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韩非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的强制性及不分善恶地发挥作用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势”既可造福万民又可为祸天下的品格。围绕着如何确保“势”的运用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韩非具体分析了通过“势位”归属的正义性,即通过“贤人”的道德人格和内在修养来节制权势滥用的方法。他强调,在无法始终依靠“贤人”来确保权力运用正义性的情况下,必须关注在君主世袭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君主为“中人”的现实,从权力行使规范角度,即以“法治”,来确保权力行使的正义性。他认为从权力行使规范的公平和正义而非“势位”归属正义性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更能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约束、限制权力,使其行使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最终实现天下大治,是先秦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法家及韩非亦不例外。

  • 标签: 韩非 势治 贤势关系 权力行使 正义性
  • 简介: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 标签: 贺昌 革命思想 实践活动
  • 简介:民国初期,如何从事建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革命实行家的黄兴积极投身民国建设,其中尤其对财政予以极大关注,从理财、生财、用财等方面阐述了颇具建设意义的财政思想,对当时政局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 标签: 黄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初 财政思想 政局 探析
  • 简介:1947年5月中旬,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是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战役。这一战役,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分割围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这一成功的战例,不仅显示了陈、粟非凡的胆略和气魄,而且表现了他们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本文拟从孟良崮战役的指导思想、决策过程、作战部署和战术战法等方面,论述陈、粟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民解放军战术思想的。

  • 标签: 军事指挥艺术 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 沂蒙山区 决策过程 孟良崮战役战术思想
  • 简介:鸦片战以后,西方各国各类型公司制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人对公司制的了解逐渐增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对当时中国公司制实践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公司制的优越性,表达了学习西方公司制的意愿,并且对如何引进西方公司制作了探讨.20世纪前十年,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出了设立股票交易所的设想,并探讨了中国引进西方股份制的非制度约束问题.

  • 标签: 清朝 公司制企业 股份制 法制 鸦片战争 公司观
  • 简介:<正>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两晋之际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少勤学,博览书记。”①,而尤潜心史学。著述达二十四种之多②。编年体的西晋史《晋纪》为其史著的代表作,当时“咸称良史”③,备受学者推崇。但由于干氏所著全然散佚,以致长期以来其史学成就湮没无闻。拙文钩稽佚文,拟就干宝的史学思想略陈管见。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两晋是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的动荡时代。在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错,使政局动荡不安,在经济上,士族地主椎埋攻剽,多畜奴婢,田宅无限,而广大劳动人民啼饥号寒,濒于死亡绝境;在思想上,“主爱雕虫,家弃章句”④,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退居次要地位,继之而起的是老庄哲学和佛、道两教的兴盛,玄虚放诞之风和宗教瘴气笼罩了整个思想界。干宝生活在这种纷繁杂沓的社会环境之中,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使其史学思想极其丰富,综核其要,条析如次。

  • 标签: 史学思想 干宝 发展变化 唯心主义 儒家思想 社会矛盾
  • 简介:马元章(1853—1920)原名云鹏字光烈号祯祥,是中国伊斯兰教哲派(即哲赫忍耶门宦,下同)的创始人马明心(1718—1781)的四世孙,哲派第七代教主,他青少年时代正好赶上了同治年间的西北、西南的回民大起义。随着同治回民起义的进行,他的家乡云南他郎(今墨江县)也因他的家族资助云南杜文秀起义而遭到清政府的围攻,许多人被杀,他幸免于难,遂逃出清政府的包围,这就是该派所谓的“十八鸟儿出云南”。他和其弟马元超、马元坤等一路扮作卖茶叶的商贩,千辛万苦逃到甘肃张家川,得到了早已降清的回族官员李德仓的庇护,暂时在此处落下脚,开始有步聚地复兴早已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而处于衰亡的哲派。在他的一生中,他吸收各种先进的思想,主动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交朋友,接近上层官员,与他们搞好关系,并且吸收历代教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经验,奋发图强,不辞辛苦,转走大半个中国,对哲派的复兴起到了领导作用,促进了哲派的又一次复兴高潮。

  • 标签: “和为贵” 中国伊斯兰教 回民起义 同治年间 青少年时代 杜文秀起义
  • 简介: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标签: 李绂 清代 方志学 修志之才
  • 简介:王康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名动京畿;90年代初再以《大道》为题,撰写五集政论片,论者称为"冷战结束后对中国道路运思甚深的先知式作品"。同期有长篇诗评《俄

