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中表达的特点和意义。方法选取使用IVIG治疗的KD患儿271例,其中IVIG敏感型252例,IVIG无反应型19例;发生冠脉扩张的患儿78例;同年龄健康对照组36例。ELISA法检测血浆sICAM-1水平,同时实验室检测全血WBC、中性粒细胞、CRP、血清谷草转氨酶、血钠和血钾水平。结果IVIG治疗前,敏感型及无反应型患儿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反应型患儿sICAM-1水平亦高于敏感型患儿(P〈0.05);IVIG治疗后24~48h,无反应型患儿sICAM-1水平高于敏感型患儿(P〈0.05);IVIG治疗前,IVIG敏感合并冠脉扩张患儿中sICAM-1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合并无冠脉扩张患儿(P〈0.05),IVIG无反应合并冠脉扩张患儿sICAM-1水平亦明显高于IVIG无反应合并无冠脉扩张患儿(P〈0.05);无反应型患儿sICAM-1水平与治疗前后WBC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分别r=0.7562、0.8435,均P〈0.01),与治疗后CRP水平变化亦呈正相关(r=0.8936,P〈0.01)。结论高水平的sICAM-1表达可望作为预测KD患儿对IVIG反应情况及发生冠脉扩张的一项危险因素。

  • 标签: 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儿童
  • 简介:目的以手术和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探讨VCT扫对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急诊疑诊阑尾炎患儿行VCT扫检查,与随后进行的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统计分析VCT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并分析急性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的VCT影像学特征。结果284例患儿中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270例,VCT扫诊断急诊阑尾炎243例。VCT扫对急诊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为90%(95%CI:87%~92%)、敏感度为0.91(95%CI:0.87~0.94)、特异度为0.89(95%CI:0.85~0.93)。进一步根据阑尾炎病理学检查结果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单纯性阑尾炎的VCT诊断准确性为62.3%,急诊化脓性、坏疽性和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均〉95%。漏诊和误诊的27例急诊阑尾炎中,包括23例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被误诊为盆腔右侧附件病变,1例被误诊为右侧输尿管下端结石)。284例中14例为其他原因急腹症,VCT扫准确诊断11例(78.7%),漏诊3例,包括肠系膜裂孔疝、梅克尔憩室扭转及索带压迫各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典型的VCT特征为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阑尾增粗(直径为5~19mm),阑尾壁增厚。结论VCT扫对于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必要时应行增强VCT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阑尾炎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儿童 手术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13岁,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发热7d,头痛、耳痛2d”于2016年8月30日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我院)PICU。患儿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月余前因“面色苍白伴血象三系减少1月余”入我院,经骨髓活检等诊断为MDS,采用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期间曾出现粒细胞缺乏和感染性休克,经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粒细胞水平仍<0.5×109·L-1。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 化疗后 病例报告 镰刀菌 播散性
  • 简介:目的观察喉罩(LMA)通气道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并发。方法选择ASAI~Ⅲ级,年龄3个月~6岁的患儿120例。手术涉及骨科、泌尿外科以及普外科非胃肠道的择期手术。按体重分为Ⅰ组(5~10k),Ⅱ组(10~20k)和Ⅲ组(20~30k),每组40例。所有患儿在插入LMA后,保留自主呼吸,然后给予外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脊髓麻醉或局部麻醉。记录围术期生命体征和相关并发,包括LMA置入过程中发生体动,气道反应活跃,憋气、呛咳、喉痉挛以及多次操作;通气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低氧(SpO2〈95%)和PETCO2升高(〉45mmHg);手术过程中LMA移位以及拔除LMA后低氧、舌下坠或喉痉挛等。结果插入LMA时体动、气道反应活跃以及多次操作等情况在各组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中一过性低氧(12.5%)以及PETCO2升高(37.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发生LMA移位(10%),另两组中无发生。拔除LMA后,舌下坠、气道梗阻等情况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低氧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除LMA后共有5例发现血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kg以下患儿使用LMA时并发相对较多.在麻醉方法的选择与麻醉处理过程中应十分谨慎。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副作用 喉面罩 呼吸 人工/方法
  • 简介:目的加强对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认识.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方法对38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儿16例存在颅内出血.8例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1例首先表现为针刺部位出血不止.3例表现为肌肉组织间出血。结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在新生儿和婴儿中的发病不容忽视,合并颅内出血的致残较高,应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建立预防用药制度。

