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柏拉图所经历的一系列政治危机对其一生影响极大。①他目睹了其祖国雅典从一个显赫的伟大帝国,到卑微及几乎毁于一旦的过程。他见证了其亲属和朋友,这些反动的三十僭主成员之间的暴力阶级冲突,他们沉湎于野蛮迫害以致使常规参政行为变得令人排斥。当此残暴政权由一个无序的“民主”所承继,且把雅典“最善之人”———其钟爱的偶像苏格拉底———判为死刑时,他所有的幻想彻底破灭了。②柏拉图穷其全力所展现的抱负,就是探寻一种比政治领袖所言更深刻及更令人满意的表述。其最为显著的实践效果就是他所创办的学院,在此,许多立法和法典编撰的未来领袖们得到培训。③其经久不衰的成果就是存续了几乎2500年之久的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成就———柏拉图的哲学,它奠定了政治理论和法学的基础。

  • 标签: 柏拉图 实证法 理想城邦 《理想国》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法权学说》构思、遗忘和重新提及的历史以及在此书中表达的基本框架和精神来阐述康德法哲学的基本要义。在传统的康德解释中,人们往往把自由看作康德法哲学唯一的核心精神,从而把原子式个体的观念强加给康德。然而,康德在《法权学说》中所强调的法则以及交互影响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仅只依凭自由来阐释康德法哲学的努力是有偏差的。我们必须从法则之下的自由或自由的法则,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交互关系的观念来解释康德的法哲学。这种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又强调对于他者的开放性的观念才是康德法哲学的基本精神。

  • 标签: 法权 自由 法则 法治状态
  • 简介:本文意在赋予耿定向的古典法哲学思想以现代的分析的形式,并予以批判。耿定向作为王守仁的私淑后学、张居正的僚属密友,揭开一切学术化修辞遮蔽,其思想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王学”传统中和专制主义比较贴合的一面。在规范的来源问题上,通过耿版的“不容已”概念,他最终把内心的伦理底线拉同于外在的纲常名教,重树了实定法权威;在规范判断上,他欣赏高超精致的智识计算,以之排斥“良知”学说可能唤醒的个人主观意志;关于政治秩序,他推崇拥护精英集团的“大人”君相,贬低普通士绅百姓的作用,其在泰州学风影响下偶尔吐露的亲民言语实在经不起推敲。耿氏在法哲学上的种种调和,实质是对前人形上思考的整体否定。他最根本的出发点仍是维护他的政权。

  • 标签: 耿定向 李贽 法哲学 阳明学 专制主义
  • 简介:现代法律制度预设的主体是理性主体。后现代哲学家宣称“主体死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主体的消亡,而应理解为理性主体哲学观念的破碎以及理性法律主体预设的修正。与理性主体预设相对,法律上还有一个欲望主体的预设,该预设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思考法律主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维度,从而为法学上关于法律主体的规划提供了新的依据。该文以拉康的欲望主体理论为视角,对人工智能是否应当获得法律主体地位的问题加以审视,提出人工智能是人类技术理性的延伸,似乎与理性法律主体的预设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适格的法律主体,由于人工智能不具备欲望的机制,它不具备主体性;而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法律主体,当前并无迫切的现实需要,也缺乏可行性,并且有导致人的价值贬抑和物化、异化的危险。

  • 标签: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理性主体 欲望主体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面临来自真实性方面的巨大挑战。法律界长期存在"易失真论"与"极可靠论"的争执。案例统计分析和座谈调研发现,传统观念分歧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偏见与偏差,亟待正本清源。基于法律与技术的交叉研究表明,认识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应当从原件、具象、整体和空间的理性立场出发,遵循系统性原理、电子痕迹理论与虚拟场理论。同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具有更良好的真实性保障。这构成电子证据的理性真实。树立这一新观念,有助于推动配套制度的创新。我国应当构建关于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标准,改造"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规则;在鉴定制度方面,应当开发超越纯技术领域的溯源性鉴定等新型鉴定方法。

