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信天游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形式,风格豪放,韵律和美,曲调悠长,粗犷嘹亮,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信天游的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为陕北大地上唯一一份立足黄土地、面向国内外的文学期刊,《延安文学》有责任、有义务来传承与保护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近日,一名身处陕北最基层的业余作者张伯龙创作出了一首长篇信天游叙事诗《梁家河》,有望成为新时期信天游的扛鼎之作。这首长诗采用传统的信天游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一代北京知识青年在陕北的插队生活,生动地表达了陕北人民与北京知青在艰苦的劳动与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情,形象地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之间真诚的情意。因此,本刊全文刊发这部作品,以飨读者。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延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 贺敬之 回延安 文艺形式
  • 简介:黄河在这里犹犹豫豫地拐了个弯儿.便毫不留恋地向东奔去.这地方儿,就是清河县。狭小的县城街道像一条长长的线,县信用联社就恰似线上圆圆的一点儿。毕业分配到县信用联社快半年了.整日游出来摆进去.便觉索然无味儿。办公室王主任说:“在机关觉得没意思?好了,快到旺季了,下基层蹲点.那可就有意思了。”

  • 标签: 信天游 县信用联社 毕业分配 清河县 办公室 下基层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为阿Q作传时曾说:"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阿Q,非阔人,非领袖,非英雄,非名人,但鲁迅先生的"不朽"之笔,却让寂寂无名的阿Q名满天下了。这无疑是文学的拔山扛鼎之力使然:不朽之笔终可让凡辈不朽。读罢阎雪君先生的中篇小说《唱不尽的信天游》,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来。

  • 标签: 名满天下 人物形象 累累果实 扛鼎 国家干部 四身
  • 简介:1935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对"陕北肃反"进行处理,认为"陕北肃反"是"必要的"和"正确的"。这使"肃反"受难幸存者继续遭受政治歧视和组织排挤,造成"陕北肃反"长期存在争论。延安整风期间,中共中央领导召开西北高干会重新审查"陕北肃反"问题,出台《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三五年陕北(包括陕甘边及陕北)"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指出"陕北肃反"不仅"完全错误",而且是"革命的罪恶",处理了对"肃反"负有重要责任的朱理治、郭洪涛等人。但是,西北高干会并未能平息当事人关于"肃反"的争论。七大后,中共中央又召开西北历史座谈会重申和再次肯定西北高干会关于"陕北肃反"的结论。"高饶事件"后,西北高干会关于"陕北肃反"结论受到冲击。随后,中共中央对"陕北肃反"结论做了修订,减轻了朱理治、郭洪涛等人在"肃反"中的个人责任。"文革"后,"陕北肃反"争论再次爆发。1983年,在"五人小组"的主持下,通过《五人小组对于解决西北历史争论问题的分析和方针》,进一步解决了"陕北肃反"存在争议的具体问题,基本上肯定了西北高干会关于"肃反"的定性和主要结论。纵观从西北高干会到中共中央"五人小组"历时近半个世纪处理"陕北肃反"的历史,虽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陕北肃反"相关当事人和研究者等至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但从总体上看中共中央对"肃反"的处理结论已经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陕北肃反"长期存在争论与中共党内不同时期现实政治斗争,尤其和高岗问题有密切关联。

  • 标签: “陕北肃反” 西北高干会 “肃反”定论 “肃反”争论
  • 简介:陕北民歌扎根在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沉淀的黄土高原上。它不仅体现了陕北人淳朴的生活和深沉的情感,而且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更蕴藏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陕北民歌的综合价值,笔者认为陕北民歌价值本土研究十分必要,就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重中之重;就其陕北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而言,弘扬地方民间民俗文化、打包开发利用,是赢得新的长足发展的途径。

  • 标签: 陕北民歌 价值 非遗保护 打包发展
  • 简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正值陕北苏区根据地遭受错误肃反之时。毛泽东获悉真情后,有方法、有步骤地破解了陕北危局。他的基本处理方针是:决不能再重演过去因错杀王佐、袁文才而丢掉井冈山根据地的悲痛教训,故必须立即停止肃反,挽救刘志丹等,从而挽救陕北根据地;决不能再出现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惨痛教训,故必须认真处理同红四方面军属下的红25军关系,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卫和扩展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处理和化解危局的雄才大略,更加深刻地论证了“陕北救了中央,也是中央救了陕北”的双赢局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切、更加系统的认识。

