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ENp63子宫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子宫标本组织中PTENp63的表达,分别为正常增殖期子宫子宫增生过长、子宫不典型增生子宫各30例;结果:PTEN表达阴性率正常子宫组与其他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增生过长组与其他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子宫组与子宫不典型增生组、子宫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增生过长组与子宫不典型增生组、子宫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表达的缺失、p63表达的增强,影响子宫前病变、子宫的发生。本研究为子宫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PTEN,p6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原发性子宫鳞状细胞(primary endometr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PES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本文报道1例55岁患者,刮宫标本及经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标本组织学形态均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上皮呈浸润性生长,并见短梭形细胞,胞质丰富、透亮。刮宫标本中未见正常子宫腺体及异常腺性结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短梭形与鳞状上皮穿插生长,侵犯浅肌层,周围子宫可见慢性子宫炎,局灶符合子宫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明确的鳞状上皮成分及短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p63、β-catenin、CD10均阳性,CK7、CDX2阴性。患者随访8个月,身体状况良好。PESCC需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除外子宫颈来源的鳞状细胞子宫伴广泛鳞化。该文描述PESCC组织学特点、刮宫及全子宫标本诊断难点、阐述其诊断要点,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子宫增生危险因素,找到可以深化治疗的方案。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绝经女性以及150例未绝经女性,通过相应的观察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子宫异常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在未绝经女性子宫厚度之6.8(±0.5),和子宫增生子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P=0.02;在围经后内膜厚度超过6.8(±0.5)毫米时存在相关性,且P<0.009。结论绝经阶段的女性子宫厚度少于4.6(±0.5)无需进行诊刮;而未绝经女性子宫厚度少于6.8(±0.5)毫米,则无需进行诊刮,内膜厚度少于8.7(±0.2)毫米可以先进行常规的激素治疗,若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再予以诊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子宫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组(25例)、子宫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风险(P<0.05)。结论:子宫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孕激素对40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子宫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37例40岁以下的高分化子宫子宫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跟踪随访。其中,子宫11例,被称为内膜组;内膜不典型增生26例,称为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组使用孕激素治疗,孕激素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病理检查,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随访其生育情况;不典型增生者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结果内膜组11例患者,经孕激素治疗之后有效者10例,显效者8例,显效后复发者2例,有生育要求的8例患者中生育者4例,其中2例是经过促排卵治疗后受孕的,1例患者生育后2年复发,行子宫全切术;不典型增生组26例患者,雌、孕激素治疗后有效的患者26例,显效者23例,复发2例,有生育要求的22例患者中生育者14例,其中有3例是经过促排卵治疗后受孕的。结论对于有保留子宫要求的高分化子宫子宫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疗效显著,应用辅助的生殖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受孕几率。