  • 标签: 电子证据 电子数据 真实性 证据规则 司法鉴定
  • 简介:在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化历程中,官员是个不容忽视的政治群体。他们的警政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近代警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首先是驻外使节对西方警察制度的日记式介绍,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先进的警察制度的样态;其次是湖南维新派借鉴日本警政制度首次在地方实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再次是督抚大员的倡警言论促成了西方警察制度在中国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传统治安体系开始向现代警政制度的转型;最后是出国考察宪政的大臣的警政引领了随即而来的全国自上而下的警政制度建设。这四个阶段中官员群体的警政观念,不仅展示了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化的最初历程,亦体现了官员群体的思想认同和政治协作对政治制度改革的重大影响,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官员群体 警察 巡捕 警政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的迅速改善,各级政府形成了一种发展与绩效。这种发展与绩效激发政府和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情,实现了大国崛起,但由于缺乏法治理念的指导、法治规则的约束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存在一陷。但为一笔重的历史上需要适的形作出质变。基于法治国家的背景,确立科学的发展与绩效需要重申法治理念,加强国家职能以促进领导干部民主、开明、负责任的理念和理性、宽容、长远的社会主流价值,通过博弈、交流和沟通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完善融合激励与惩戒的法治规则之制定和实施,并强化公权力运行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具体法治方式的运用。

  • 标签: 发展观 绩效观 法治理念 法治规则 法治方式
  • 简介:翻开《明大诰》,会发现这位以严刑峻法著称的皇帝内心也有仁慈的一面,他的仁慈源自于对底层百姓的真切怜悯。一句将心比心,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中国古代皇帝有数百人,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向天下人吐露心声?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杰出帝王,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 标签: 《明大诰》 法律观 朱元璋
  • 简介:19世纪末,中国知识人在探求中国富强之道的过程中,注意到宪法和立宪政治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宪法-富强”延绵一个多世纪.中国立宪史上的“宪法-富强”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晚清,部分清廷官员和知识人相信“宪法-富强”,但很多人是借此论证实行立宪政治的必要性,说服清廷实行立宪政治;宪法-富强”在民国沉寂的原因是宪政已有孙中山设定的发展路径,再无须论证宪政之性质、作用与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宪法-富强”重现,是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给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

  • 标签: “宪法-富强”观 宪法 富强 中国立宪
  • 简介:在后现代哲学家那里,哲学变成解释学,历史哲学变成历史诠释(解释)学。统一历史解释的消解、个性化的历史想象,消解了对过去的统一解释。历史阐释完全趋向个人化,每个单个的个人成为单子,没有相互理解与意义共享的可能,必然导致历史解释的多元化、个性化,必将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

  • 标签: 历史 解释学 文本 共享 意义
  • 简介:专利权保护的目的在于平衡发明创造人、专利利用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我国现行专利制度存在重资本轻劳动、忽视二次创造的权益以及在权利救济过程中利益失衡等弊端。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等特点的公平,能够弥补洛克劳动理论、黑格尔人格思想的缺陷。在马克思主义公平的视角下,通过回归“按劳分配”的原始财产分配规则,拓宽二次创造的权益以及完善“侵权不停止”的救济规则,能够解决专利权保护的困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公平观 专利权 利益平衡
  • 简介:2017年,司法部党组决定将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纳入司法行政体制改革任务,要求从底线安全向治本安全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治本安全的提出,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反映了监狱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青海监狱系统推进“三化”建设应有之义。明确治本安全“本”之所在,正本清源,对于进一步巩固监狱体制改革工作成果,理顺管理体制,回归监管改造主责主业,推动监狱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监狱体制改革 国家安全观 治本 青海 路径 本源
  • 简介:在中国,“情理法”观念或思想贯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近代沈家本、现代谢觉哉,各代表一大转捩点.处在中西、新旧两个转捩点上的沈家本,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法律、法学之“形成基础”的差异性一经验与学理,俾其互补;另一方面更注意发掘中西法律、法学之“构成基础”的共同性-情理,使其互鉴;得出“新学往往从旧学推演而出”,“然大要总不外‘情理’二字”,及“无论旧学、新学,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融会贯通”中西的策略,形成了建基于传统并希图超越传统的新型“情理法”.“情理法”是古代中国的法哲学问题.当今的我们,要促进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思想、理论得到拓展、升华,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标签: 沈家本 情理法观 薛允升 樊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