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肿瘤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往往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可使用的抗肿瘤治疗药物减少,导致患者治疗延迟、频繁就医和住院。为预防及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提供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治疗肿瘤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针对该类患者的特殊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护理帮助,并协助医生鉴别、预防和处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就国内外肿瘤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肿瘤患者 心血管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20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标本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年龄1个月至2.5岁,平均年龄9个月。男10例,女12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5例,产前发现肝脏病变3例,伴有皮肤血管瘤1例,伴有贫血6例,均未出现Kasabach-Merritt现象。CT检查肝组织内孤立性病变17例,多灶性5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直径0.6~11.0 cm,切面实性,灰红灰褐色,6例中央见出血坏死。显微镜下,15例孤立性先天性肝血管瘤见特征性的中央坏死区,周围组织疏松,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管腔之间较多残留小胆管,扩张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可见髓外造血及钙化。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见毛细血管分叶状或弥漫排列,管腔大小不等,可见较肥胖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2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由扩张的分支状薄壁血管组成,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22例肝脏血管瘤均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及CD34,不表达D2-40。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Glut1阳性,其余Glut1均阴性。结论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罕见,其分型与成人不同,明确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肿瘤血管新生与肾癌干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提取分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干细胞(RCSCs),随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微血管密度(MVD)肾癌组织来源的肾癌干细胞标志物CD105、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肿瘤血管新生标志物与肿瘤干细胞调控基因相关性。结果高MVD肾癌组织来源的RCSCs中干细胞标志物CD105和Sox2基因分别升高(2.34±1.77)倍和(3.92±1.41)倍(PCD105<0.01,PSox2<0.05),蛋白水平升高(5.12±3.31)倍和(4.90±3.30)倍(PCD105<0.05,PSox2<0.01)。高达30%的干细胞促“干性”调控基因与血管新生基因CD31/PECAM1、KDR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有64个基因同时与CD31/PECAM1和KDR基因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6,P<0.05)。结论肾癌高微血管密度与肾癌干细胞存在强相关性。

  • 标签: 肾肿瘤 癌,肾细胞 血管新生 微血管密度 肾癌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肿块)72例患者全部患者都接受MSCT多起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肿瘤血管显示的恶性证据为条件,对CT肿瘤血管成像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情况予以分析。结果52例肺癌患者中,有4例患者于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1型与2型并存;恶性肿块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在1型与2型中较为常见,良性与炎性病变在3型较为常见;肿瘤血管征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分别为37.50%、41.67%。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周围型肺癌定性诊断提供有利数据支持,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CT肿瘤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9例肝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PEComa)患者,对其临床诊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患者随访5.0~51.0个月,1例患者穿刺活检未进一步治疗,出院后6个月因肾脏肿瘤破裂死亡,另8例手术切除患者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肝PEComa以女性多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可伴腹痛、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肝PEComa常单发,以肝右叶多见。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CT平扫肿瘤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肝PEComa以手术切除为主,良性首选手术治疗且预后良好,恶性需综合治疗。

  • 标签: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细胞可释放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如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1].急性脑血管病后TNF-α释放迅速增加.TNF-α作为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炎性细胞因子,与细胞膜上TNF-α受体结合后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激活磷脂酶A2和肾上腺素能β受体,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出现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诱导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上调,从而促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一步加重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脑损伤.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脑血管病 细胞因子 细胞间粘附分子 脑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子宫PEComa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年龄分别为30、33岁),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初始病灶均局限于子宫,在外院行子宫病灶切除术,因复发就诊于本院再次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子宫全切除+盆腔病灶切除术。镜下观,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并不同程度地表达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核分裂数为9个/50高倍视野,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内含大量透明胞质,可见明显核异型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录因子E3(TFE3)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1例患者术后予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剂西罗莫司13个月后停药。随诊至今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子宫PEComa的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最终确诊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目前除手术治疗外,mTOR通路抑制剂可能是部分子宫PEComa患者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38岁,因“右下腹隐痛3年”于2006年8月入院。患者右下腹阵发性隐痛3年,无异常阴道出血,月经规律,孕1产1,既往体健。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B超提示子宫壁外不均囊实性肿物4.2cm。CT显示子宫右侧实性结节4cm,形态规则,增强可见明显强化,与子宫及右侧附件均无明显分界。术前诊断:子宫肌瘤变性?

