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对比,评价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5例,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手术治疗51例(神经内镜组),采用显微镜下经颞锁孔手术治疗54例(显微镜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后1周GC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和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保护神经功能,但神经内镜下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更早。

  • 标签: 神经内镜 锁孔入路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锁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破裂PCoA动脉瘤病例,其中4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观察。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经眶上锁孔或经翼点锁孔手术,并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在动脉瘤夹闭前和(或)夹闭后导入30°硬质内镜观察。出院后门诊随访,按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mRS)。结果52例患者共52个破裂PCoA动脉瘤,其中经眶上锁孔18例,经翼点锁孔34例。12例在夹闭动脉瘤前后均置入内镜观察,29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3例经内镜观察发现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夹子,2例因误夹PCoA而调整夹子。所有病例均无与神经内镜使用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复查DSA,41例手术中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的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无残留,颈内动脉及PCoA保留完好;未使用内镜观察的动脉瘤中有2个瘤颈残留。门诊随访11~45个月,所有病例都恢复良好(mRS 0~1分)。结论在破裂PCoA动脉瘤锁孔显微手术使用内镜观察安全、有效,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直视视角的不足,更充分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动脉瘤颈残留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损伤。

  • 标签: 后交通动脉瘤 锁孔 夹闭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予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手术的12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切除程度为SimpsonⅠ级2例、SimpsonⅡ级10例,病理学检查均示脑膜瘤。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无脑脊液漏及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术前视力视野改变的6例患者中4例明显改善、2例轻度改善,术前钝性头痛的2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术前嗅觉减退的2例患者中1例恢复正常、1例症状略有改善。结论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前颅底脑膜瘤 神经内镜 眶上锁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的破裂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患者27个动脉瘤(7例患者合并7个其他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3例,经翼点锁孔手术17例。20例患者在术中均采用了临时阻断技术,其中15例临时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颈内动脉(12例同时阻断PCoA);3例临时阻断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并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2例仅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观察手术情况,随访临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均同期手术成功夹闭。20个破裂PCoA动脉瘤中,18个在手术中无破裂出血,2个在替换永久型动脉瘤夹的过程中动脉瘤破口有少量渗血,但不影响手术操作。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显示患者均无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动脉瘤夹闭后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动脉瘤均不显影。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残留,载瘤动脉均通畅。20例患者术后随访(29.4±9.9)个月(1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破裂PCoA动脉瘤术中使用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有利于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显微外科手术 后交通动脉 锁孔入路 临时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的破裂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患者27个动脉瘤(7例患者合并7个其他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3例,经翼点锁孔手术17例。20例患者在术中均采用了临时阻断技术,其中15例临时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颈内动脉(12例同时阻断PCoA);3例临时阻断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并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2例仅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观察手术情况,随访临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均同期手术成功夹闭。20个破裂PCoA动脉瘤中,18个在手术中无破裂出血,2个在替换永久型动脉瘤夹的过程中动脉瘤破口有少量渗血,但不影响手术操作。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显示患者均无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动脉瘤夹闭后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动脉瘤均不显影。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残留,载瘤动脉均通畅。20例患者术后随访(29.4±9.9)个月(1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破裂PCoA动脉瘤术中使用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有利于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显微外科手术 后交通动脉 锁孔入路 临时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3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患者的肌力分别恢复至5级、4级和2级;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无残留或复发,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在经额外侧锁孔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术中,采用多种保护方式积极防止分支动脉的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 颈内动脉交通段 分支动脉 后交通动脉瘤 脉络膜前动脉瘤 夹闭手术
  • 简介:摘要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切除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切除三叉神经鞘瘤患者4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左侧咬合力弱和面部麻木,经治疗和随访后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左侧面部麻木和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经治疗和随访后明显改善;余2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患者随访4~13个月,均正常生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Kawase具有微创、路径短、暴露范围广、视野清晰等优点,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 标签: 神经内镜 颞下锁孔Kawase入路 三叉神经鞘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治疗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治疗的13例鞍区中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13例患者术中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1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2例并发少量皮下积液,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例出现反复低钠低钾,均予对症处理恢复,均无嗅觉障碍发生。随访3~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80分。结论眉弓上锁孔手术完全适用于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治疗,具有美观、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眉弓上锁孔入路 鞍区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男56例,女39例,年龄(60.26±3.59)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n=47)和神经内镜组(n=48)。开颅手术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骨瓣复位术,神经内镜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手术效果、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96.23±1.99)%]高于开颅手术组[(65.2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瞳孔恢复时间[(48.32±7.98)h]短于开颅手术组[(53.26±8.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9.85±0.9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8.12±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NIHSS评分[(22.41±3.15)分,(14.32±2.65)分,(12.03±1.95)分]均低于开颅手术组[(25.36±4.10)分,(18.32±3.37)分,(15.52±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通过改变切口路途径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降低对神经的损伤,更好地清除血肿,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缩短瞳孔恢复时间,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额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骨瓣复位术 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 血肿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DPA)与Kocher-Langenbeck(K-L)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后柱 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