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经病理证实的EL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DWI及动态增强特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病灶和同侧翼内肌ADC值的差异。结果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其中1例为双耳发病。CT主要表现为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稍高。CT值为(78.6±21.9)HU。19耳病灶骨质呈虫蚀样侵蚀破坏,肿块内大量残存骨质。骨质破坏累及中耳乳突16耳、颈静脉孔11耳、半规管10耳、面神经管7耳、内听道9耳。16耳肿块T1WI、T2WI上均为中央等信号伴周围高信号,4耳T1WI上无明显高信号。T1WI上高信号部分呈周围环绕分布10耳、偏一侧分布5耳、全病灶散在分布1耳。9耳肿块内部出现血管流空影,2耳T2WI图像上见液-液平面。T1WI、T2WI均为等信号部分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其余部分不强化。14耳行DWI,扩散未见明显受限,ADC值[(1.25±0.08)×10-3 mm2/s]高于翼内肌(t=4.437,P=0.001)。2耳行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趋势。结论EL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骨质呈虫蚀样破坏,T1WI上肿块周边部分明显高信号,扩散多不受限,有助于术前精确诊断。

  • 标签: 内淋巴囊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以及影像表现。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20年4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共50例,全部患者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对全部患者分别采用X线技术以及CT技术进行影像筛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表现,并将筛查结果与术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比较X线技术与CT技术对患者的筛查结果,CT技术明显优于X线技术(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很好的检出患者存在的损伤,具有较高的参考以及指导价值。

  • 标签: 腹部创伤 CT技术 X线技术 影像学表现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儿童麻疹合并肺炎的胸部DR和CT影像表现。方法:抽选本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微小结节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肺微小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CT检查,回顾观察其影像表现,比较良恶性结节影像征象的不同。结果:经最终临床病理诊断确定,80例肺微小结节的患者中,属于良性结节的患者47例,属于恶性结节的患者33例,恶性结节组出现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结节边界模糊、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混杂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 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不仅能有效检出肺微小结节的存在,还可以通过特征性的影像征象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微小结节 CT影像学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表现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90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和CT进行诊断,比较两种影像方式对甲状腺癌的检出率。结果超声诊断检出率为93.33%,明显高于CT诊断的64.44%,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T联合超声检出率(97.78%)明显高于超声(93.33%)和CT(64.44%),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甲状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可作为有效补充,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 标签: 超声与CT诊断 甲状腺癌 影像学表现 价值
  • 简介:[摘要]:分析对比多层螺旋CT应用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影像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2021年2月中收治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传统X线检测,观察组做多层螺旋CT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做影像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通过更清晰的图像表现来展示细小病变处,方便医生进行诊断,因此更加实用。

  • 标签: 韧带损伤 多层螺旋CT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MRI和CT临床检查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我院接受影像检查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9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技术检查。分别采用CT与MRI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符合率以及影像的结果表现。结果:MRI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确诊率高于常规组,但数据未达到统计标准,P>0.05。结论:CT与MRI均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案,整体诊断结果可靠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像学技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行主动脉壁内血肿检查的患者43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血管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误诊率、图像质量。结果血管造影误诊率为6.98%(3/43),CT血管造影误诊率为4.65%(2/43),两种方法误诊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血管造影比较,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Ⅲ级(4例)、Ⅳ级(2例)的例数较少(χ2=3.957、4.074,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Ⅰ级、Ⅱ级例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43例患者中,经CT血管造影诊断,单纯型主动脉壁血肿18例,溃疡型主动脉壁血肿25例,其中14例出现中等量及以上的胸腔积液,血肿平均厚度为11.42 mm,受累升主动脉最大直径为56 mm,降主动脉的最大直径为44 mm。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诊断,成像清晰,效果优于血管造影,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病变的具体情况。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肿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图像解释,计算机辅助 诊断 对比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CT与MRI诊断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方法 选患者39例(2019.01-2020.12),予以CT、MRI,评价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结果 CT、MRI诊断准确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RI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诊断符合率高于CT,显著差异(P