  • 标签: 毛泽东 陕北危局 破解
  • 简介:榆林中学自1903年创建以来,历经了满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在20世纪初战争频发的中国,榆林中学成为陕北最早传播进步思想文化的地方,发出民主与科学的呐喊,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成为陕北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造就了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榆林中学 陕北革命 先驱 摇篮
  • 简介:陕北民歌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是陕北地区人民和汉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也是民族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融合,陕北民歌产业化开发意义深远。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陕北民歌,提升其产业化价值,必须创新文艺创作形式,深化理论研究内容,通过音像出版、图书发行和艺术演出等多种形式,推动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标签: 陕北民歌 产业化 发展对策 分析研究
  • 简介: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却异口同声地承认是“中央救了陕北”。

  • 标签: 陕北 中央 中国革命 扭转 红军长征 毛泽东
  • 简介:王海珺先生的《陕北剪纸美学》,属于“中国经典图书”的国家级选题,作为中国民粹向海外推广.目前,它的法译本已经出版.立足于陕北大地,从原始文化的范畴追根溯源,将陕北剪纸艺术纳入到大文化的视域下进行剖析,直接从隐喻和象征方面对此艺术进行了全面解读.

  • 标签: 王海珺 陕北剪纸美学 原始艺术 大文化
  • 简介:原创歌舞剧《陕北民谣》以乡土、生活化与本土化三个关键词赢得了艺术赞誉,其叙事模式、叙事主题、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性诉求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乡土情怀;它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了陕北生活场景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以多元的音乐形式再现了陕北男女真挚而又丰富的个性特点;它将地域、音乐、舞蹈、舞美的民族化与时代化相结合,让秧歌剧焕发出青春。

  • 标签: 歌舞剧 陕北民谣 生活化 本土化
  • 简介:叠音词使用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点,不同的语言结构安排,揭示着特殊的文化心理。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语言修辞学等方法,通过对大量语例剖析式的分析,从而揭示语言背后深层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等特征。

  • 标签: 叠音词 显著特点 文化心理
  • 简介:陕北剪纸主要用于婚俗、丧葬、庙会等一些习俗活动,但禳病祛病、求神祭拜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用途,并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陕北剪纸中"巫术"文化根植于陕北这一特殊的土壤之中,与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等息息相关。当下陕北剪纸中巫术、鬼神迷信之类,人们心知肚明,但依旧被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和情感寄托被人们所接受。

  • 标签: 陕北剪纸 巫术文化 招魂娃娃 扫天婆
  • 简介:“黄河清,圣人出”。中华民族这句流传千古的民谚,不仅寄托着人们遏制水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也科学地揭示出了黄河水患之根本--“黄”。“一斗河水六升泥”,黄河之“黄”,是因为她流经横亘陕甘宁晋豫五省区的黄土高原时,裹挟大量泥沙而着色。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再加植被破坏严重,面积5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达50-80米的黄土层,为黄河提供了几近不竭的黄源,使黄河在中下游形成悬河,像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黄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标签: 劳动人民 淤地坝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陕北 黄土高原 生命财产安全
  • 简介:陕西省榆林市坐落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地广人稀,红石峡作为本地的旅游景点,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同时,又宣扬着本地的文化以及曾经辉煌的历史一页。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在雄石峡的内部崖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群。"刀凿斧痕,题刻满山",历朝历代的许多作品都有幸呈现与此。如果说巴黎的名片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埃菲尔铁搭,北京的名片是充斥着伟岸色彩的天安门,重庆的名片当然离不开洪崖洞,那么榆林的名片则首当其冲为"雄石峡"。

  • 标签: 陕西 榆林 红石峡 雄石峡
  • 简介:陕北志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造就了羊皮扇鼓这项传统民俗体育运动,文章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羊皮扇鼓运动的源起演变、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当前陕西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陕北志丹 羊皮扇鼓 发展现状 新农村建设
  • 简介:古代陕北人壮年男子的相貌健美而憨厚,一直保留在现代陕北人的基因中.大自然造就了陕北人的人文性格,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锤炼了陕北人的钢铁意志,窑洞和信天游陕北人的文化表达.

  • 标签: 陕北人 人文特征 天人巧合 钢铁意志 窑洞 信天游
  • 简介:为掌握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特征对坡面微地形的响应,以陕西省吴起县合沟流域半阴、半阳2个坡向的原状坡及其5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坡向各类微地形的物种组成、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盖度、草本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多优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的植被状况最优,其次为浅沟和缓台,陡坎最差;2)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切沟〉塌陷〉缓台〉浅沟〉陡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的植物群落所处的自然演替阶段高于其他微地形;3)经过15年自然恢复,半阳坡形成以星毛委陵菜、赖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半阴坡形成以铁杆蒿、茭蒿等地带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半阴坡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状况、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以及植物多样性特征指数均优于半阳坡。掌握不同微地形植被配置的差异,有助于提高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 标签: 微地形 物种组成 草本生物量 植被盖度 植物多样性 Margalef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