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技巧与管 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浅析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技巧与管 理

张雪梅

甘肃省武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摘要】 目的 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方法 对125例住院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置入技巧和优化管理。结果  使用外周静脉留置的患者大多数无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通过掌握技巧和优化管理,使外周静脉留置针这一新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提高了护理质量,深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

关键词】 外周静脉; 留置针; 技巧; 管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液体外渗、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在危重抢救、长期输液、外周血管穿刺困难的患者中,能赢得抢救时间、保护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得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欢迎。但若在临床中应用不当,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且增加消耗和患者痛苦,现将个人的体会浅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对125例住院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与管理,年龄17~89岁,留置时间3~14d不等。大多数患者状况良好,125例患者中有6例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局部静脉炎2例,液体外渗1例,皮下血肿1例,套管堵塞2例。

2穿刺技巧

2.1  患者评估

    置管前护士应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方法,取得其配合。

2.2  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用相对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外周血管,首选上肢远端部位。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避开受伤肢体;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长期卧床的病人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一般选择上肢前臂的浅静脉。

2.3  留置针的选择

留置针的型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及血管情况选用。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宜选择用细、短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了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必要时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2.4  进针方法

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首先在穿刺点上方 10cm 处扎止血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取出留置针,转动针芯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针头与皮肤呈 15~30度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 0.2~0.5cm,左手固定穿刺部位血管,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抽出针心,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打开输液器开关,先用一条输液贴固定留置针肝素帽,再用专用贴膜固定整个留置针,同时在贴膜上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最后用输液贴分别固定输液器与肝素帽连接处及延长管,并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3  置管期间管理

3.1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护士应加强巡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进行床头交接班,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上述现象时应立即拔针,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3.2  置管局部护理 

穿刺部位每隔3天更换透明贴膜1次,每次用碘伏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消毒待干后重新盖以透明贴膜;发现穿刺针眼处有渗血、渗液时立即重新消毒,更换贴膜,同时注明置管日期、时间。连续输液24h者每天更换输液器。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充分稀释后再用,滴速宜慢,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输液时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防止液体外渗。再次输液时如速度较慢,可用注射器接肝素帽回抽,严禁推注,如不畅考虑拔管。

3.3 正确封管

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法[1],即输液完毕后关闭输液器开关,将输液器与留置针肝素帽分离,连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溶液5ml的注射器(每毫升含10~100U肝素),右手将留置针延长管抬高30度,采用连续、不间断、脉冲式的边推边退的方法,均匀推注肝素盐水溶液3ml,用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将延长管夹闭,妥善固定肝素帽。

3.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4.1  皮下血肿

可因留置针穿刺失败,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使留置针穿破静脉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留置针置管技巧,穿刺时动作要轻稳、熟练、准确,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4.2  液体外渗

当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和针头重新穿刺,妥善固定留置针,嘱患者减少留置针肢体的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抬高外渗肢体以减轻水肿,也可局部热敷,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3.4.3  套管堵塞

为避免套管堵塞,患者外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要彻底冲洗管道,将残余药液全部冲人血管内。同时要正确封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并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h,肝素液维持12h。

3.4.4  局部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立即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并制动[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d,20min/次,也可用金黄散局部外敷。若合并感染,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3.4.5  静脉血栓形成

   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3.5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置管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置管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致静脉炎及血流不畅而致套管血液凝固堵管,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期间保持置管局部清洁、干燥,勿见水;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贴膜;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血管;更衣时注意勿将留置针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4  小结

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广泛使用,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置管技巧,通过合理选择血管、正确输入药液、选择恰当的封管液和封管方法、提高操作技术,同时优化置管期间的管理及健康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3]

参考文献

[1]姚春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8,22(6B):1530. [2]武海珍,邓桂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7(1):37-39. [3]曹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