  • 标签: 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孕激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治疗子宫不典型增生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对98例年龄为26-39岁的子宫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孕激素治疗并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进行孕激素治疗后,不同程度增生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不到40岁并且需要保留子宫和生殖功能的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用孕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孕激素 子宫内膜 不典型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子宫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年限范围选定为2017年5月-2020年5月,择取样本共130例子宫不典型增生患者,全部患者均子宫切除术,依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48例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研究分析诱发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子宫厚(P<0.05);48例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属子宫样腺癌,其中44例患者手术分期为Ⅰa期。结论:诱发子宫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厚等,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为子宫样腺癌,手术分期早,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病理升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典型增生(AEH)及子宫(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复发情况。方法本研究系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10家医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AEH及EC患者共107例,对其中66例要求尽早生育患者的妊娠、活产及其影响因素、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6例要求尽早生育的AEH及EC患者中,24例采用自然妊娠方式,其临床妊娠率为54.2%(13/24),活产率为41.7%(10/24),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临床妊娠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42例采用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其临床妊娠率为59.5%(25/42),活产率为35.7%(15/42),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临床妊娠的中位时间为19.5个月。ART助孕患者停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至妊娠的时间显著长于自然妊娠患者(P=0.048)。(2)年龄、宫腔粘连是影响临床妊娠的独立因素(P<0.05)。(3)107例AEH和EC患者中,复发29例,复发率为27.1%(29/107)。42例ART助孕治疗患者中,9例患者在行ART前复发,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实施ART助孕治疗,8例获得临床妊娠,5例活产。结论AEH和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年龄、宫腔粘连是影响临床妊娠的独立因素。复发患者再次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 保留生育能力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讨论1例Turner综合征合并子宫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患者因阴道流血量多入院,月经不规律,间断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诊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不典型增生,予口服高效孕激素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复查2次子宫活检结果均为阴性,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未复发。建议应长期随访,以避免子宫癌变,争取达到生育的目的。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诊断为子宫典型增生(endometrialatypicalhyperplasia,EAH)的患者并存隐匿性子宫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入院诊断为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绝经前患者(44例)及绝经患者(17例)分别讨论。根据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EAH组及子宫组,分别观察绝经前患者及绝经后患者中对合并隐匿性子宫有预测价值的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用于评估入院诊断为EAH的患者实际患子宫的风险。结果在绝经前患者中,诊刮前子宫厚度、术前EAH分级被选人方程,所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判别正确率为86.4%。在绝经患者中,绝经年限、术前EAH分度被选入方程,所建方程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判别正确性为82.4%。结论①对于绝经前EAH患者,诊刮前子宫厚度、EAH分度有助于临床工作中术前判断其患子宫的风险;②对于绝经患者,绝经年限、EAH分度对术前判断其实际患子宫的风险有应用价值,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癌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超声做子宫子宫增生症检验的临床诊断作用及疾病鉴别效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子宫子宫增生症患者各纳入20例,采用超声行疾病检测,做疾病诊断、鉴别效果评价。结果:行超声检测,子宫子宫增生症均具备较高疾病检出率(P>0.05),与金标准比较,可见子宫子宫增生症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结论:超声检测能够对子宫子宫增生症做出准确诊断、鉴别。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症 超声诊断 鉴别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子宫增生过长病变超声与病理学表现及超声提示子宫的诊断指征。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09例子宫子宫增生过长患者(子宫组101例,子宫增生组108例)的子宫病变超声声像图表现、子宫病变内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子宫组和子宫增生组患者子宫病变超声及病理学表现:(1)子宫腔回声厚径:超声声像图示子宫组101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4.60~59.00mm,平均(20.00±0.92)mm,子宫增生组108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3.80~43.90mm,平均(12.53±5.71)mm,两组患者子宫腔回声平均厚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2)子宫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子宫组21例患者(21/101,20.79%)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5],31例(31/101,30.69%)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37例(37/101,36.63%)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增生组77例患者(77/108,71.3%)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RI≥0.5),6例(6/108,5.56%)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17例(17/108,15.74%)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组患者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的检出率(20.79%,21/101)低于子宫增生组(71.30%,77/108),而子宫病变呈低阻力及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的检出率(36.63%,37/101)高于子宫增生组(15.74%,17/101)。(3)子宫病变病理诊断结果:两组209例患者(子宫组101例患者中全切子宫88例,宫腔镜手术活检8例,诊断性刮宫5例;子宫增生组108例患者中全切子宫11例,宫腔镜手术活检78例,诊断性刮宫19例)病理镜下示子宫组49例(49/101,48.51%)子宫增生过长病变并存,其余病灶旁可见子宫单纯�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样 子宫内膜增生 病理学
  • 简介:摘要:子宫增生是指子宫在激素的调控下过度增生,可能会导致子宫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子宫增生妇女发生子宫的因素以及对其生存状况的影响。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癌 影响因素 生存状况
  • 简介:摘要子宫上皮内瘤变(EIN)为子宫前病变,包括子宫腺瘤型增生过长伴细胞不典型子宫原位子宫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40岁以下年轻妇女。目的讨论子宫上皮内瘤变与子宫的诊疗。方法通过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子宫上皮内瘤变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就容易发展成为子宫

  • 标签: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试验探究子宫刷筛查子宫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靖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异常阴道流血症状或存在子宫高危因素的女性病患共94例。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子宫刷取样,再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两次采集标本分别送病理学检查。以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子宫刷的采样满意度、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94例患者中,子宫刷采样满意度为93.62%,宫腔镜诊刮采样满意度为9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相比,子宫刷的诊断正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09%、47.83%、95.00%。结论:子宫刷可作为子宫的一种可筛查方法,临床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内膜刷 子宫内膜癌 病理学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鉴别子宫子宫息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0例子宫、40例子宫息肉患者阴道超声表现。分析经阴道超声鉴别二者的价值。结果  子宫子宫厚度、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及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晰占比高于子宫息肉组(P

  • 标签: 阴道超声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息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