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粒逆转(TERE)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TERT抑制剂BIBR1532干预组(BIBR1532组),每组6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构建ANP模型,分别在造模后3、6 h收集和分离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BIBR1532组在造模前腹腔注射2 mg/kg BIBR1532,在造模后3 h处死大鼠,收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ERT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ANP 6 h组、BIBR1532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26、3.31±1.07、5.21±0.78、1.95±0.49;TERT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9±0.03、0.43±0.12、0.58±0.11、0.22±0.07;Bcl-x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05、0.50±0.07、0.85±0.04、0.40±0.11;Bax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9±0.08、0.23±0.03、0.17±0.02、0.43±0.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03±0.74)%、(7.99±0.27)%、(6.65±0.36)%、(22.98±2.86)%。ANP 3、6 h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而BIBR1532组TERT mRNA和蛋白表达量、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ANP 3 h组,Bax蛋白表达量、细胞凋亡率高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ANP 3 h组、BIBR1532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96.67±27.12)、(382.30±46.33)、(206.88±36.42)ng/L,IL-6水平分别为(43.34±14.50)、(134.21±16.13)、(88.06±13.05)ng/L,ANP 3 h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IBR1532组均低于ANP 3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BR1532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较ANP组明显改善。结论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ERT表达量显著升高,给予TERT抑制剂干预后,ANP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表明TERT可抑制AN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端粒酶逆转录酶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游离DNA(cfDNA)聚合反应(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市蕉城区医院检验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感染患者,男81例,女39例,年龄(52.33±2.69)岁,年龄范围为35~79岁。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39)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81),比较两组患者的半乳甘露聚糖(GM)和cfDNA含量,并对GM和cfDNA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GM含量[(0.74±0.37)OD]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0.21±0.05)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cfDNA含量[(9 526.33±511.33)GE/ml]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8 014.65±501.45)GE/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fDNA诊断的灵敏度(98.77%)显著高于GM诊断(86.42%)。结论真菌cfDNA 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灵敏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真菌游离DNA 半乳甘露聚糖 真菌 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上应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纳入此次临床研究工作中,按照诊疗方案的不同,将其作为此次临床分组的主要依据,给予对照组的60例患者常规诊疗方案,剩余的60例患者则将常规诊疗技术取代为高效抗逆转病毒治疗方案,并将其纳入至试验组中,诊疗工作完成后,由调查人员负责统计两组患者的诊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住院情况等各项数据。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3例出现恶心症状、4例出现乏力症状、2例出现腹泻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试验组的60例患者中,1例出现乏力症状、1例出现腹泻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数据结果的比较显而易见,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上,为了增强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获得显著的疗效,须采取高效抗逆转病毒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将其作为艾滋病患者的最佳诊疗技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 耐药性
  • 简介:摘要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是目前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主要方法。随着ART药物的广泛应用,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与ART药物相关的眼部副作用的报告增加。其主要表现为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白内障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56-360)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眼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高效抗逆转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双盲法”分基础组(常规疗法)、高效组(高效抗逆转病毒疗法)各40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免疫状态无差异,治疗后比较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治疗后较基础组,高效组IgA、IgG、IgM指标更高,有效率更高,P

  • 标签: 艾滋病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免疫状态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重组聚合扩增(RPA)技术是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在37~42 ℃条件下实现待测靶标的快速检测。它具有反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仪器依赖程度低且可整合多种检测模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和现场即时检测。本文从RPA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要点出发概述了开展该项研究需要注意的要点,综述了RPA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相关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前景。

  • 标签: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核酸扩增技术 恒温扩增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逆转重组介导的恒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al 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T-RAA)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SARS-CoV-2棘突蛋白(S)H146Y突变检测方法。方法针对SARS-CoV-2棘突蛋白H146Y突变区域设计RT-RAA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使用优化的RT-RAA方法进行恒温扩增检测,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与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荧光信号的RT-RAA方法能在39 ℃,30 min完成检测,SARS-CoV-2 S蛋白H146(S-H146)野生株和Y146(S-Y146)突变株检测限均为10 copies/μL,能够依据荧光值明显区分S-H146毒株与S-Y146毒株的重组质粒或临床样本,且和五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无交叉反应,与二代测序技术方法一致性高。结论建立的RT-RAA荧光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SARS-CoV-2 S蛋白H146Y突变株的快速检测,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鉴定方法。

