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籍的今注今译工作,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古典名著《三国志》尤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中文今译本计有如下八种:王静芝等译《白话三国志》,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1996。然而据笔者初步考察,发现有些注译者疏于校释,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日本学者今鹰真、井波律子、小南一郎三人自1967

  • 标签: 三国志译本 译本评介
  • 简介:《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援易入译,提出了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易这一论断,并围绕这一论断做了较深入的理论阐释。这为研究翻译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 标签: 翻译本质 大易 《周易》
  • 简介:《圣经》中译本在中国教会目前已基本固定在基督教新教所用“和合本”《圣经》和天主教所用“思高本”《圣经》,教会人士将之视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汉译本。尽管汉语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相关《圣经》翻译及研究机构和有些个人亦根据现代汉语有过重新翻译《圣经》的努力,这些新译本却并没有获得教会的普遍承认,而只是在教界和学界之间的边缘领域闪现其存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一方面,这种《圣经》中译本的使用状况反映出中国教会的基本状况,意味着其经典及理论的认知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教会的基本面貌亦沉于传统而鲜有革新。“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问世曾被视为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中留下过颇有意义的一笔。这种《圣经》汉语语言翻译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会的革新及其对社会文化革新的参与,其曾经有过的“与时俱进”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中国教会持守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精进,所以教会仅从汉译圣经这个层面就应看到其发展滞后的一面,由此应有奋起直追的意向和准备。教会的现代语言尤其是其宣道讲经所必须的圣经语言应跟上时代。这是从《圣经》汉译上对中国教会的呼唤和激励。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界在基督教研究上已经进入系统释经的时代,其基于《圣经》希伯来语言和《圣经》古希腊语言的圣经新旧约释经正在全面开展,其圣经释经学亦与现代解释学有着密切结合,尤其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诠释经典已经远远走在了重新汉译《圣经》的前面。然而,如果没有全新的现代汉语翻译的圣经版本,那么这种过于超前的释经

  • 标签: 圣经 中译 解释 文化 研究
  • 简介:<正>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部著名手稿,题为《善说诸宗教源流及教义晶镜史》,抄在两大本笔记本上。作者是安多学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1737—1802年),这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哲学著作。藏文原著成书于1802年,在贡龙寺印刷,以木刻本行世,蒙文译本题为《晶镜史》。后来在大库伦的达什却普勒寺再次印行,质量精美,超过贡龙寺本。现在,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收藏的即是这个本子。土观的《宗派源流》在西藏和蒙古的

  • 标签: 源流 西藏 国家图书馆 蒙古学 译本 佛教流派
  • 简介:本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通过分析英译本的相关评论,探究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在英语国家读者中的反响。研究发现,英美各类评论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同名电影的关注、对故事背景的关注、对小说内容及风格的关注、对译作身份的关注。而各类评论对译作身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译者和翻译质量两个方面,但其关注度远远不够,译者的'显形'仍有待时日。

  • 标签: 译者 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 译本评论 隐形
  • 简介:作者对1996年1月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2002年12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原作者商榷.

  • 标签: 郁离子 注译本 失误举例
  • 简介:<正>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事实的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

  • 标签: 托尔斯泰 女主人公 玛丝洛娃 革命家 贵族 养女
  • 简介: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赛珍珠的AllMenare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ofMarsh.本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的风格转换及文化移植方面进行比较。

  • 标签: 比较 《水浒传》英译本 风格转换 文化移植
  • 简介:<正>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译本终于摆上了书架,这本210余万字的中型音乐词典对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但几十位译者和编校者在数年辛勤劳动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才清楚。相信读者们会感谢他们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的贡献。《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三版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译本选用这个版本无疑是因为这个版本较新,而且收词量大、释文精当。这本词典

  • 标签: 音乐词典 书架 中译本 中国音乐 音乐出版 牛津
  • 简介:<正>《格斯尔汗传奇——蒙古英雄史诗》一书日文译本被列入日本东洋文库第566号,于1993年7月由平凡社(东京)出版。本书为32开精装本,共429页。译者若松宽,1937年生于神奈川县。京都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博士。现任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是日本著名蒙古史专家,主要论文有:《准噶尔汗国的形成过程》(《东洋史研究》),《<格斯尔汗传>与熔铁传说》(《蒙古语言文学》)等。

  • 标签: 形成过程 译本 传奇 出版社 蒙古语言文学 东洋文库
  • 简介:编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它比全译更加自由灵活。本文探讨了编译策略在武侠小说《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的体现,认为综合运用删减、增译、拆分、合并等编译方法能让译本易为目标读者所接受,从而使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 标签: 编译策略 《鹿鼎记》英译本 跨文化交际
  • 简介:孔唐·丹白准美于18世纪创作了《水树格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水树格言》的英译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国内的李正栓译本和国外的美国译本。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研究的,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风格、译文忠实性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让目标读者对不同的英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 标签: 《水树格言》 英译本 比较研究
  • 简介:由弗朗兹·库恩博士(Dr.FranzKuhn,1884-1961)翻译的《红楼梦》德文译本(《DerTraumderrotenKammer》)自1932年出版以来,至2002年已经再版20余次,发行超过10万册,并且被转译为英、法、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不仅在德语世界,更在整个欧洲广泛流传。德文译本以其优雅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删节以及适应西方读者口味的创造性改造,赢得了万千欧洲读者的心,至今畅销不衰。

  • 标签: 《红楼梦》 译本 德文 考证 底本 1932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评论家张定璜给予苏曼殊极高的评价,称“唯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并称两位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因而可以译介创造。穆旦(查良铮)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留学,文学地位颇高;杨德豫曾获多项翻译奖,为现当代著名翻译家。本文首先探寻了苏曼殊与拜伦二人身世的相似之处,后从苏曼殊、穆旦、杨德豫译本入手,讨论苏曼殊译本的卓越性。

  • 标签: 苏曼殊 拜伦 译本对比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评论家张定璜给予苏曼殊极高的评价,称“唯曼殊可以创造拜伦诗”,并称两位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因而可以译介创造。穆旦(查良铮)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留学,文学地位颇高;杨德豫曾获多项翻译奖,为现当代著名翻译家。本文首先探寻了苏曼殊与拜伦二人身世的相似之处,后从苏曼殊、穆旦、杨德豫译本入手,讨论苏曼殊译本的卓越性。

  • 标签: 苏曼殊 拜伦 译本对比
  • 简介: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张爱玲译本、海观译本进行对比,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衔接和连贯等语言结构顺应方面研究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动态顺应不同因素所做的选择。

  • 标签: 顺应论 《老人与海》 翻译 语言结构
  • 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其翻译版本众多,译本因所处年代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在研究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时,译序有着独特的价值。分别选取王科一和孙致礼译本的译者序进行比较,分析两译本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王译本带有封建残余思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孙译本则注重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带有异域风情。

  • 标签: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王科一《译者序》 孙致礼《译者序》 比较
  • 简介: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季羡林先生为多部比较文学类的书籍撰写过“序言”,这些“序言”是我国比较文学文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这些“序言”,我们可管窥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季羡林先生作序是言之有物的,都是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与著作者和读者研讨一些重要的问题:通过作序,季羡林先生鼓舞和指导了我国一批优秀的比较文学学者;同时,季羡林先生作序的风格也是独特的。

  • 标签: 季羡林 序言 中国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