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男生>女生。

  • 标签: 大学生 压力性生活事件 精神压力 认知特点 评价特点 自信心
  • 简介: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认知评价 性别 年龄 攻击条件
  • 简介:汉字是一种独特的“音形文字”,它不仅在一维空间存在有一个用音描述文字符号的序,还在多维空间建立有一个用形描述文字符号的序,不同于以音为主的拼音文字系统。汉字信息加工的生理机制也有别于拼音文字,不存在明显的一侧优势,阅读、书写时字形的视觉表象起着关键作用;而汉字的认识,则更有其特殊性,比如汉字词的记忆容量依赖于字词的视觉特点,也即字形的复杂性;汉字信息的提取以形似最容易,音近次之,意同最难。

  • 标签: 汉字加工 汉字认知 汉字信息 拼音文字 信息加工 生理机制
  • 简介:个体行动认知表征水平是与个人的行动而非一般心理功能具有特定关联的思维风格.它是一个80年代后兴起的研究领域.本文围绕行动认知表征水平研究的背景、认知表征水平与行动的交互作用以及行动认知表征水平的个体差异展开介绍.文章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不足.

  • 标签: 行动识别理论 解释水平理论 行动认知表征水平 认知心理学
  • 简介:<正>知觉属于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的原则对于知觉有不少的解释和实验研究。(一)知觉的一般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通常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当人们说某人已经知觉了一物体或一事件时,就意味着这个人

  • 标签: 现代认知心理学 知觉理论 模式识别 特征分析法 实验研究 感觉登记
  • 简介:采用三角验证法对长春180名10.1-15.3岁儿童进行研究,以自然范畴的事物、家庭内外事件和熟悉的文本为测验材料,探测了儿童对图式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自然范畴、事件、文本图式特征的认知存在三级水平:①成分水平,②成分与整体水平,③整体水平。这三级水平与儿童思维特点相一致并受生活经验或事件的制约。(2)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认知是随年龄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其标志是对图式本质的理解、概括与把握不断加深,到13岁以后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迅速。

  • 标签: 图式 特征 认知发展 验证法 三角 整体水平
  • 简介:心理控制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概述了心理控制这个分支中对失去控制(对失去控制的反应、自我诱导的失去控制)和以心理控制来消除紧张(行为控制、认知控制、决策控制、信息控制、反省控制、次级控制)这两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研究及其主要结果。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心理控制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心理控制 社会认知 次级控制 失去控制 行为控制 信息控制
  • 简介:<正>儿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外心理学对此问题作了较多研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威廉·戴蒙(WilliamDamon)和丹尼尔·哈特(DanielHart)对婴儿期至青春期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大量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从中发现了一些一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个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儿童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发展模

  • 标签: 刘易斯 阿姆斯特丹 自我认知 身体特征 婴儿期 自我理解
  • 简介:自我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促进自我理论的深入发展.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的自我研究已经成为自我研究的新生力量.文章最后对该取向的意义和趋势作了展望.

  •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 自我
  • 简介:《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简称DSCAC)是编制来鉴别和诊断学习不良儿童的一个认知能力测验。它由三个分测验和八个项目组成。我们在1986年建立了DSCAC的杭州市一、二年级的年级常模。结果表明;1)本量表能反映出年级间认知能力发展的趋势;2)量表的重测信度一、二年级均在0.81以上,说明量表是可靠且稳定的;3)通过因素分析,量表内部一致性分析和DSCAC与WISC—R相关分析来评价本量表的效度。结果发现,DSCAC具有较好的构思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 标签: 认知能力发展 诊断量表 二年级 学习不良儿童 总量表 相关分析
  • 简介:本研究主要以访谈法调查了4至13岁的儿童共121名,从生理和社会两大维度来分析儿童的性认知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青春期以前是儿童性认知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且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水平。

  • 标签: 儿童 性认知 发展水平 年龄阶段 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
  • 简介:<正>数学认知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形象地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的活动中,儿童的数学认知图式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数观念的发生、心理数字线的形成、数字概念稳定性的发生、发展与部分——整体关系图式的形成,以及开放的、动态的数学能力系统的形成。下面对诸阶段作简要的分析。

  • 标签: 儿童心理学 数学认知能力 数学能力 稳定性 数学概念 数字概念
  • 简介:实验采用2×7×3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词性、字体和字号对汉字认知加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词性对高频汉字的认知加工没有显著影响;在七种字体之中,宋体、正楷和黑体的加工速度较快,而行楷、隶书、魏碑和华文彩云的加工速度较慢,字体的主效应显著;字号的主效应虽然不显著,但24号字体和48号字体的加工速度显著快于36号字体.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汉字识别的平行加工说.

  • 标签: 字体 字号 词性 汉字认知加工
  • 简介:本研究通过儿童辨认空间图形、将空间图形转译成立体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探讨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4—9岁儿童。实验材料是4张空间结构不同的三维体图形。要求被试计数出空间图形实际所含的小立方体数,并将构成空间图形的小立方体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儿童对立体空间图形的认知是从二维图形认知通过一定过渡形式转化来的。从年龄阶段看,空间图形认知发展进程,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方能达到正确认知

  • 标签: 空间图形 二维 三维 转换
  • 简介:本实验采用眼动技术和实验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对珠心算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在竖式运算时,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与没有接受过珠心算训练的儿童相比其眼动轨迹显著不同;神经心理实验的结果表明,训练组儿童在数学运算能力、数字记忆空间、注意力、大脑功能偏侧化等方面均与非训练组儿童有显著差别。

  • 标签: 珠心算 眼动模式 脑功能偏侧化
  • 简介:采用组块提示法,以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共104名为被试,考察语词记忆指向性遗忘效应的机制及其发展.结果表明:(1)各年龄段被试都明显存在着指向性遗忘效应;(2)指向性遗忘效应是提取抑制和选择性编码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成人之间作用情况可能存在差异;(3)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认知抑制能力差异显著,随年龄增长,认知抑制能力不断增长.

  • 标签: 指向性遗忘 认知抑制 认知发展 年龄趋势 选择性编码 心理研究
  • 简介:儿童数学认知策略是当前认知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认知策略的发展形态上,凯斯提出的阶梯模型受到了希格勒重波模型的挑战,陈英和等的研究证实了后者关于策略发展多样性与渐进性的观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选择在不同题目类型与任务情境之间,表现出了鲜明的适应性特点;而数学焦虑、工作记忆及概念性理解等是影响儿童数学认知策略选择和执行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发展规律提供了证据.

  • 标签: 儿童 数学 认知策略
  • 简介:<正>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政策 认知能力 非独生儿童 个性特征 美国心理学
  • 简介: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 标签: 情绪研究 心理活动 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 生理机制 认知取向
  • 简介: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归因 幼儿 同伴关系 合作行为 高水平 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