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理解道德历史形态的钥匙。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都是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得出的正确结论。相应地有道德发展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三形态论更符合道德的内在精神。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现实社会主义道德处于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单子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其起点比当时资本主义还低,但社会主义道德以其科学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为落后国家摆脱整体性道德、超越单子式道德、建立和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型道德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标签: 道德 历史形态 社会主义 方位
  • 简介:一走出“轴心文明”20世纪,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对人类文明史具有很强解释力的原创概念:“轴心时代”,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一个副产品:“轴心文明”与“轴心意识形态”。

  • 标签: 哲学对话 道德形态 人类文明史 精神 伦理 雅斯贝尔斯
  • 简介: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的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的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的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的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的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的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的道德变迁及其形成的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 标签: 交往方式 原村落道德 后村落道德 新村落道德
  • 简介:伦理道德的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的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的统一。黑格尔所建立的"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伦理道德的"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的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的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的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的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的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的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的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的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的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超越。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的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的超越,三者构成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 中国气派
  • 简介:从伦理学的实践人文学特性看,道德形态学方法从时空维度凸显“古今中西”的汇通与比照。将“中西互镜”嵌入到“古今对看”的“形态相通”之认知旨趣中,将敞开西方启蒙视野中道德形态学方法的意义。道德形态学方法以伦理学史上的三种道德形态为参照,表现为对“西方道德哲学”与“启蒙文化形式”的三大历史关联样式(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揭示,它要求我们具备“中西互镜”的视野、“古今对看”的眼光和“语境互证”的策略,并设定了与之相应的思想任务。道德形态学方法的“远见”,包含了“形态相通”与“语境互证”两面,具体表现为:以道德形态学方法展现道德哲学的视角;以道德哲学的“形态相通”和“语境互证”展现“理智启蒙”的视角;以道德形态学方法的“中西互镜”和“古今对看”展现“西方理智启蒙”的视角。

  • 标签: 西方启蒙 道德形态学 研究方法
  • 简介:通过对大学仪式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学仪式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大学仪式的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大学仪式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个方面。

  • 标签: 仪式 形态 特点 功能 道德教育
  • 简介: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的基础。道德法律化是立法中的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的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征。从道德法律化的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和道德权利的法律化,以及道德的公法化和道德的私法化。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伦理 法理 法律的技术性
  • 简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普遍都强调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主张构建一个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这说明,人们已经敢于正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迁给学校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力图有所作为,较之以往消极的封闭式道德教育是一个进步.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如何与社会相联系呢?这是目前人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我认为,探索的前提恐怕是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的状况和性质,否则,不仅难以认清现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置身的社会环境,而且也无法正确处理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标签: 道德教育 社会形态 市场经济 现代学校 人际关系
  • 简介:摘要:项目化学习理念在德育层面提及:公共精神教育和秩序教育是学生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项目化学习理念还强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层层递进了解关键知识,形成关键意识,本文以公共精神为关键教育点,充分探讨项目化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形态,以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意识。

  • 标签: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公共精神 项目化学习
  • 简介: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 标签: 大学精神 伦理 道德 价值 至善
  • 简介:意义形态和意象形态的关系不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两个时代的关系。尽管意义形态迄今尚未走出体制格局而成为一种自足的文化,但80年代它以“精英”的面目和寄身体制的存在方式却大出风头。如果把那个时代叫做“精英化时代”的话,那么90年代则风向顿转,意象形态的崛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消削了作为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顺便把依托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知识分子文化放逐到一边。精英“下课”了,而歌星、舞星、影星、模星、球星之类的“大众偶像”却开始登台亮相。很明显,大众需要通过对偶像的崇拜来完成自己

  • 标签: 意象形态 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文化 文化形态 两种文化
  • 简介:摘要:随着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之争”在国内学界的持续升温和发酵,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观极为必要,其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驳斥分析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的需要;第二,驳斥分析马克思主义非道德论的需要;第三,回归原文梳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真正内涵的需要。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 反道德论 非道德论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当今时代,传播技术日益发达、信息海量爆炸。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人自身与自身的对话机会减少,传播的表层化、格式化、盲从化倾向加强,自我理解能力削弱,“糈心比心、换位思考”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与动力也随之削弱,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族群与族群之间的隔膜加大,社会共识更难形成,社会风险加剧。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成员流动性的增加,使组织的核心信息、机密信息和核心竞争力,都极易流失,组织的稳定性遭遇严重危机。未来的人类社会,一切大组织、巨型组织也许都将遭遇因为传播而产生的“维稳”难题。

  • 标签: 传播 传播技术 传播形态 社会风险
  • 简介:设计批评的理论形态的成长伴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然而在此之前,东西方都有值得关注的设计批评的历史传统.中国的设计批评的历史传统更有其特色.构建完善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设计批评学体系有赖于我们对传统设计批评资源的开掘和研究.

  • 标签: 设计批评 历史传统 理论形态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5
  • 简介:因此人在社会化中通过文化化达到与自然、历史、社会的一致是中国文化的大秩序观,因为西方文化中神与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两个世界是分裂的,但中国文化是秩序意识的文化

  • 标签: 中的意识形态 中西文化中的 互补人类
  • 简介: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辨证统一。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育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科学研究支撑教育力度,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原则,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科学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究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本论文将讨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定义与内容、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特点,以及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初中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具体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塑造初中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为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道德与法治 初中生 价值观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