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对大型关键仪器设备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是《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条款之一,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实验可靠进行、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STAR全自动液体样本处理系统启用确认的部分资料整理汇总,作如下报告。

  • 标签: 自动 检验仪器 样本处理 确认
  • 简介:目的:确认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仪器在使用,其性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方法:为确认设备的检测灵敏、特异性、重复性、可靠性和防止污染等性能,设计4个试验组:联检试验组和鉴别试验组,将生理盐水标本和NAT质控品(HBVDNA、HIV-1RNA、HCVRNA)交叉放置于标本架上,进行NAT联检和鉴别检测;仪器比对组用同一批献血者标本在同类型的2台仪器上进行检测;污染评估试验组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标本进行NAT联检。结果:所有NAT检测结果均与预期一致。结论: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设的各项性能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

  • 标签: 核酸检测 仪器 性能确认
  • 简介:目的:分析输血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检测的阳性频率及其特异性,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的临床意义,分析输血的有效处理方法,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2-02-2014-02输血或手术备血的7231例患者应用微珠凝胶技术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阳性的标本送烟台市中心血站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27例,阳性率为0.37%,其中自身抗体3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同时存在1例,同种抗体23例。结论:输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敏感高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以减少输血风险,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安全输血
  • 简介: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生。随着《献血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管理,

  • 标签: 献血员 受血者 血液检测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和输血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592例手术前和输血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为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为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和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对防范手术和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②要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最大限度的选用灵敏高、重复性好的试剂和仪器,尽可能的采用能缩短"窗口期"的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和手术医疗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前 输血前 乙肝标记物 抗-HCV 抗-HIV 抗-TP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本地区ABO血型定型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状况,探讨其输血检查的难点与重点。方法:使用试管法对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抗体鉴定,使用固相凝集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的凝集强度易发生改变导致定型困难,自身与同种抗体常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供受者红细胞与血小板的不相配合,血型异常与抗体阳性的情况与血液病的种类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发生血型异常、易产生红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应结合其病史和输血史分析输血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血液,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病 ABO定型 不规则抗体 血小板抗体
  • 简介: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并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对4600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常见传染病指标。结果:在4600例患者中,HBsAg阳性348例(7.57%)、抗-HCV阳性116例(2.52%)、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O.0002%)、TP阳性77例(1.67%)。检测阳性总数为542例,总阳性率为11.7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 标签: 输血 输血前检查 经血传播性疾病 医疗纠纷
  • 简介:目的:通过对ELISA检测项目临界值不确定评定,探讨适合血站的ELISA检测项目的灰区设定方法。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测量不确定要求的实施指南》及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等其他不确定指南文件,采用A、B类评定方法对实验室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进行评定。结果:在C.O取0.15时,临界值的不确定为0.150±0.033,为临界值的22%。结论:本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对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进行评定。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临界值 不确定度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开展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009年1-12月献血者中初筛Rh(D)阴性324人次、A型15123人次、AB型6049人次为基数,计算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的检出比率;χ2检验比较2008年与2009年A型和AB型输血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效输血发生率。结果:本地区Rh(D)阴性中Rh弱D比率为11.11%;A2亚型比率为2.06%;A2B亚型比率为2.13%;2008-2009年A型、AB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由0.098%、0.136%降为0.037%、0.039%;无效输血的发生率分别由12.37%、17.35%降为7.67%、8.04%。结论:输血开展A2/A2B亚型检测,为患者提供更相合的血液,可以大幅度降低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临床无效输血发生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Rh弱D血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输血安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 标签: 血型 A2/A2B Rh弱D 输血
  •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复查 输血前检查 感染性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中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S1蛋白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S1蛋白阳性2例。结论: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明确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区域性国际敏感指数(PT-localISI),并观察localISI对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可比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9000和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准血浆对2种检测系统的ISI进行标定,确定其localISI,并分别利用localISI和厂家提供的ISI计算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T-INR。结果:ACL-9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8,SF8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1,与厂家提供的ISI存在差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使用厂家提供的ISI,ACL-9000检测系统和SF-8000检测系统报告的PT-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PT-localISI,则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保证不同检测系统PT-INR的可比性,必须确定不同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区域性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