序列可准确显示慢性肝病患者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形态、边缘及其组织学性质。

  • 标签: 肝疾病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 简介:纵隔子宫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由胚胎时期双侧副中肾管发育融合障碍所致。纵隔子宫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明,是导致妇女不孕、不良妊娠及产科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在不孕及有反复自然流产史的患者中,纵隔子宫的发病率较高[1-2]。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纵隔子宫患者的生育能力、改善围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一、纵隔子宫的发生机制在胚胎发育早期,泌尿生殖嵴外侧的中肾有两对纵行的管道,一对为中肾管,

  • 标签: 纵隔子宫 中肾管 三维超声 妇女不孕 先天性发育异常 自然流产史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伴合并者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股骨顺转子间骨折应用单臂式骨外固定器闭合穿针进行治疗。结果:37例中达到解剖对位25例,接近对位11例,随访6个月至25年,平均随访1.5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为7周。针眼感染1例,无深部感染,无髋内翻及死亡。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能早期下地活动,是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较较为理想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闭合穿针 骨外固定器 股骨顺转子间骨折
  • 简介:本文首先报告了作者自行研制的单相块材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2D和3D晶粒组织演变过程MonteCarlo仿真算法和软件;继而扼要讨论了相关的理论发现及其在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建模与设计中的应用.与多种真实材料实验数据比较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成果比文献中已有理论模型和仿真方法更适合于研究和预报复相材料中第二相粒子对基体晶粒组织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标签: 三维晶粒长大 显微组织稳定性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仿真设计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施工行业得以迅速崛起。BIM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施工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数字化信息建模,研究施工工程的生命周期,将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体现在信息模型中,以期得到最佳的施工设计方案。BIM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目前提倡绿色施工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BIM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的存在价值与应用方法,并简述绿色施工具体措施。

  • 标签: 绿色施工 BIM技术 建筑行业 数字化
  • 简介:自上世纪50年代初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超声心动图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实时超声心动图的出现,为评价心脏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检查工具。

  • 标签: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应用 科研 临床 计算机处理 超声换能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检查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的37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的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二超声、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超声对PFD的灵敏度81.08%、特异度97.30%、准确性89.19%明显高于二超声对PFD的灵敏度67.57%、特异度91.89%、准确性79.73%(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女性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诊断 三维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成像在膀胱隆起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二超声丞相和超声成像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理符合率。结果采用超声成像的病理诊断最终符合率为92.37%,采用二成像的病理诊断最终符合率为71.53%,两组符合率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膀胱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成像所提供的病理资料更为丰富,为医者的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诊断依据,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三维超声成像 二维超声成像 膀胱 泌尿系统 隆起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黏附培养板培养法建立人膀胱癌T24细胞培养模型,为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提供灵敏度高的体外筛选模型。方法采用1000个/孔-8000个/孔的密度将T24细胞接种至低黏附培养板中培养5天,或5000个/孔接种量培养12天,观察细胞球形态并考察不同细胞接种数量和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胞球体积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比较二培养及培养的T24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顺铂及丝裂霉素处理细胞,比较二培养的T24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结果采用低黏附培养法T24细胞能形成形状较为规则的细胞球,且细胞球体积随着细胞接密度及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培养的T24细胞中Hif-1α的表达高于二培养的T24细胞,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培养方式下,丝裂霉素及顺铂的IC50值分为1.39μg/mL及18.29μg/mL,远高于二培养条件下的0.10μg/mL及2.42μg/mL。结论采用低黏附培养板培养法建立的T24细胞培养模型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预测准确率高的优点,是理想的膀胱癌治疗药物早期开发体外活性筛选模型。

  • 标签: 低黏附培养法 三维培养 膀胱癌 T24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