  • 标签: RT-RAA SARS-CoV-2 棘突蛋白 突变 分子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聚合链式反应(FQ-PCR)技术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标本HBV-DNA定量检测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入院的CHB患者(n=85)作为研究组,同期HBV早期感染者(n=80)作为对照组。均给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应用艾可清胶囊与高效抗病毒逆转疗法(HAART)联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HAART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可清胶囊治疗。

  • 标签: 艾滋病 联合治疗 艾可清胶囊 高效抗病毒逆转录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外周血和组织样本检测结直肠癌大鼠Kirsten肉瘤病毒基因同源基因(KRAS)的一致性,评估其指导结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45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及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样本;外周血进行IAMB检测,组织样本同时进行组织IAMB法和Sanger测序。并选择其中44例样本同时进行外周血NGS检测和组织参比试剂盒检测。分析不同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和组织KRAS基因状态的一致性。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靶向治疗相关随访数据。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差异的比较使用配对样本McNemar检验;外周血和组织样本的一致性检验使用Kappa检验。结果IAMB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样本K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47.9%(216/451)、45.2%(204/451),IAMB法检测外周血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39.0%(176/451),外周血和组织IAMB法检测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分别为72.2%(156/216)、91.5%(215/235)、82.3%(371/451)。1例组织样本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而外周血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的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2个月后即发生进展,其疗效低于文献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结论外周血IAMB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辅助诊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广西胸科医院抗逆转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发生水平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接受ART≥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成人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血浆提取核酸,采用美国雅培ViroSeq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共有131例病毒抑制失败患者获得pol基因片段序列。74例(56.5%)对至少一类病毒抑制剂耐药。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抑制剂(non-NRTIs,NNRTIs)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分别为M184(42.0%)和K103(37.4%)。8例(6.1%)和15例(11.5%)分别对NRTIs和NNRTIs产生单类药物耐药,49例(37.4%)对NRTIs和NNRTIs产生双重耐药,1例(0.8%)对NRTIs、NNRTIs和蛋白抑制剂PIs产生三重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耐药发生存在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4.57,95%CI:1.28~16.30)、抗病毒治疗时间6~35个月(AOR=12.87,95%CI:3.36~49.33)及≥60个月(AOR=5.95,95%CI:1.75~20.22)。对常用药物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替诺福韦(TDF)、阿巴卡韦(ABC)、利匹韦林(RPV)、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获得性耐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9%、10.7%、19.1%、6.9%、45.0%、49.6%和1.5%。结论广西胸科医院56.5%的ART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超过1/3病例同时对NRTIs和NNRTIs双重耐药。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加强依从性教育,对耐药发生病例及时更换治疗药物方案,提高ART效果。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失败 耐药
  • 简介:摘要: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且不可治愈,在当前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将对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抗逆转病毒治疗及耐药性进行全面综述。

  • 标签: 艾滋病 肠道微生态 抗逆转录病毒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精准靶向治疗使部分患者获益,但总体预后仍不理想。以BRCA1/2为代表的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相关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伴随着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应用及确切疗效,PARP抑制剂也逐渐应用于结直肠癌。文章就目前PARP抑制剂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PARP抑制剂 同源重组修复缺陷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抑制剂(PARPi)的出现打破了卵巢癌治疗的困境。随着PARPi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开始出现。充分了解PARPi的耐药机制有望成为逆转PARPi耐药的重要途径。PARPi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卵巢癌可扩大PARPi的获益人群。文章对PARPi耐药机制及PARPi联合用药进行综述。

  • 标签: 卵巢肿瘤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抗药性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迅速,化学领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化学物质结构和应用的分析也越来越多,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工厂和化学研究中心。国家对于化学领域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使对物质的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有了更多的了解,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研究和分析物质的各种反应和核外电子的变化,以全面分析和研究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各项变化。本文主要介绍了环氧乙烷开环聚合反应的过程分析和条件分析。