  • 标签: 维生素K缺乏 出血 危重病 预防 婴儿.新生
  • 简介:患儿,男,10d。因发热、皮肤黄染、呕吐、腹泻3d入院。患儿G4P2,足月顺产,无窒息史,母亲36岁,妊娠0~6月有密切农药接触史(包括有机磷、有机、有机菊酯、金属类等),有同胞兄弟1人,12岁,体健。入院查体:T38.6℃,生命体征平稳,皮肤中度黄染,双肺闻及痰鸣音,心脏听诊正常,肝肋下2cm,质软,肛门右侧可触及一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皮肤红肿,中心部位发黑,无波动感,穿刺无脓液。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0.07×10^9/L,Hb136g/L,PLT19×10^9/L;血生化示肝肾功能受损,CRP180mg/L;细胞免疫:淋巴细胞明显减低,T淋巴细胞比值增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增高,B淋巴及NK细胞比值减低;体液免疫(-),TORCH、梅毒、HIV、肝炎全套检查均阴性,B超示肝脾大,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胸腺发育不良

  • 标签: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细胞比值 新生儿 T淋巴细胞亚群 实验室检查 肠系膜淋巴结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治疗,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发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采取手术治疗并存活的30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Ⅲ型食管闭锁患儿按照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开放性手术或腔镜手术)进行分组后比较分析。结果303例中,Gross分型Ⅰ型10例,Ⅱ型4例,Ⅲ型261例,Ⅳ型9例,Ⅴ型19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64例,吻合口狭窄87例。261例Ⅲ型病例中,实施开放性手术84例,腔镜手术177例;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漏56例(开放手术组39例,腔镜手术组17例);食管吻合口狭窄72例(开放手术组8例,腔镜手术组64例);气管食管瘘复发17例(开放手术组2例,腔镜手术组15例);经卡方检验,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两种术式之间术后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常见并发为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对于吻合口漏可采取保守治疗,吻合口狭窄多数经食管扩张可以缓解。Ⅲ型食管闭锁胸腔镜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较开胸手术低,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较高。气管食管瘘复发罕见的术后并发,经再次手术修补可治愈。

  • 标签: 食管闭锁 手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许多研究发现AS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该文综述了ASD的免疫学异常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细胞、抗体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异常及他们与ASD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阐述了母体免疫激活等与ASD发病相关的免疫学影响。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免疫异常 母体免疫激活
  • 简介:目的分析71例败血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 标签: 败血症 危重症 急救 儿童
  • 简介:与子女保持亲近态度决定一切,沟通亦是如此,父亲过于权威孩子容易变得盲从、缺乏主见、内向、怯懦及害羞,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的滋润,更常显得焦虑、消极抑制或反抗心强。另外过度的权威在教养孩子时容易偏向严厉与专断,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服从与惶恐和惧怕中。