  • 标签: 子宫壁 血管周上皮样 文献复习 细胞肿瘤 异常阴道出血 子宫肌瘤变性
  • 简介:摘要近几年,伴随基因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领域研究血管生成,并多方位对血管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析。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中CT与磁共振(MR)评估的文献报道。

  • 标签: CT MR 肿瘤血管
  • 简介:肿瘤血管生成是个多步骤的过程,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血管生成抑制物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其中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是人体内源性蛋白的一部分,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较好的抗癌前景.文章就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的类型、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生成 作用机制 抑制物 内源性 研究综述 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3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疾病稳定(SD)20例,进展(PD)1例,缓解率(CR+PR)41.66%。结论肿瘤血管形成为治疗靶点的药物,抗血管形成药物(TAI)与化疗联合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肝癌非手术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癌 抗肿瘤血管生成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2月时段内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共 50例,均施行放射诊断方法,再和病理学诊断结果予以对比,评估放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放射诊断中, 5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包括肝血管良性肿瘤 38例、恶性肿瘤 12例;病理学诊断中,肝血管良性肿瘤 33例、恶性肿瘤 17例。即放射诊断敏感性为 93.94%、准确性为 90.00%、特异性为 58.52%。结论:针对肝血管肿瘤患者,放射技术能够有效鉴别良恶性肿瘤,呈现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高的特点,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放射诊断 肝血管肿瘤 良恶性病变 敏感性 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放射鉴别诊断肝血管良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3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93例患者中,经放射诊断,79例为良性,占84.95%,其中5例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为肝血管内皮细胞瘤、50例为肝血管瘤、8例为其它;14例为恶性,占15.05%,其中2例为转移性肝癌、2例为混合型肝癌、4例为胆管细胞型肝癌、6例为肝细胞型肝癌;经病理诊断,77例为良性、16例为恶性,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95.7%;同时,良恶性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放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为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血管瘤 PET/CT技术 放射诊断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陆永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1-15
  • 出处:《生儿育女》2022年第32期
  • 机构: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盘州553537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方法:在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随机挑选6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和CT检查,且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情况、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情况进行观察。结果:66例患者中经过放射诊断是肝血管良性肿瘤的患者有56例,诊断是肝血管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0例;66例患者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是肝血管良性肿瘤的患者有54例,诊断是肝血管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2例(P<0.05)。根据诊断结果显示,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准确率为96.97%(64/66),特异度为83.33(10/12),敏感度为100.00(54/54)。良性肿瘤放射诊断显示最大标准提取值为(6.28±2.05),恶性肿瘤放射诊断显示最大标准提取值为(8.14±3.16),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情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利用放射检查具有确切效果,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血管肿瘤 良恶性病变 放射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放射诊断,研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结果。结果放射诊断在肝血管良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6%。结论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显著,能够较好的发现肝血管肿瘤的良恶性情况,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肝血管 良恶性肿瘤 放射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挑选2021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肝血管肿瘤患者中的60人进行研究,给予放射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的良恶性肿瘤进行诊断鉴别,评估则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 比较检查的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放射技术和病理的检查结果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放射技术来鉴别诊断肝血管肿瘤的良恶性,准确率能够有效得到保障,为临床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治疗患者病情做好铺垫,对临床有重大价值。

  • 标签: 肝血管肿瘤 良恶性肿瘤诊断 放射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胃癌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患者不同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VEGF)表达情况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胃癌CT征象与VEGF表达及MVD值的关系。 结果 86例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0.70%(35/86)。VEGF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及强化幅度≥30HU者VEGF阳性表达率、MVD值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及强化幅度<30HU者(P<0.05);在肿瘤直径、腹腔转移上VEGF阳性表达率、MVD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胃癌的MS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指标VEGF、MVD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癌侵袭、血管生成与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 标签: 胃癌 多层螺旋CT 血管内皮因子 微血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