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目的:研究原发性肾细胞癌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凝血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肿瘤有促进血管生长和激活凝血链式反应的作用,但在肾细胞癌中两条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不十分清楚。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析总计65例肾细胞癌中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肿瘤微血管密度的表达。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肾细胞癌 肿瘤微血管密度 高表达 血管生长
  • 简介: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形成因子-2(angiopoietin-2)及纤连蛋白(F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获取结直肠癌标本60例,分别用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血管形成因子-2、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血管形成因子-2和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和/或肝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血管形成因子-2则仅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FN在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在基底膜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两者均与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基底膜中FN的缺失同时与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产生的VEGF可能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血行转移和转移灶的形成,血管形成因子-2与VEGF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而FN在肿瘤组织基底膜中的缺失是肝转移的重要起始因素.

  • 标签: 血管形成因子 结直肠癌 FN 肝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简介: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与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及其编码A20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肿瘤细胞丰富区制作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进行测定,并用原位杂交法对EBV编码的RNA进行测定以分析其感染状态。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EBV编码的A20蛋白表达进行测定。将所获数据纳入SPSS2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潜伏膜蛋白1阳性率为26.15%(17/65),EBV编码的RNA阳性率也为26.15%(17/65),二者符合率为100%。65例患者中A20蛋白表达丢失18例(27.69%),存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纯合或杂合缺失14例(21.54%)。仅1例出现A20丢失合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纯合缺失。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EBV感染阴性与A20蛋白表达丢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缺失并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EBV阴性与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均出现A20蛋白表达丢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缺失,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检测结果并非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EB病毒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 A20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MG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剂量为1.5mg/(kg·d),治疗1-2个月,再根据病情每间隔半个月或1个月时减量1次,每次减量2.5-5.0mg,直至降到最低有效维持剂量为止;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剂量为0.4g/(kg·d),开始给药时,以40ml/h的滴速进行滴注,随后再以每间隔30min增加10-15ml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最高滴速可至100ml/h,连续治疗5d为一个治疗周期。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个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的78.6%(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3、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外周血IL-2、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较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丙种球蛋白联用泼尼松治疗MG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并可减少IgG、C3及炎性因子,且用药安全可靠。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丙种球蛋白 泼尼松 临床疗效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人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蛋白在裸鼠体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TBSA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取自1例女性烧伤患者)植入48只BALA/C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术后3周,将裸鼠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用0.01mol/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15、10、5μg/mlVEGF单克隆抗体200μl以及等量、同浓度的PBS进行瘢痕内直接注射,每周2次,持续3周。术后45d,测量各组裸鼠瘢痕组织的大小,计算体积;以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瘢痕组织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瘢痕体积分别为(55.3±4.1)、(67.9±5.7)、(78.9±5.5)mm^3;与对照组(85.0±7.3)mm^3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瘢痕体积明显变小(P〈0.05)。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组与之接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胶原表达及瘢痕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胶原Ⅰ型 靶向血管治疗 增生性瘢痕
  • 简介:目的探讨ABO血型、性别、年龄对血浆成分中Ⅷ因子活性(F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检测献血者ABO血型、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去冷沉淀血浆中Ⅷ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采用t检验,LSD法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水平以A型、B型组明显高于O型组(P〈0.001),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A型、O型组明显低于B型组(P〈0.01).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I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0.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P〈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P〈0.001).结论血型是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的影响因素,B型含量均是最高.ABO血型对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无影响.性别是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也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且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年龄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适龄献血人群中〉30岁组明显高于≤30岁组.

  • 标签: 冷沉淀凝血因子 去冷沉淀血浆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血型 性别
  • 简介:目的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T3、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分别为52例(74.3%)、23例(32.9%)和55例(78.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分别为13例(15.7%)、58例(82.9%)和9例(1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STAT3表达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病程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结肠肿瘤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E-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卵巢癌手术切除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的表达。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8例卵巢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手术治疗,留取病灶标本,并选择远离病灶中心>5cm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标本。分析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表达量。结果:卵巢癌组织的SOCS-3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卵巢癌 手术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 表达 效果
  • 简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s,IGFs),是机体生理情况下调控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生长因子。IGFs在长骨发育,即软骨内化骨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IGF-I参与调节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过程并进而参与了软骨组织稳态的保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s,IGFBPs)代表了一个能与IGF-I和IGF-2相结合的进化上保守的蛋白质家族,包括6个独立的家族成员IGFBP1、2、3、4、5、6,它们具有调控和储存转运IGFs的作用以及独立于IGFs的作用,在机体生长和发育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在软骨组织的发育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IGFs和IGFBPs对软骨细胞生长和发育的生理调节功能,从而为IGFs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成软骨作用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后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4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入LPS(5mg.kg-1.d-1),连续3d,干预组每次注入LPS后再注入抗OPN抗体,于给药后24h及7、14、28d处死3组大鼠各10只。HE、Masson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改变;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NF-κBp65的表达、TNF-α、IFN-γ、IL-4及IL-10水平。结果模型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评分、羟脯氨酸含量、NF-κBp65表达、TNF-α、IFN-γ、IL-4及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评分、羟脯氨酸含量、NF-κBp65表达及TNF-α、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OPN能加重LPS诱导的ALI后肺纤维化,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F-κB活化,改变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 标签: 骨桥蛋白 急性肺损伤 肺纤维化 核因子-&kappa B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干扰素-&gamma 白介素-4 白介素-10
  • 简介: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必须调节蛋白结合区(NBD)多肽在兔胫骨骨髓炎模型中的抗炎效应.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为雄性,体质量为2~3kg,平均2.5kg.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骨髓炎造模.3周后随机处死3只行放射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验证造模成功.另外造模成功的21只兔随机分为3组(n=7):空白组、清创组及清创+NBD多肽组.干预后第1~6周采血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检测及病灶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干预前、干预后第1~6周CRP、ESR水平在3组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白细胞计数在空白组、清创组呈上升趋势,而在清创+NBD多肽组呈下降趋势.干预后第1周,3组间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周清创+NBD多肽组CRP分别与空白组、清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6周3组之间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6周HE染色结果显示清创+NBD多肽组骨质染色均匀,未见明显死骨形成,骨髓腔中可见密集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明显炎性细胞.结论NBD多肽对兔慢性骨髓炎模型有较好的抗炎效应.

