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①了解颅脑损伤病人脑部微循环及全身微循环的变化并总结其规律.②观察颅内高压与脑部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在发病早期、治疗中、恢复期三个阶段对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双眼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颅脑损伤后病人的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颅内压增高与BCM异常呈正相关,BCM障碍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球结膜 甲襞
  • 简介:目的:探讨流产术后临床综合护理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9年01月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中新卫生院妇产科接收的流产术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对照分组,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实施临床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化护理。结果:观察组PSQI评分、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流产术后患者,临床加强综合护理,能够减轻其焦虑情绪,进一步提高其睡眠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借鉴、普及。

  • 标签: 流产 术后 综合护理 睡眠质量
  • 简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多寐”“嗜睡”范畴。本文检索2008年至今的中国知网相关资料,总结中药、针灸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研究方法有待提高。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中药 针灸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以期通过适当干扰,预防或延缓腔隙性痴呆的发生.方法对114例住院的腔隙梗死病人,经MMSE和Hachiski量表检查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比较各种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例中,腔隙痴呆组45例,非痴呆组69例.二组性别无差异,平均年龄痴呆组显著大于非痴呆组,此外,腔隙梗死总容积,腔隙梗死复发次数,高血压,脑白质疏松与腔隙痴呆密切相关.结论了解腔隙痴呆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对预防腔隙痴呆,提高腔隙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腔隙梗死 痴呆 危险因素 腔隙性痴呆 预防
  • 简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慢性失眠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长期严重失眠会给患者的身体、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慢性失眠通常都是和一些内科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另外一些睡眠疾病同时出现的,会增加物质滥用风险。目前对于慢性失眠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苯二氮艹卓类、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有些难治性患者临床常见合并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问题,且镇静催眠药会随着使用时间推移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药物依赖。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绿色、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逐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

  • 标签: 慢性失眠 病因 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
  • 简介:我院伽玛刀中心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国产旋转式MASEP伽玛刀(gammakniferadiosurgery,GKS)治疗颅内病变2400例,其中脑转移瘤780例,占32.5%。属于多发性脑转移瘤(≥2个病灶)578例,占脑转移瘤的74.1%。为了更好地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SRS)对脑转移瘤治疗的效果,并对随访的610例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 标签: 伽玛刀 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性病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及康复要点.方法以118例确诊为性病恐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寻找此病症结.结果患者心理行为集中表现为怀疑患上性病或未愈,高度恐惧性病,体征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经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此病的人数已婚者多于未婚者(P<0.05),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多于大专以下(P<0.01),既往有性病史者多于无性病史者(P<0.001).结论该病成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应以心理调适为主、药物为辅,加强社会对性病的认识,整治性病医疗市场,减少社会环境的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 标签: 性病恐怖症 临床特点 康复治疗 健康宣教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3-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危重,死亡率高。如何提高其救治水平一直是神经外科致力探索的重点之一。我院2001年3月~2006年8月对3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性,发病3~5天内进展者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后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恶化 后循环梗死
  • 简介:血管性痴呆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美国和欧洲,Alzhei-mer病(AD)是导致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痴呆的首要原因,血管性痴呆(VD)是第二位病因.但在亚洲地区卒中率高,在日本,V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60%~70%,在我国,老年人VD患病率为324/10万,AD为238/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1].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诊断
  • 简介:目的意识障碍(30分钟以上)是诊断脑挫裂伤的主要依据之一.许多经CT扫描证实了的脑挫裂伤病人,并无明显意识障碍史,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注意.方法我们自2000年7月~2002年8月共收治脑挫裂伤脑筋150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腰椎穿刺及头颅CT检查,按全国脑外伤会议的诊断标准以有否意识障碍将其分成意识障碍和非意识障碍两组.结果在职150例中意识障碍组89例,占593%;无意识障碍组61例,占40.7%.意识障碍组有以下特点(1)、多发挫裂伤(包括脑干损伤);(2)广泛性皮层损伤;(3)对冲性脑挫裂伤;(4)挫裂伤并发颅内血肿和骨折.无意识障碍组特点(1)损伤多为局灶性;(2)损伤单发;(3)损伤在"哑区";(4)损伤并发的颅骨骨折多为线状.结论过去临床诊断脑挫裂伤的依据是意识障碍必须在30分钟以上,而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被忽观往往误诊为脑震荡.自CT扫描应用临床后,将脑挫裂伤的诊断向前推进一步,为无意识障碍的脑挫裂伤提供了诊断依据,故在临床上对怀疑脑挫裂伤的病人,有条件的应及早做颅脑CT检查.

  • 标签: 意识障碍 脑挫裂伤 临床评价 诊断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对2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其中男220例,女60例;年龄≥50岁206例,〈50岁74例。出血部位:基底核198例,丘脑69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立体定位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额叶脑挫伤是常见颅脑损伤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殊性,容易出现低钠血症、脑中心疝和精神障碍等并发症。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98例额叶脑挫伤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额叶脑挫伤 低钠血症 脑中心疝 精神障碍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颅内生殖细胞瘤13例,其中孤立型8例,侵袭型4例,播散型1例;治疗上对孤立型采取局灶放疗同时联合顺铂、足叶乙甙化疗,侵袭型与播散型加用氨甲喋呤脑或鞘注给药化疗。结果肿瘤完全消失11例,瘤体缩小90%以上2例,随访0.3-4.5年(平均2.7年),无1例复发,全部病例生存状况良好。结论治疗上针对肿瘤的临床分型,采取局灶放疗与不同的化疗方案联合能有效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瘤 放射疗 药物疗法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7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均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16例术后症状、体征均改善或消失;1例昏迷患者术后1周意识渐渐清醒。术后1d复查头部CT示血肿基本清除。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头部CT,易于发现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特征 钻孔冲洗引流术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探讨诊断要点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综合措施,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维持氧饱和度正常,防治脑水肿,早期(〈12h)亚低温治疗,同时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大剂量纳洛酮(0.4mg/kg)治疗。早期(〈12h)持续侧脑室外引流术,高压氧及促醒治疗等。结果根据GOS(伤后3月)评分,良好9例(20.9%),轻残12例(27.9%),重残8例(18.6%),植物生存2例(4.7%),死亡12例(27.9%)。结论DAI病人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的综合处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措施
  • 简介:下丘脑错构瘤是一种临床极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常表现为痴笑性癫疒间、中枢性性早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近年来,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涌现,而其发病机制尚知之甚少,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下丘脑错构瘤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众说纷纭。本文基于临床治疗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详细探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临床表现的发病机理,同时介绍临床检测和各种手术治疗的相关进展及其适用原则。

  • 标签: 错构瘤 下丘脑 癫疒间 部分性 性早熟 认知障碍
  • 简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到25%[2],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Adams
  • 简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创伤的严重并发症,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6月共诊断与治疗19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脑损伤 脑梗塞 临床分析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