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8年中国进行的金门炮战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但中方并未向其盟友苏联方面提前正式通报此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所致.金门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双方所存在的分歧,加剧了互不信任的态势,对中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金门炮战 中苏关系 不信任感
  • 简介:国际环境是制约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是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建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机制是维持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领导人的意志和判断直接影响国家外交关系的进展程度。

  • 标签: 中国 苏联 关系 经验教训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关系 戈尔巴乔夫 柬埔寨问题 两国关系 苏联
  • 简介:“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美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

  • 标签: 中苏关系 邓小平 “文革” 世界范围 外交战略 中美关系
  • 简介:1963年、1964年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担心中苏关系破裂,进而影响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曾居中调停,劝说中苏停止论战。罗马尼亚共产党就是其中之一。1964年3月,罗党派团来华调停,希望中苏停止论战。中罗两党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对罗党的尊重,

  • 标签: 中苏关系 调停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运动 罗马尼亚
  • 简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政府奉行亲帝反苏政策,中苏关系处于严重对立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双方关系得到改善。本文就“九·一八”事变后三个具体时期:1931年9.18至1935年、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6年西安事变前、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探讨中苏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中国 苏联 原因分析 外交关系 国家利益
  • 简介:肯定领导者个人因素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进程(包括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历史进程)中,可起关键作用或决定作用,这并不违背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特别是当时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均处在高度集权的背景下,个人意志和决策也很容易强加到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之上.导致和决定中苏关系恶化的领袖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国际国内利益上的冲突和背离以及两人政治品质和性格上的相同与相异.

  • 标签: 中苏关系 恶化原因 毛泽东 赫鲁晓夫
  • 简介:中苏关系通过去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而实现了正常化,这是中苏之间一个不愉快历史时期的终结。苏联领导人说:'我们有权把苏中最高级会晤看成是一个重要的界限。一个很长的相互疏远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将共同缔造我们的未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则用八个字概括:'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今年四月,李鹏总理访问苏联,这意味着中苏关系在正常化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中苏关系发展不仅使两国人民感到高兴,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标签: 中苏关系 和平与发展 两国关系 苏联领导人 国际关系 勃列日涅夫
  • 简介: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暂停论战,双方试图通过两党会谈的途径来寻求缓和两党、两国的关系,但却在这个关键时候发生了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中国内政公然干涉的挑衅性言论。这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使得中共对苏共的方针政策也发生了逆转,从而导致双方莫斯科会谈无果而终,论战硝烟再起,最终使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走向破裂。

  • 标签: 马利诺夫斯基事件 中苏关系 会谈 论战
  • 简介:毛泽东认为美国控制中间地带不仅是为了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到同苏联和中国打仗不可能取胜,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总路线的看法同苏联的根本分歧之一

  • 标签: 危机中苏关系 台湾海峡危机
  • 简介:1951年我国开始向苏联正式派遣留学生,派遣工作一直到1965年为止。留学生的派遣工作与中苏关系密切相联,派遣工作的黄金期也是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反之亦然。

  • 标签: 留苏学生 中苏关系 影响
  • 简介:中苏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从同志加兄弟走向分裂甚至是武装冲突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是这些观点还是停留在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上,因此说服力略显不足。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观念、身份、利益等核心概念出发,以观念的建构构成了国家身份,国家身份建构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行为来分析中苏从结盟到分裂的深层次原因。

  • 标签: 中国 苏联 结盟 分裂 建构主义
  • 作者: 石学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8-08-18
  • 出处:《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2008年第8期
  • 机构: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大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友好期、破裂期、恢复期。我们主要探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探索的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苏联虽然在危机期间表面上支持中国,赫鲁晓夫在危机期间几次表示对中国提供军事上的支持,苏联还要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 标签: 危机中苏关系 台湾海峡危机
  • 简介: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本文重点评述的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 中苏关系 中国 苏联 军事冲突 外交政策
  • 简介:摘要自1932年中苏复交后,中苏间形成一种复杂而不稳定,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国家关系。苏联方面采取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但这既不能使国民政府满意,也不能让中共信服,为中苏关系破裂埋下隐患。中苏在抗战前期以友好合作,相互支持为主;后期,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两国冲突不断,嫌隙渐深。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苏关系 平行外交战略 合作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