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微血管密度检测方法及标志物选择、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对其指导临床判断不同肿瘤类型生长、浸润及转移程度所存在的差异做一简要评述,为后续通过开展微血管密度的深入研究以完善临床预测、治疗肿瘤,准确判断其预后的方法提供指导。

  • 标签: 恶性肿瘤 微血管密度 临床病理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介入治疗前后肝癌肿瘤血管密度的X线解剖学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比较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情况,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计算患者的外血管密度肿瘤分布面积,并通过X线解剖学进行研究。结果相较于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肿瘤血管密度明显减小,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肿瘤面积有明显变化,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病情,值得应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癌 肿瘤血管密度 X线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彩超微血管密度与血流阻力指的相关性,并判断其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中收治的60名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术后病理的确诊结果知,其中30例为良性卵巢肿瘤分为对照组,另30例为恶心卵巢肿瘤分为观察组。2组患者在手术前都使用彩超和免疫组化进行检查。记录比较2组的彩超微血管密度与血流阻力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彩超信号通过分级重要分为Ⅲ-Ⅳ级,而对照组主要为Ⅰ-Ⅱ级。不同的FIGO的分期患者的彩超信号分级通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波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要低于对照组,而微血管密度要明显高于观察组,FIGO的分期越高,则PI和RI就越低,微血管密度就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卵巢肿瘤的彩超的血流参数PI和RI与微血管密度是负相关的关系。结论卵巢肿瘤的彩超血流阻力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具有负相关,主要用于早期诊断中血管形成情况的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微血管密度 血流阻力指数 彩超 卵巢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微血管密度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与妇科肿瘤的预后有关,是判定预后的可靠独立指标。水通道蛋白1在多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提示可能参与了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水通道蛋白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与妇科肿瘤的发展关系密切。

  • 标签: 妇科肿瘤 水通道蛋白1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对患者肿瘤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1年随访期间内是否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分为无转移组(24例)和转移组(2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微血管上皮细胞CD34及淋巴管上皮细胞D2-40的表达,计数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LVD,分析癌组织MVD、LVD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癌组织MVD、LVD预测胰腺癌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价值。分析MVD、L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2.52±9.73)个/400倍视野比(51.73±7.95)个/400倍视野、(23.78±6.87)个/400倍视野比(14.00±5.66)个/400倍视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也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3.20±6.52)个/400倍视野比(54.79±5.80)个/400倍视野、(16.25±5.15)个/400倍视野比(13.62±5.03)个/400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MVD显著增高(P<0.05),肿瘤长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LVD显著增高(P<0.05)。癌组织中MVD和LVD预测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99(95%CI0.659~0.939)、0.803(95%CI0.676~0.929),预测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70.5、20.5个/400倍视野,灵敏度分别为73.9%、69.6%,特异度分别为87.5%、83.7%。高MVD值和高LVD组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低MVD组和低LVD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OR=1.757,95%CI1.536~3.846,P<0.05)、淋巴结转移(OR=2.364,95%CI1.036~4.175,P<0.05)、高MVD(OR=4.345,95%CI1.245~3.736,P<0.05)和高LVD(OR=3.637,95%CI1.426~4.035,P<0.05)是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组织中MVD和LVD增高,是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1年内有无肿瘤远处转移。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 肿瘤转移
  • 简介:炎症介质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炎症反应的调节通路和肿瘤血管生成调节通路存在较大的重叠。研究证实,包括COX-2、IL-1、IL-6等在内的众多炎症介质不仅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血管拟态形成及肿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可能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炎症介质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正常组织的生长、重塑、再生以及某些组织的异常增殖均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充足的血液供应又有赖于足够数量的血管形成.所以血管形成与细胞的发育、繁殖、分化、迁移、成活有密切关系。早在1971年,Folkman^[1]就提出实体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它在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证实了多种肿瘤的形成与转移也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抗肿瘤血管生成 促血管生成素 血管形成 正常组织 血液供应 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当前,临床各疾病治疗系统不断发展,不同的穿刺路径建立血管通路的技术当前也在迅猛发展,并且在肿瘤治疗中推广开来,当前,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以静脉给药的方式为主,血管通路也是维系肿瘤患者化疗的一种安全可靠的通路,因此,本文将就肿瘤治疗血管通道的建立以及护理进行简要的阐述。

  • 标签: 肿瘤化疗 血管通道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至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36例TAO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3分的12例患者为TAO活动期组,患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急性期组,患有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研究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组男性、女性均为6人。所有受试者行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分析;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分析各组间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与不同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个组受检者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ON急性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0.2),较对照组0.0(0.0,0.0)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000,P<0.05)。DON急性期组及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54.70%±2.31%、54.31%±3.65%)均低于对照组(57.5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2.636;均P<0.05)。TAO活动期组、DON急性期组和DON慢性期组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46.07%±3.06%、42.26%±5.05%、45.63%±3.87%)均低于对照组(49.3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147,2.603;均P<0.05)。4个组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及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活动期组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RNFL及GCC厚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DON急性期组整体视盘全层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591,P<0.05),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595,0.693;均P<0.05);DON慢性期组整体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r=-0.673,P<0.05),黄斑区整体浅层血管密度与RNFL、GCC厚度呈正相关(r=0.732,0.712;均P<0.01)。结论TAO活动期仅黄斑区浅层血液供应减少。DON急、慢性期黄斑区浅层和视盘的血液供应均减少,且血管密度越小,RNFL及GCC厚度越薄,视野缺损越严重。(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24-831)

  • 标签: Graves眼病 视神经疾病 视盘 黄斑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实体瘤的生长需要新生血管输送营养。当肿瘤超过2mm^3时要维持持续性生长则依赖降解宿主毛细血管静脉端的基底膜,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增殖并向肿瘤迁徙,逐步发育成有功能的毛细血管袢,并与宿主血管相互吻合,构成肿瘤的血液循环系统。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最近又发现一种与前述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的、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增生的肿瘤内管状网络形成模式,

  • 标签: 实体瘤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低氧诱导因子1Α 毛细血管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可以快速无创地得到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成像,并可以得到眼底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量化值,为研究近视疾病早期的眼底病变提供极大帮助。现回顾OCTA的发展史,详细介绍并总结OCTA测量近视人群眼底视网膜血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及辅助病理性近视诊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近视 视网膜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最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血管肿瘤 介入治疗 明胶海绵动脉栓塞 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剂
  • 简介:血管生成是指通过已有血管网络的增殖和重建产生新血管的过程.在成人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见于创伤修复、女性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生和妊娠.病理状态下,见于肿瘤的增殖与转移,以及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银屑病、风湿性关节炎等[1].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1971年Folkmen就提出,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支持,肿瘤的直径不会超过2~3mm[2],其后的许多研究均发现,如果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就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标签: 肿瘤研究 抗血管生成治疗 增殖 创伤修复 血管网 非肿瘤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时多器官微血管密度的变化,以及它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方法用单宁酸-氯化铁组织化学方法媒染成年(12月)及幼年(4周)SHR、WKY4组大鼠脑、肾、骨骼肌毛细血管,并对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成年组WKY相比,成年组SHR脑、肾、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均有所减低(P<0.01);血压尚未升高的幼年组SHR与幼年组WKY相比,肾皮质毛细血管密度有所减低(P<0.01)。结论成年SHR存在微血管稀少的现象是高血压的结果;幼年SHR肾皮质微血管减少可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早期征象,同时推测微血管减少也可能是高血压病的原因之一。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200倍视野内MVD计数范围为21~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例);②MVD计数和VE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O.05);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忪O.05);③VEGF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MV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VD和VEGF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