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和肝素在深静脉方面的解除效果,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深静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为研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解除堵,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肝素。两组患者在接受堵解除的同时辅以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堵解除效果及其他指标。结果就再通率而言,研究组为92.5%(37/40),对照组为72.5%(29/40);就再通时间而言,研究组完全堵塞的再通时间为(14.29±4.58)分钟,部分堵塞的再通时间为(9.81±4.28)分钟,对照组则分别为(19.11±6.41)分钟和(15.88±5.04)分钟,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与肝素相比,尿激酶在解除深静脉堵管上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而辅以临床护理可以加快堵的解除速度。

  • 标签: 尿激酶 肝素 深静脉置管 堵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置静脉血栓原因的分析与探讨。方法从我院所收治的由于采用PICC置治疗而患有静脉血栓的患者100例,分析所选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在所选患者中,在成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因素占35%,体位因素占9%,置部位因素占13%,血管状况占11%,导管因素占17%,基础疾病因素占15%。结论采用PICC置治疗法致使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才能降低患者患病几率。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 60例中心静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 ,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 9例 ,导管堵塞 3例 ,导管脱出 2例。结论 :根据中心静脉发生并发症的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观察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如何做好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 降低静脉留置针堵发生率。方法以 "降低静脉留置针堵发生率 "为主题成活动小组 ,对改善前患者静脉留置针堵发生率进行调查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对策并实施 ,①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从而降低静脉留置针的堵率 ②方法:在我神经外科 2017年 3月至 5月, 150名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统计,分析堵的百分比及干预措施 ③ 结果:神经外科150名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堵占 4例,占静脉留置针 28.66% 。 结论: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后,能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堵发生率 ,提高护理服务 ,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更多还原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降低 堵管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次尿检异常和肾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选择100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尿检异常和肾功能减退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进行体格测量。体格测量后空腹采血用于检测血清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超重、肥胖的人数远远超过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研究中发现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是尿检查异常和肾功能减退健康人群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当值得重视。

  • 标签: 健康人群 尿检异常 肾功能减退
  • 简介:针对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在动态非线性负载突变时开关电压、输出电压的稳定性问题,详细研究了具有一次侧并联二次侧串联(PS)补偿网络的ICPT系统的参数优化问题。比较了分别具有一次侧并联二次侧并联(PP)补偿网络与PS补偿网络的ICPT系统的特点;画出了所研究系统的一、二次侧等效电路,利用互感等效模型法对该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推导了系统的电压增益、输出功率、效率等表达式,画出并分析了电压增益、输出功率、开关峰值电压在不同参数变化下随工作频率变化的曲线;最后完成了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使系统在软开关控制下得到了最大功率输出,实验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 标签: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动态非线性负载 补偿网络 建模分析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置术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一方面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难度也会随着增加,严重静脉炎的患者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情况。对静脉穿刺置术相关静脉炎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静脉炎的再发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现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置管术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免疫吸附疗法期间深静脉维护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围绕免疫吸附期间深静脉中常见的问题和副作用提出相应的干预防御措施。结果最大程度保障免疫吸附期间深静脉在治疗中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保障免疫吸附治疗期间深静脉更高效的配合治疗和治愈疾病。

  • 标签: 免疫吸附 深静脉置管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居民用电量直线上升,使得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公司110kV变电所低压侧采用10kV、35kV电压等级,随着主变容量的加大,变压器低压侧进线侧的额定电流也在不断加大,常规电缆在技术和结构上难以满足现场需求,形母线作为一种大电流连接线使用日渐增多,但由于国内目前对型母的生产、运维尚缺乏有效规范,投运5年后频繁出现问题。文中以榆林某电厂35kV绝缘母为研究对象,对其投运后出现的高温、冒烟、着火、击穿等异常现象和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母的结构、材料使用对其电气性能的影响,并从生产加工、运行维护、检测等方面对母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建议。

  • 标签: 管母 主绝缘层 屏蔽层 局部放电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的护理。方法在2012年11月~2016年09月出生于本院的极低体重出生儿中随机抽选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组57例,均施以一般护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置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置成功率(100.00%)、并发症率(3.509%)高于对照组(92.98%、14.03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脐静脉插管和拔的综合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置的成功率的安全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脐静脉置管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彩超引导下静脉穿刺置的使用价值。方法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我院救治的静脉穿刺患者共1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人。实验组在彩超引导下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盲穿。比较分析两组在静脉穿刺置一次后的成功率,需要的时间和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实验一次成功的例数为80人,成功率为百分之百,平均使用时间为(3.9±0.9)分钟,患者没有并发症发生;这些数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进行静脉穿刺置实验比盲穿更有效以及更安全,且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的出现频率也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彩超引导 静脉穿刺 临床应用 实践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方法   对 125 例住院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置入技巧和优化管理。 结果    使用外周静脉留置的患者大多数无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通过掌握技巧和优化管理,使外周静脉留置针这一新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提高了护理质量,深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

  • 标签:  外周 静脉  留置针  技巧  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 PICC 置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间在我院行 PICC 置后出现静脉血栓的病患中抽出 100 例,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 50 例,常规护理组病患行普通病房护理,而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100% ,而常规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78%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对 PICC 置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PICC 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可更好预防静脉炎发生。方法针对PICC置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进行文献检阅及分析讨论。结果了解导致静脉炎的原因,正确维护PICC导管,预防静脉炎,可为患者提供一条长期使用的无痛性输液通道,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结论正确的维护和及时发现置可能导致的并发症,能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 标签: PICC 静脉炎 导致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封液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分为A组(生理盐水组)、B组(10U/ml肝素盐水组)、C组(50U/ml肝素盐水组)和D组(100U/ml肝素盐水组)各30例,比较四组堵发生率、留置天数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堵发生率分别为46.66%,20.00%,30.00%,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2.42±0.42)d,(2.90±0.43)d,(2.93±0.32)d,(2.97±0.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0U/ml肝素盐水组发生率最高。结论使用浓度为50U/ml的肝素封液对静脉留置针封,既不会增加留置针堵风险,又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肝素盐水浓度 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堵管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