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当代科学认识研究,完全面对当前科学技术革命的崭新问题,追踪当代科学问题进行哲学的探索,并且在动力学水平上对科学认识运动进行全面研究。由此,他们的科学认识研究可称为“非经典科学认识论”,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崭新的形态。他们是这样概括这种认识论的纲要的:在科学中所发生的事情是把发现同新问题的产生结合在一起,这些问题是面向未来的,这个未来当然包括行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现代哲学不能局限于总结各门科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它既要思考物理学在21世纪将做些什么,也要思考科学在今天已经给将来提出了哪些哲学问题。当代苏联这样一种

  • 标签: 科学认识论 当代科学 唯物辩证法 科学技术革命 认识运动 苏联
  • 简介:苏维埃建设学是苏联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现在苏联已经有了一支研究苏维埃建设学的专业队伍,对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规定了较为确切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这门科学已经发挥了作用。众所周知,许多苏维埃代表都是从生产和实际工作的岗位上选拨出来的,缺少政治、法律等业务知识,社会活动能力差,工作效率低。苏维埃建设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科学之后,

  • 标签: 苏维埃国家 社会活动能力 集体领导原则 人民代表 综合性科学 选拨
  • 简介:自一九八三年起,我系(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在三年级开设了以语音学、音位学、重音学和语调学为内容的俄语有声言语结构选修课。一九八○年苏联科学院俄语研究所出版的《俄语语法》(以下称《80年语法》)中的有关内容是我们编写教材的主要参考书。仅就几年来研究和参考《80年语法》音位学部分进行教学的体会谈几点拙见,请指正。

  • 标签: 苏联科学院 大连外国语学院 语音问题 音学 言语实践 教学效果
  • 简介:<正>苏联自1985年以来兴起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改革逐渐波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触动各种科学,其中包括哲学和伦理学。苏联伦理学界开始对伦理学的状况进行回顾、反思,批判地分析已经取得的成果,思考存在的问题。1986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全苏伦理学科学会议。会议是由苏联伦理学学会和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联合发起的。会议参加者分析了苏联社会的道德状况、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趋挚、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研究了伦理学在改革中的任务。1987年在莫斯科由《哲学科学》杂志、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和苏联哲学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完善哲学问题组联合召开了园桌会议,讨论了在改革中完善个人的问题。此外,在一些重要刊物,首先是哲学刊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苏联改革 伦理学研究 道德教育 科学会议 烦琐哲学
  • 简介:1991年底。苏联剧变,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递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 标签: 苏联剧变 俄罗斯科学院 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
  • 简介: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 标签: 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 哲学社会科学 失误 教训
  • 简介:<正>《苏联音乐》编辑部向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60和70年代音乐科学反映了学科间的联系扩大了。符号学、精密法、结构主义、创作与欣赏心理学,丰富了对音乐作品研究的方法,80年代又有些什么新东西?音乐科学有哪些领域显得最迫切?2.苏联音乐学中还有哪些空白?3.十年前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界对修订音乐术语的译文和解释争论得很激烈,但

  • 标签: 苏联音乐 相互关系 音乐学家 现代音乐 特殊性 作曲技术理论
  • 简介:本文通过深人分析苏联人思想演变的原因及其表现,认为“60年代人”构成了苏联剧变的群众基础,其代表人物成为苏联剧变的的直接推动者,苏联人思想的根本变化直接导致苏联剧变。进而总结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改革,才能在广大人民中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 标签: 思想演变 “60年代人” 苏联剧变
  • 简介:苏联经济继1990年第一次出现重要经济指标负增长后,1991年又进一步恶化,突出表现为生产滑坡、财政拮据、市场混乱、商品短缺、外贸下降、外汇减少等。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介绍:一、工农业生产萎缩不振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严重减产。工业总产值1990年下降了1.2%,1991年上半年较1990年同期下降6.2%,其中食品产量下降8.5%,非食品产量下降3%,全年据苏官方估计将下降14%。1991年上半年,15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27种减产。石油产量下降9%(800万

  • 标签: 苏联经济 石油产量 工业总产值 主要工业产品 重要经济指标 消费品零售额
  • 简介:<正>现在苏联出版7923种报纸,一次发行数为1亿7千万份。其中出版:29种全苏(中央)报纸,157种共和国报纸,314种边区、州和地区报纸,95种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报纸,678种市报,2919种区报,

  • 标签: 报纸 苏联 出版 自治共和国 行数 边区
  • 简介:1989年9月,我随地矿部成矿预测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出发前我们团集中北京阅读有关苏联成矿预测方面的文献资料,对苏联当前成矿预测的现状、特点作了归纳,提出了我们这次赴苏考察的目的和内容,并电传通知苏方。出发的日子到了,9月21日下午3时,我们登上了910航班波音767型飞机离开北京直飞莫斯科。

  • 标签: 波音767型飞机 联想 成矿预测 文献资料 苏联 考察团
  • 简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社会模式 苏联模式 文明中心转移
  • 简介:苏联解体后,大量苏联时期档案的解密,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改变,导致了剧变后俄罗斯的苏联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看,苏联史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档案成了苏联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档案材料的大量公布使一些回忆录、政论作品中有些提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使以前不太清晰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研究苏联史的方法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苏联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不再是一个声音、一种腔调。

  • 标签: 俄罗斯 苏联史 斯大林 普京 苏联解体
  • 简介: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蒙文文献评述[苏]A..萨济金(A..C)如果我们不细心地、全面地研究东方诸民族的书面文献史料,就不可能认识并介绍他们的文化、文学创作、法律、种族及宗教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亚洲诸民族各个领域中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

  • 标签: 搜集品 手抄本 符拉基米尔佐夫 博物馆 木刻本 东方学
  • 简介:苏联航空志愿队援华是抗战初期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1929年7月中苏断交之后两国首次大规模的友好行为,而且是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为维护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的背景下,捐弃前嫌,超越政治之争,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所创造出的超过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隔阂的一段历史佳话;既是在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中国特殊政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各界认识苏联的特殊产物,也是苏联方面重塑苏联形象和认识特殊年代的中国形象的结果。

  • 标签: 苏联形象 抗日战争 苏联航空志愿队 中苏关系 “国统区”
  • 简介:(1970年)问:在1929-1930年和1931-1934年间谁是国际执委驻中国代表?答:1929年是谁,不知道。1930-1931年是一位波兰同志雷里斯基,他出席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位德国同志盖哈德(盖哈德·埃勒斯),他出席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春,米夫也去过。我记不准确,国际执委会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在各个时期都是谁。

  • 标签: 远东局 工作人员 研究所 科学院 1931年 苏联
  • 简介:<正>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召开前后,苏联戏剧创作中涌现一批反映苏联当前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政治剧.其数量之多、内容之集中、风格形式之多采,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均不亚于七十年代初生产题材剧作所形成的势头.它们的作者中不但有享有盛誉的老剧作家M.沙特罗夫、A.米萨林、?.佐林,亦有创作经验极为丰富的P.索思采夫以及涉足剧坛不久的剧作家B.多佐尔采夫、A.瓦克斯别尔

  • 标签: 社会问题 政治 新动向 七十年 苏联 戏剧创作
  • 简介:邓小平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感召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以苏为鉴,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苏联霸权主义做了坚决斗争,并且最终促成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退休以后,继续密切关注苏联命运。

  • 标签: 邓小平 苏联 十月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苏、中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