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鬼谷子》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思想,它用阴阳的哲学观来解释语言现象,以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语言,把语言交际看作一个双向循环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重视口语规律的探索,关注语言技巧的运用,在基于语音、语义、语法等表达手段之上,形成了系统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它注重交际过程的控制,强调交际效果的实现,阐释了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因素。应当珍惜和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为当代的汉语研究服务。

  • 标签: 《鬼谷子》 语言学 信息 表达手段 语用因素
  • 简介: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 标签: 《管子》 语言认知 传统认知 传统文化
  • 简介:具身认知的概念近年来颇为盛行,并被称作认知科学的“革命”。从问题哲学角度回顾认知科学中由符号计算到联结主义,再到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参照当代心理学前沿实证研究成果,可知具身认知算不上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具身认知存在三大未决问题:其一,本体论预设未发生变化;其二,缺少自明的方法论;其三,更重要的是对当今由互联网引发的个人认知方式发生变化的问题缺少相应的预测和控制。

  • 标签: 认知科学 “革命” 联结主义 符号计算 哲学角度 研究成果
  • 简介:隐喻理解的重要机制是“范畴推理”,它兼顾隐喻理解的台前和幕后,其指导原则是寻求关联。稳定性概念是人们进行范畴归纳、运用结合策略等幕后推理过程的基础。词汇激活的稳定性概念由存在模型和行为模型构成,而它们分别又由基本认知模型和第二层级认知模型构成。范畴推理是在台前认知基础上,运用范畴归纳和结合策略来确定未知事物特征的幕后推理过程。在范畴归纳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多范畴和单范畴两种不同的策略。隐喻理解倾向使用单范畴策略。人们首先使用范畴层面知识进行推理,当单纯依靠范畴层面知识不能完成推理的情况下,将借助结合策略,运用已有的范畴或概念的特征来说明目标概念的特征。

  • 标签: 推理过程 隐喻理解 认知模型 认知基础 事物特征 稳定性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32—49期。(1)第32期,3月8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文学锋主讲“从逻辑的聚合到逻辑聚合”。(2)第33期,3月2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王莹莹主讲“同情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评吉尔吉(Giorgi,2006、2007)”。(3)第34期,4月8日,浙江理工大学胡觉亮主讲“漫谈匹配问题”。

  • 标签: 大学逻辑 中山大学 论坛 认知 浙江理工大学 反身代词
  • 简介:9月20~21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认知哲学这一主题,从四个领域展开讨论。

  • 标签: 哲学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 山西大学 中国香港 科学技术
  • 简介:<正>《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正>梁启超一生写过许多评论孔子的文章,他对孔子的看法也与其政治主张一样,是多变的,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少经过了四次较大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坚决的保教派。1898年写的《读<春秋>界说》更发挥了康氏的观点,认为“《春秋》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为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此为其第一阶段之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由提倡保教变为反对保教。同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责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由尊孔变为批孔。此

  • 标签: 梁启超 孔子 中国学术 思想变迁 康有为 政治主张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字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字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字,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字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从诠释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正>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 标签: 墨子 墨家 墨经 孟子 学派 韩非子
  • 简介:<正>生平传略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生于公元1020——1077年。祖居大梁,后迁凤翔、邵县横渠镇。又移长安,遂为长安人。张载少孤而自立,喜谈兵事。年二十一,曾以书谒陕西宣抚使范仲淹,慨然欲树功名。范仲淹识其才,乃告诫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忠告,《中庸》犹以为未足,又窥之于释、道。但“累年究极其说,知

  • 标签: 阴阳二气 张载 太虚 周易 范仲淹 太极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不时爆发激烈的国际冲突,甚至有时发展到要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加勒比海危机)。90年代初,延续40多年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大变,核战争的威胁似乎已经消除。人们本以为国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国际关系 社会冲突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批判和“现象”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6月22日在重庆举行,由重庆市逻辑学会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主要有来自日本的陶吉(SatoshiTojo)、萨诺(KatsuhikoSano),新西兰的斯里曼(JeremySeligman)和挪威的艾高腾(Thomasǎtgotnes),以及西南大学何向东教授、郭美云副教授、马明辉副教授等。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基本命题逻辑的延伸、基于代理(agent)通信信道的动态认知逻辑、关于不确定性推理的自由选择、关于证据决策的困境等。

  • 标签: 命题逻辑 国际研讨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信息 语言 动态认知逻辑
  • 简介:认识论的自然化实质上就是跟随皮亚杰的发生转向,建立先天综合判断的实现过程理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先验认识主体实现先天综合判断能力的条件。想象力又由经验联想(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想象力(生产性想象力)所组成。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性和经验性的理论杂合体。虽然知性本身以及先验想象力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但两种想象力均与经验性(因而也是可实验的)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先验想象力 记忆功能 心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 认知 经验性
  • 简介: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的《关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的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史的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的与关思想史相关的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是“损益”,对传统思想的“损益”,是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损益”思想原则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极大影响。孟子、荀子损益孔子思想,发展了儒学,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客观需要,对孔损益而非改铸。宋明理学仍是传统儒学的损益,它在理论上增益新的内容,却减少了民主性的精华。“损益”原则的长期发展,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特点。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学的损益,有维护旧制度,又作某些改良的总倾向。封建后期,儒学虽在思辨方面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但某些进步因素和民主性精华已丧失。直到五四运动,才彻底反对宗法制度,完全摆脱孔“损益”观的束缚。但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力量异常强大,至今仍有反封建思想的艰巨任务。由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已不存在,儒学失去了依据,不能再予“损益”,今日再提倡新儒学也是行不通的。对于历史上的孔“损益”原则,要科学地、历史地分析;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同真正的变革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宗法等级制 孔子 董仲舒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制度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见长.荀氏之礼,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在季羡林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翻译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有关翻译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的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的译风,对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述评 季羡林 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