  • 标签: 多肽类 转录因子 骨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探讨其水平变化在预测评估RA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是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诊治的RA患者中筛选88例(试验组)与同期8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相应生化检测。分别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的A-CCP、RF、ASO及hs-CRP的浓度。应用ROC曲线比较各指标检测时灵敏度、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RA试验组血清A-CCP、RF、ASO及hs-CRP各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抗链球菌溶血素O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肺腺癌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9、VEGF在30例肺腺癌组织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MMP-9单克隆抗体阻断MMP-9后肺腺癌A549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VEGF克隆抗体阻断VEGF后肺腺癌A549细胞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MP-9在腺癌组织表达率为63.3%,正常组织表达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腺癌组织表达率为70%,正常组织表达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组织MMP-9水平与VEGF表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94,P〈0.01),并与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状况相关(P〈0.05)。VEGF高表达率与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状况相关(P〈0.05)。用MMP-9单克隆抗体阻断MMP-9可降低VEGF蛋白表达水平,用VEGF单克隆抗体阻断VEGF可降低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论VEGF、MMP-9在肺腺癌高表达,在促进腺癌侵袭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肺腺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对肝星状细胞-T6合成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调节作用及抗IGFBP7抗体诱导肝星状细胞-T6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活化的肝星状细胞-T6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2)IGFBP720μg/L组;(3)抗IGFBP7抗体0.25mg/L组;(4)抗IGFBP7抗体0.50mg/L组;(5)抗IGFBP7抗体1.00mg/L组。采用Westernblot及ELISA法检测肝星状细胞-T6经IGFBP7作用24h后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合成分泌量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作用14h后增殖抑制的影响,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凋亡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肝星状细胞-T6经IGFBP7作用后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合成分泌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t=22.06,7.43,P〈0.05)。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F=14.70,P〈0.05)。抗IGFBP7抗体能够上调肝星状细胞-T6的凋亡率(F=63.79,P〈0.05)。结论IGFBP7能够使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纤维连接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增加,抗IGFBP7抗体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T6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肝星状细胞 纤维连接蛋白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采用传统西药甲氨蝶呤片治疗的19例纳入对照组,将使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的19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过敏、皮疹、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6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79%、21.05%,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的联合检测方法及其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合检测结果分析上述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价值。结果 对比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以及抗核周因子抗体任一单一检测方式都有一定的漏检率或错检率,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检测价值显著,可保证100%准确率与100%特异性(P<0.05)。结论 分别借助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CP、KAK、APK以及RF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保证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效率,避免漏检与错检。

  • 标签: 临床诊断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 联合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肺肿瘤CT全瘤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量的相关性,为肺癌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对61例肺内单发≥2cm的肿块性病变进行前瞻性CT全瘤灌注成像(CTel),经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积(BY)、平均通过时间(MTT)、透析度(PMB)4个灌注参数;对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肺癌的27例病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MMP-9及HIF-1α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分别与CT灌注参数进行相关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27例肺癌BF平均值为(69±31)mY(100ml·min),BV平均值为(8±3)ml/(100m1),MTT平均值为(8.6±2.0)s,PMB平均值为(15±6)ml/(100ml-min)。MMP-9:阴性(-)4例,占15%;弱阳性(+)15例,占56%;中度阳性(++)8例,占30%;强阳性(+++)0例;总阳性率85%。HIF-1α:阴性(-)lO例,占37%;弱阳性(+)12例,占44%;中度阳性(++)5例,占18%;强阳性(+++)0例;总阳性率63%。病灶BF、BV、PMB与MMP-9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0.391、0.611、0.700,P值均〈0.05),MTF与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值为0.290,P值〉0.05);BF与HIF-1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54,P值〈0.05),Bv、MTF、PMB与HIF-1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0.067、0.528、0.285,P值均〉0.05)。结论CT全瘤灌注参数与MMP-9、HIF-1α表达有-定相关性,可为临床对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定的辅助信息。

  • 标签: 肺肿瘤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