  • 标签: 沟通效果 青春期 子女 孩子 权威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杜氏肌营养不良转化医学和康复护理上海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0-21日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美国卡罗莱纳医疗中心、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医院杜氏肌营养不良诊疗团队授课,会议主题涉及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激素治疗,呼吸和心功能的监测,康复护理,营养,遗传咨询,外显子跳跃治疗,国际患者注册登记等。授予I类学分10分。会议地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399号)5号楼报告厅。本次研讨会收取注册费800元,包括午餐和资料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上海市闵行区 国际研讨会 康复护理 转化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简介:目的 探讨父母带菌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后1年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经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reaBreathTest,13 C-UBT)监测HP已经根除的反复腹痛患儿26例及其父母进行3,6,12个月门诊随访并复查13C-UBT。结果 患儿组3,6,12个月仅1例再感染HP,HP再感染均为3.85%,而同期父母组HP带菌分别为80.8%,84.6%,84.6%。结论 儿童HP根除后年再感染很低,其父母亲HP带菌对儿童HP根除后1年再感染影响不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家庭感染 再感染 儿童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DD(disposable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46份,DD使用率87.9%(4522/5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为7.08(320/4522),未用DD组患病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 标签: 排便功能障碍 回顾性研究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LP)、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相关性。方法抽样调查湘潭市13702名2~18岁儿童及青少年,将69名肥胖自愿者及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测体重指数(BMI)、hsCRP,L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INS),计算ISI,比较两组差异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hsCRP,INS,L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MI与hsCRP,LP,INS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hsCRP与FPG,INS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LP与INS,B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ISI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IR)及瘦素抵抗(LR),同时CRP,LP等炎症因子在肥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肥胖 超敏C-反应蛋白 瘦素 胰岛素抵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胆总管囊肿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83例(男23例,女60例,平均年龄3.8岁),采用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手术59例,开腹手术24例。对83例患儿手术前后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ST、ALT、GGT和ALP。根据手术年龄将患儿分为三组:〈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根据囊肿扩张形状分为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分析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前后血生化变化的关系,探讨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术后血TBIL、DBIL和AL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比较,术后各生化指标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手术年龄越小,术前血胆红素水平越高,肝功能指标越高。3岁以内手术者术后TBIL和DBIL降低程度显著高于手术年龄〉3岁者。、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比较,术后肝功能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囊形扩张组术后TBIL、DBIL和ALP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手术疗效与开放手术无差别。早期发病的胆总管囊肿患儿(3岁以内)肝损伤较严重,应及早手术,术后效果明显。囊肿扩张形状不影响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手术疗效,但囊形扩张者手术效果更明显。

  • 标签: 胆总管囊肿/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本中心12年来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手术方式及术后近远期并发,探讨提高食管闭锁治愈的临床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收治的139例食管闭锁患儿诊治过程、疗效及并发的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治愈84.17%(111/139),其中I型治愈为100%(5/5),111a型治愈为60.71%(17/28),IIIb型治愈为83.81%(88/105),V型治愈为100%(1/1)。术后近期吻合口瘘的发生为19.42%(27/139)。103例随访病例中,远期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为24.27%(25/103),25例接受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年龄〈6个月者12例,平均扩张2.1次,年龄〉6个月者13例,平均扩张3.6次,21例扩张后症状明显缓解,4例放置食管人工支架辅助持续扩张2~4周后症状缓解。结论提高食管闭锁患儿治愈需要早期诊断、加强术前术后的管理、改进手术方式以及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

  • 标签: 食管闭锁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三联方案"(阶段性功能锻炼、佩戴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延长速度个体化)预防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TP)胫骨延长治疗中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42例实施联合手术加胫骨延长治疗的CT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4~17个月),外固定架平均佩戴时间228d(118~456d);平均延长长度4.4cm,早期愈合100%,平均愈合指数52d/cm;拆除外固定支架时膝关节功能优40例,良2例;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轴线移位、关节脱位、固定针折断、骨不愈合等。结论“三联方案”预防CPT胫骨延长治疗后膝关节屈曲挛缩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胫骨延长 膝关节 屈曲挛缩
  • 简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或亚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上除引起常见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还可损害其他重要脏器,尤其是对肝脏损害,现将我院收治的IM患儿肝脏损害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脏损害 IM 临床资料
  • 简介:1病例报告1岁11月,社会性别女。因“偶然发现外阴包块半年”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我院)儿科就诊。患儿系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4kg,身长49cm,产时无窒息抢救史,否认母孕期疾病史。生后阴蒂肥大,尿道开口较小,无特殊面容及其他畸形,按女孩抚养,半年前家长偶然发现患儿外阴包块,外院彩超“双侧阴唇处软组织内低回声,考虑睾丸组织”,未予特殊处理,转诊至我院。

  • 标签: 病例报告 5Α-还原酶 2型 南方医科大学 妇幼保健院 社会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