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理查德·罗是海德格尔哲学在英美世界的积极传播者。在罗和海德格尔之间共享着很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基本立场:反笛卡尔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然而即便如此,两人之间仍存在着某些深刻的区别和差异。就历史观而言,海德格尔坚持着“基础历史主义”的立场,而罗则将历史视为一系列因核心隐喻的偶然转变而生成的片段和断代。在语言观和真理观上,海德格尔对日常话语持怀疑态度,并将真理视为本真存在样态对日常沉沦的胜利,罗则将真理视为日常语言游戏中的“得到担保的可断言性”。海德格尔将人类生存镌刻进一个更大的关联语境之中,而罗则将人类生存完全交给了人类的自我创造。最后,两人关于哲学终结的观念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 标签: 历史 语言 真理 生存 哲学终结
  • 简介:“施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 标签: “施蒂纳-尼采”问题 虚无主义 唯一者 超人
  • 简介:1.终极关切之定义及其解释回顾宗教历史,有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绝对依赖的情感;有人将宗教定义为道德准则对人类的要求;有人认为宗教是将人间美好的愿望投射于遥远的天堂;有人认为宗教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更有人将宗教只看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神话阶段、认知阶段)所特有的现

  • 标签: 终极关切 宗教定义 宗教信仰 终极性 非存在 终极意义
  • 简介:有人称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有人统计办网络公司赢利者寥寥无几,但综观著名网上“搜索引擎之父”——雅虎公司的经济“发迹”和其不挂靠任何“大腕”巨企的保持独立运作的风格,人们就会由衷佩服它的卓而不群。但不知你是否知道,它的卓尔不群“秘笈”之一在于雅虎公司麾下活跃着一名“赚钱管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姆·库格尔。猎头公司为“雅虎”奔忙猎“头”雅虎公司创业的早期阶段,姆·库格尔尚未加盟,当时主理公司要务的头儿是两名美国斯坦福大学机电系研究生大卫·菲洛和杨致远。此二人颇“不务正业”,花在互联网上“冲浪”的时间竟多于攻研其计算机学科论文的时间。当他们“玩”出了些“名堂”时,二人干脆合伙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开发软件,帮助其他“网友”在漫无边际的“网海”中搜寻、识辨、编辑有用信息。当1995年初公司成立近一年时他们公司经手处理的业务量已急剧膨胀,当时他二人尚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难以分身全力处理,遂将大量业务转移委托给美加州芒廷尤维市的著名“网景通讯”公司代做。但随着时间推移,二人逐渐形成一项重要共识:不如干脆招聘一伙儿志同道合者执行公司日常业务而自己专心致志埋头搞科研,这样一来真正有了自己的实体公司,...

  • 标签: 发迹 引领雅虎公司 管家蒂姆·库格尔
  • 简介:反讽在罗政治哲学中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的去圣化和知识分子的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的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的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的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的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的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作为阿加莎·克里斯波洛探案系列的最后一部小说,《帷幕》很好地运用了干扰叙事。为了迷惑读者,使真相的到来更加曲折,阿加莎使用了黑斯廷斯这个愚钝叙事者,同时遮蔽了一些重要信息,并且在结局中设置了三重真相,成功地误导了读者,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构思让人享受到了推理和悬念所带来的巨大阅读快感。

  • 标签: 阿加莎·克里斯蒂 《帷幕》 波洛 干扰叙事
  • 简介:本文运用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概念,分析英国两个后朋克乐队"四人组"和"斯克利·波利"的反霸权的艺术实践过程。他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有影响,但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文章首先总结乐队出现以及了解并熟悉霸权概念的历史条件,其次通过分析他们挑战政治与音乐主流观念的歌曲,考察两支乐队相关音乐实践的反霸权意义。文章还指出乐队在用作品表达激进性的同时也与当时的音乐产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与此前研究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局限在"基础/上层建筑"的静态模式,而是把乐队的作品置于音乐产业的发展轨迹中进行动态地讨论,深入地剖析了他们与社会现实互动的非常复杂又充满矛盾的过程。

  • 标签: 四人组 斯克利蒂·波利蒂 霸权 文化唯物主义
  • 简介:焦虑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普遍而恒久的话题,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经历过焦虑带来的困扰和威胁。随着人类进入科技信息时代,现代性引发的焦虑阴影仍旧挥之不去并且严重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目前人们对焦虑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然而不同理论系统对焦虑问题展开的多样见解使至今对焦虑本质的认识仍旧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焦虑的概念出发,通过心理学与宗教学对焦虑本质理解的比较,以宗教神学家保罗·利希的观点为例来探讨人类焦虑问题的本质、焦虑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以及信仰在解决焦虑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

  • 标签: 焦虑 蒂利希 本体论 人类困境
  • 简介:阿加莎·克里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悬疑世界,永远猜不到凶手是阿加莎侦探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在早期的《悬崖山庄奇案》中,阿加莎尝试了一种角色突转的推理模式,也即最初认定的受害人在最后被证明是凶手,通过营造错误印象、不断加深印象、巧妙埋下伏笔,最后实现角色突转.