  • 标签: 民间思想 中国道路 俄罗斯 冷战结束 年代 诗评
  • 简介:<正>明朝的灭亡与其“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分不开。清朝前期统治者深知这个教训,都在不同程度上整顿过吏治。其中,事功最显、影响最大的,是清世宗对吏治的整顿。乾嘉时史学家章学诚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

  • 标签: 吏治思想 清世宗 清朝前期 章学诚 史学家 统治者
  • 简介:所谓民主混合制,就是在民主制基础上混合其他政体要素的政体,这里的民主制不是代议制,而是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它是由人民掌握并行使主权的政体,是一种纯粹政体,在主权的派生权力上,则可以采用混合政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卢梭的政治权力分解为"主权"与"治权",主权包括国家的最高所有权与最高治理权,卢梭认为它集中体现为立法权力,"治权"则主要是行政权力,不包括立法权力.不少学者认为卢梭是混合政体的反对者,实际上,卢梭只是在主权层次上反对混合政体,而在治权层次上则欣赏混合政体,"因为强力的极限与软弱的极限同样地都出现在单一的政府之下,反之,混合的形式则产生适中的力量."

  • 标签: 卢梭 民主混合制思想 主权政体 治权政体 民主制 共和制
  • 简介:北宋倡导儒释融汇的著名僧人释契嵩在融合儒、释二家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本文以释契嵩所著文献、后人辑录的《镡津集》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释契嵩以“皇极”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理念、重视礼乐教化的理念、倡导推行“大政”“至政”的理念,详细论述了释契嵩的正统观、公私观、用人观、权力观和诚信观,以图揭示两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儒释交融互摄的特点,并对释契嵩的治国思想作一扼要的评述。

  • 标签: 释契嵩 治国思想 皇极 中正 礼乐 大政
  • 简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是穆斯林的行为准绳。本文从《古兰经》的哲学思想出发探讨它所蕴含的一神论与两世观的宗教信仰观、历史发展观、伦理道德观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以及其对穆斯林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领域的广泛影响。《古兰经》哲理丰富,劝善止恶,它对统一穆斯林民众的信仰,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伊斯兰教 一神论 历史观 行为准则
  • 简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 标签: 哲学思想 曾国藩 中庸 清朝时期 为人处世 军事家
  • 简介:唐仲友是南宋中期的著名理学家,因与朱熹交恶,致使身后学术几近失传。本文侧重从其哲学基础、图谱之学与史论三方面,透视唐仲友开创的“经制之学”的特色。唐仲友致力于文化制度史研究,运用图谱形式考求三代王制,以求推行于当世,积极评价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其学术带有浓厚的“致用”色彩,在南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史学思想 史论 理学家 南宋 宋学 三代
  • 简介:何之元浮沉宦海达60余年。仕途坎坷,人生跌宕,决定了何之元政治和社会批判的深度,影响了他的史学撰述。《梁典》是何之元的主要史学成就,其体例采用编年,题目和断限均见别识心裁,属两晋南朝编年体殿军之作。何之元力求通过增加叙事完整性,将阶段性意识融入时间序列,以完善编年体的历史编纂。何之元史志高远,重裁断,其史论以历史比较和辩证认识为方法论基础,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 标签: 何之元 《梁典》 史学思想
  • 简介: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国大陆对胡适的零星批判应追溯至1949年5月11日。是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有着几十年私谊的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除了委婉地指责胡适在哲学思想上一直蒙蔽他.在政治见解上向他做错误的引导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 标签: 思想批判 胡适之 作者群体 《人民日报》 1949年 中国大陆
  • 简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当代语境这一理论范畴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解构,从而赋予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以时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日益成为主导少数民族发展的新变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此有可能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民族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唯有促进民族经济增长、增加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方能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络与互动,从而实现少数民族自身的良性发展,这也必将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产生与培育。

  • 标签: 当代语境 人类现代化 少数民族发展 民族交往
  • 简介: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观,地方性知识指涉文化的丰富性和实践智慧的多样性。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情观照,是开拓中国人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可选之道。通过村庄文化的地方性聚焦,人类学考察发现地方性知识是村民面对自身生存环境并与周遭情境互动所创造的实践智慧。村庄时空轴线上存在的地方性知识的事实,可抽象出被认为是精神气质的系统,其本质是回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就村庄持续发展而言,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兼容状态的构建,已成为新时代民族日常生活世界再构的"地方性"旨归。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吉县 回族聚居村 日常生活世界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