  • 标签: 环氧乙烷 聚合反应 分子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598-3p靶向调控RNA聚合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RMP)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恶性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筛选SGC-7901细胞株行后续实验,分别建立稳定过表达或敲减RMP和miR-598-3p的SGC-7901细胞株。采用溴脱氧尿苷(BrdU)、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法分析miR-598-3p的结合靶点,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两样本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稳定过表达和敲减RMP或miR-598-3p的SGC-7901细胞株建立成功。敲减RMP能显著降低SGC-7901的增殖能力,BrdU(8.867±1.159比26.030±3.630,t=7.704,P<0.01),CCK-8(0.560±0.052比1.020±0.107,t=6.708,P<0.01),迁移能力(336.000±21.070比252.700±36.120,t=3.452,P<0.05),侵袭能力(36.330±7.371比127.300±10.690,t=12.140,P<0.01)。过表达RMP能显著提高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BrdU(56.400±6.560比24.800±4.423,t=6.918,P<0.01),CCK-8(2.105±0.142比1.028±0.110,t=10.350,P<0.01),迁移能力(131.300±20.110比257.000±29.140,t=6.148,P<0.01),侵袭能力(347.700±41.140比135.000±17.690,t=8.226,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miR-598-3p与RMP的3’端非编码区(3’UTR)位点结合,并通过双荧光素报告系统验证。过表达或敲减miR-598-3p能分别降低和提高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而RMP的回复表达能挽救miR-598-3p引起的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抑制。miR-598-3p通过靶向RMP抑制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1)/凋亡蛋白(Bad)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发挥功能。结论miR-598-3p靶向RMP基因抑制p70s6k1/Bad和NF-κB通路降低SGC-790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

  • 标签: 微小RNA 胃癌 RNA聚合酶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
  • 作者: 秦耐宇 许敏雪 吴洁 郑文杰 赛文莉 潘玲玲 江枫 肖明兵 鲍柏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通 226001 南通大学医学院,南通 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通 22600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处,南通 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通 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处,南通 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通 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通 226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1(PARP-1)抑制剂氟唑帕利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培养液培养的PANC1细胞为对照组,以含有氟唑帕利培养液培养的PANC1细胞为氟唑帕利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氟唑帕利作用不同时间后对PANC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计算氟唑帕利对PANC1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氟唑帕利对PANC1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PANC1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氟唑帕利浓度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氟唑帕利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氟唑帕利对培养24 h的PANC1细胞的IC50为0.03 mmol/L。培养24 h后,IC50氟唑帕利组PANC1细胞凋亡率为(32.19±2.48)%,对照组凋亡率为(21.99±6.30)%,氟唑帕利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唑帕利组G2/M期细胞比例为(16.28±0.62)%,对照组为(11.64±0.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50氟唑帕利组PANC1细胞迁移率在培养12、24 h时分别为(2.59±1.46)%、(19.76±7.84)%,对照组分别为(27.08±2.17)%、(45.92±3.61)%;氟唑帕利组穿膜细胞数为(348±19)个/10倍视野,对照组为(587±14)个/10倍视野,氟唑帕利组PANC1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氟唑帕利在体外可以抑制PANC1的增殖和迁移,促进PANC1凋亡,可能成为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

  • 标签: 胰腺肿瘤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氟唑帕利 细胞系,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根据当前生活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也愈发先进,是一种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在日常生活中常应用于食品、纺织、医药、造纸等各方面。的应用不断加强,使酶制剂的应用不断扩大,给许多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在我国一些行业在对于酶制剂的应用上还是出现一些问题。

  • 标签: 酶反应 生物酶 医药制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端粒转录(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结果RAIR-P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40.54%(15/37),高于碘治疗有效组(0,0/40;P<0.001),均为C228T位点突变,未发现C250T突变;而BRAFV600E突变率(64.86%,24/37)与碘治疗有效组(72.50%,2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年龄更大(t=3.76,P=0.001),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率更高(P=0.037)。启动靶向治疗者及死亡病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分别占2/3和3/4。35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患者中,11/14的TERT启动子突变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升高,而无突变组该比例为57.1%(1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RAIR-PTC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可将该基因突变作为预测碘难治的指标之一。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突变 转录启动子 端粒,末端转移酶 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