  • 标签: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 CT MRI 诊断价值 影像学表现
  • 作者: 石家源 许伟 袁静 白旭 康欢欢 崔梦秋 叶慧义 王海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CT/MR室,西安 7103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肾腺瘤临床特点及MR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MRI影像的肾脏后肾腺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MR影像表现。2名影像医师共同对肿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后肾腺瘤共有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6~66 (38.5±12.3)岁。所有病灶均为单发,大小为(3.7±1.7) cm。10例患者为查体发现,2例具有红细胞增多症,10例采取肾部分切除术,1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病灶T2WI上边界清晰,7例具有外生或部分外生特点,7例病灶内缘毗邻肾窦,T2WI上2例病灶存在完整假包膜征象,4例具有不完整假包膜征象,5例无假包膜征象,8例病灶显示囊变坏死样表现,2例出血,T2WI上9例表现为等低信号,8例信号不均匀,DWI上8例为边缘高信号,3例为均匀高信号,ADC图上9例为边缘低信号,2例为均匀低信号,预扫T1WI上9例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信号强度低于肾皮质,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后肾腺瘤中青年女性好发,单侧单发,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有红细胞增多症。后肾腺瘤MR影像特点为病灶外生为主,内缘毗邻肾窦,T2WI等低信号,无假包膜或假包膜不完整,DWI环形扩散受限,囊变坏死可见,出血少见,无脂质脂肪,轻度进行性强化。上述MR影像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对后肾腺瘤的精确诊断。

  • 标签: 肾脏 肾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后肾腺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影像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征象。

  • 标签: 浆细胞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超声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 2020 年 07 月—2021 年 07 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 3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比较两组超声影像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结果:研究组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率高于对照组,有占位效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肝细胞 肝癌 超声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磁共振DWI序列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常规扫描以及DWI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与MRI检查组相比较,DWI组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检出情况显著更高,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在DWI中,超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全部为高信号,而亚急性期中有59例为高信号。DWI病灶最长直径以及ADC值,亚急性期以及急性期均大于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小于亚急性期。结论:选择DWI序列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病理表现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0岁以上42例阑尾炎患者作为急性阑尾炎组,另外选取60岁以上的42例老年患者为非阑尾炎组,比较两组CT影像特征和临床特点,包括阑尾周围改变情况,管径、管壁和官腔情况。结果:CT征象下:急性阑尾炎组阑尾平均管径(12.22±3.59)mm,高于非阑尾炎组,阑尾管径增粗在6mm以上40例(95.24%)高于非阑尾炎组(78.57%),管腔粪石9例(21.43%)高于非阑尾炎组(2.38%),管腔积气(2.38%)低于非阑尾炎组(30.95%),管壁增厚3mm以上8例(19.05%)高于非阑尾炎组(2.38%),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学 腹部穿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这其中,CT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软、硬件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不仅完善了技术方面的不足,还与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将患者数据信息转化到胶片上,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医疗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使我国医疗水平得到持续的提升。本文便根据医学影像技术CT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掌握好CT的工作原理以及CT如今的临床应用,为CT技术在我国医疗行业中的发展打下有效的基础。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学 CT技术 工作原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一种高死亡率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至关用。影像通过使用预测生物行为的照片特征进行肺癌分离和提取,为肺癌治疗提供了基础。现将影像的基本过程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 标签: CT 影像组学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肺癌疾病检查中X线检查与CT检查各自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共54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依次接受CT检查、X线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别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统计两种检查方式的征象表现。结果:在两种检查方式下肺癌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比较中,CT扫描明显优于X线诊断,数值差异符合统计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另外,在两组检查方式下,患者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中征等征象表现情况的比较中,CT扫描较X线检查,征象表现率普遍较高,数值差异符合统计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在肺癌疾病诊断与分析中,CT、X线检查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重要的疾病信息。不过,想要进一步提高肺癌疾病诊断率,可将两者联合使用,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 标签: 肺癌 X线 CT检查 征象表现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中耳毛状息肉临床病例,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中耳毛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1例,左耳2例、右耳2例,年龄1~59岁。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和对应的临床表现。结果中耳毛状息肉蒂部位于鼓室1例,位于咽鼓管骨部2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患耳反复流脓;蒂部位于咽鼓管咽口1例,突入鼻咽腔,表现为咽部不适、患侧耳闷,内镜检查见鼻咽腔灰白色息肉状肿物,表面有少许绒毛。4例患者CT、MRI均表现为椭圆形、类椭圆形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呈中等密度软组织,内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软组织犹如病灶内核,增强后壁及软组织内核强化;MRI显示2例病灶壁内脂肪与软组织夹层状排列。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镜下示鳞状上皮下见毛囊、成熟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内含大量脂肪组织,部分肌肉组织及软骨组织,部分间质纤维增生,伴胶原变性。结论中耳毛状息肉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呈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光滑,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为软组织内核,CT、MRI可提示毛状息肉的诊断。

  • 标签: 毛状息肉 中耳 咽鼓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