  • 标签: 阿加莎·克里斯蒂 《悬崖山庄奇案》 角色突转
  • 简介:卡米尔·艾里一穆阿里受《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编辑部委托,在巴黎对朱莉亚·克里斯娃进行采访,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克里斯娃接受和在西方传播巴赫金思想的缘起,讲述了巴赫金对其影响,以及给出了巴赫金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评价。她认为巴赫金对于欧洲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研究和介绍巴赫金的同时,她也将巴赫金"写入"她自己的那些思索的语境。巴赫金提出的对话、对话主义、互文性、他者和无意识等概念一直在发挥重大影响。巴赫金不仅仅是一名专家,更是一位创造者,充满灵感的创造者,富有神采的创造者。他是文学中两大新的重要的维度之源头:一是"他者"之维度,二是体裁的历史与演变之维度。存在着两种巴赫金的遗产:一方面是文化学的与符号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是狭窄的意义上的文学的遗产,即围绕着对话主义这一概念与这一概念之变体——互文性而得以建构起来的那份遗产。

  • 标签: 巴赫金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他者性 巴赫金遗产
  • 简介: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思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纳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施纳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纳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形而上学 哲学革命
  • 简介:"未来主义与政治"这一话题的内容特别广泛、复杂而且充满高度的矛盾性。它关涉的时间跨度至少有35年,蕴含着几百位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本文所讲述的是费利波·托马索·马里内(FilippoTommasoMarinetti)如何试图在战斗的政治先锋与艺术界的先锋之间打造一种紧密的同盟,来完成他的全面革命和不断革命的目标。作为论点,首先勾勒出马里内从学生时代到创立未来主义运动的政治发展经历,然后指出他的理念是融合艺术与生活,并用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实现的。由此进一步扼要地探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创建未来主义政党,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合作),最后是考察未来主义以及未来派艺术在法西斯政权下的命运。

  • 标签: 意大利未来主义 马里内蒂 先锋派艺术与政治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尔和施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尔与施纳在《安提戈涅》中的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尔的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纳的《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的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的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的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的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的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正>在马克思思想的生成与创制过程中.施纳的出现与影响似乎最为短暂.甚至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在《惟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前,施纳基本上默默无闻;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其显赫于一时的声名又戛然而止,复归于沉寂。仿佛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极为短暂的闪烁之际.便已湮没到沉沉的夜幕中去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施纳的出现与意义就被看得几乎纯粹是偶然的了,仿佛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完全多余的,也仍然是无关紧要的。这样一来,马克思对施纳的批判——特别是

  • 标签: 施蒂纳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神学家[1]保罗·利希(PaulTillich,1886-1965,也译作田立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共五部的《系统神学》因其庞大辉煌的体系曾被比作是像严丝合缝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教义神学中的主题——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罪论、教会论和终末论的思想。其中,在对罪的阐述中使用'疏离'或'异化'、'恶魔性的力量'等来描述人类的困境,虽然与圣经和传统教义的表述不同,但对我们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

  • 标签: 女性主义神学 存在主义神学 恶纠缠
  • 简介:森把罗尔斯处理正义问题的进路概括为以追求单一的完美正义原则为目标的先验制度主义,他批评这种进路既非必要亦不可行。通过澄清一些误解,能够论证在正义这个问题上,界定单一的正义原则是必要的,但罗尔斯的所谓合理的正义观念的确面临着由一种高阶无偏倚性要求带来的多元化压力。为此,罗尔斯提出了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压力的途径及合理性。

  • 标签: 正义 不偏不倚性 多元性
  • 简介:安东尼奥·梅内盖教授去世后,他的同事们在本体心理学协会的网站上贴出了这张照片,上面写着“完美地……走在人生的地平线上。”听到安东尼奥·梅内盖教授病逝的消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所有身体的疾病其实都是心理的疾病”。这句话其实就是积郁成疾的意思,他说这话时是在9年前,那时的他虽然年界70,仍意气风发,有大展拳脚、推广本体心理学救治天下人的抱负。而这次,安东尼奥教授自己却因乙肝并发症在巴西去世。安东尼奥教授已经连续为“跨界”专栏撰写稿件30余篇,对国外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每次他都尊重我的意见由我来挑选影片。

  • 标签: 心理学家 安东尼奥 地平线 本体 人生 意大利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