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吴登盛执政期间,调整了缅甸的外资政策,对外来投资采取了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灵活掌握土地使用权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完善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本国引进外资创造了较为合理的投资环境。这使外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来源国和投资领域也趋于多元化,缅甸的对外贸易和GDP总量不断攀升,进一步增加了国内就业。但同时也加剧了通胀压力、扩大了贸易逆差。当前外资仍然面临缅甸政局缺乏稳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产业链缺失、投资成本偏高、效率低下、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民族主义高涨等一系列问题。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政府虽已上台,但未来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振兴缅甸经济,仍然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吴登盛政府 外资政策 效果 制约因素
  • 简介:在国际调停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调停者的公正和中立有利于冲突的解决。然而近期学界有新的观点,认为若调停者偏向冲突中的某一方,将更有利于缓解冲突。对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说法,作者认为调停者的偏向会影响冲突双方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最终结果。若冲突双方中一方有极度不安全感,且处于收益框架,认为谈判会有收获,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的一方的效果要比不偏不倚的调停效果好。若弱势一方处于损失框架,担心参与调停会危害国家生存,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的一方的调停效果未必更好。在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中,中国偏向朝鲜的立场可以使朝鲜信任中国,进而参与六方会谈,显然中国对六方会谈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中国的偏向立场虽然使朝鲜乐意参与谈判,但对朝核危机的彻底解决却难以取得成效,由于中国偏向朝鲜,朝鲜认为中国的支持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使朝鲜有恃无恐,美朝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终致使六方会谈难有进展。因此,调停者的偏向立场有利于推动冲突双方参与谈判,但不一定有利于冲突的最终解决。

  • 标签: 国际调停 偏向 预期 朝核危机 六方会谈
  • 简介:印度服务外包业向乡村转移是经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产业向国际国内纵深转移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的最佳例证。通过对印度服务外包业向乡村转移的现状、成因及效果的剖析,不仅可为我国利用服务产业向纵深转移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一种思路,更重要的是为打破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 标签: 服务外包 乡村转移 成因 效果 启示
  • 简介:外语教学法门类众多,产生的背景不同,从而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师、学习者和教材所起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调查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会使教学工作受益匪浅

  • 标签: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交际法 自然法 对比研究
  • 简介: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开始推行石油分成合同制度,在现代石油开采合同机制中,形成了异于传统特许制的新合同关系,其突出变化在于改变由外企完全控制经营的局面。规定特许制度所没有的管理条款,强调东道国介入石油运营管理,国际石油公司不再垄断石油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但在外国石油企业依然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情况下,管理条款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有待分析。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油气 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 石油合同 石油分成合同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订后,越南南北方经历了长达20年的分治时期。南北两个地区处于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下,南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北方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南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为了消除这些差异,越南共产党在1976年全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试图统一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越南共产党的政策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标签: 越南 南北 差异 统一 效果
  • 简介: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主框架 框架转型 抗议周期
  • 简介:<正>一九六九年五月暴乱以后制定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就业重组,在非农业部门增加马来人的代表,从而根绝农村贫困和消除国家的经济失调现象。一九七○年以来,就业重组政策一直在积极地推行,预期到一九九○年将使各种族在现代化经济部门中的就业分配符合人口的种族组成。这项政策的目标不仅涉及一个聚集的种族就业份额问题,而且涉及整个职位等级制度,尤其强调上层职业的职位等级制

  • 标签: 五年计划 非农业部门 农村贫困 新经济政策 经济部门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