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例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黑素瘤的可能。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复发 肿瘤转移 痣样黑素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13岁,右足部皮疹伴瘙痒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弓内侧散在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轻微鳞屑,右拇趾外侧散在淡红色丘疹,右足跟散在圆顶紫红色丘疹,基底外周领圈状角化。右足跟丘疹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两侧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无明显增生,基底层局灶液化变性,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浸润,无异形性,其中可见较多的中小厚壁血管,管腔扩张,内衬突出饱满的内皮细胞。诊断:儿童假性淋巴瘤血管角皮瘤。治疗:Nd: YAG长脉宽1 064 nm激光每月治疗1次,治疗7次后,皮疹较前消退,数目减少。

  • 标签: 儿童 儿童肢端假性淋巴瘤样血管角皮瘤 假性淋巴瘤 血管角皮瘤
  • 简介:摘要发育不全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PRKAR1A基因或PDE4D基因突变导致GPCR-Gsα-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引起,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障碍,伴或不伴内分泌激素抵抗。诊断需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相关疾病鉴别,主要是临床诊断,而分子遗传学诊断为金标准。治疗上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报道发育不全症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等数据,该文对国内外有关发育不全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肢端发育不全症 PRKAR1A基因 PDE4D基因 短指症 激素抵抗
  • 简介:摘要幻痛和幻觉是临床治疗难点。本文报道1例幻痛伴幻觉的病例,在超声引导下经残肢末端神经脉冲射频术加残神经瘤连续射频热凝术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其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以供疼痛临床诊疗参考。

  • 标签: 幻肢 疼痛 感觉 神经瘤 射频热凝 脉冲射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型系统性硬皮病致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截肢术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1例型系统性硬皮病致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需行截肢手术,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商讨手术方案,反复选择合适用具,多次情景模拟演练,实现对四缺如患者进行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通过彩色超声监视下确定肢体动脉阻断压为术中止血带压力值,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截肢术,术中体位摆放舒适,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残肢愈合良好,无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强化手术室专科组建设、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及实际情景模拟演练,可确保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及类似的特殊体型、极低体质量等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 标签: 系统性硬皮病 肢端型 发育障碍 四肢缺如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型系统性硬皮病致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截肢术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1例型系统性硬皮病致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需行截肢手术,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商讨手术方案,反复选择合适用具,多次情景模拟演练,实现对四缺如患者进行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通过彩色超声监视下确定肢体动脉阻断压为术中止血带压力值,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截肢术,术中体位摆放舒适,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残肢愈合良好,无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强化手术室专科组建设、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及实际情景模拟演练,可确保四重度发育障碍患者及类似的特殊体型、极低体质量等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 标签: 系统性硬皮病 肢端型 发育障碍 四肢缺如 骨质疏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53例,44.92%)、甲母(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11例(20.75%)误诊为甲母;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肿瘤 误诊 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高度恶性的免疫原性肿瘤,尽管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近半数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耐受和抵抗,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文聚焦目前黑素瘤免疫治疗存在的耐受、抵抗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关键难点,总结相应的对策与研究进展。通过干预黑素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筛选精准的生物标记物及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等能够帮助解决免疫治疗耐受和抵抗的问题,同时传统免疫治疗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也可大幅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黑素瘤免疫治疗的最佳方式。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疗法 生物制剂 免疫耐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黑素瘤在早期诊断、彻底切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荧光探针在黑素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切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特异性高、准确率高、可视化等优点,可为黑素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荧光探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尽管黑素瘤发病率正快速增长,但其在中国所占比例低,肿瘤科医生关注少。黑素瘤患者首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皮肤科医生能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黑素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学者近年在黑素瘤的细胞死亡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靶向药物耐药、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已获得很大进展。中国独有的一类新药干扰素α-1b不仅可用于Ⅱ、Ⅲ期高危黑素瘤的辅助治疗,对Ⅳ期黑素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远低于干扰素α-2b。与白色人种不同,亚洲人皮肤黑素瘤型及黏膜型为主。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制定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靶向药物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为挽救Ⅳ期黑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治疗 干扰素α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Spitz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改变。本文作者结合在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的学习体会,详细分析Spitz病理结构特征、细胞学特征以及机体对Spitz的反应,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pitz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痣和黑素瘤 病理过程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的10例黏蛋白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例黏蛋白均为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5岁。7例皮损位于躯干,其中4例位于背部;2例位于四,1例躯干、四泛发。皮损在局部排列成线状、带状或簇集状,质地柔软至坚硬不等,颜色呈肤色、淡红色和黄色。组织病理检查:10例均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其间可见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沉积的位置和程度不一,6例在沉积区见胶原纤维增粗、红染,其余4例表现为胶原稀疏、减少;2例出现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3例出现真皮内不等量成熟脂肪组织等。结论黏蛋白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内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于杂乱的胶原束间,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类似,容易误诊,临床和病理紧密联系可确诊。

  • 标签: 肿瘤,结缔组织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诊断 黏蛋白痣 黏蛋白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Ree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11例为混合,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Reed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 标签: 痣,色素 痣,梭形细胞 黑色素瘤 Reed痣 Spitz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面部雀斑患者采取光子嫩肤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100例面部雀斑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方法把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所有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治疗,对所有观察组患者采取光子嫩肤技术与皮肤测试仪来治疗,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采取光子嫩肤技术与皮肤测试仪治疗以后,患者面部的痤疮、酒糟鼻、雀斑、还有毛孔粗大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结论:在治疗面部雀斑病人的过程中,采取光子嫩肤技术治疗效果优良,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面部雀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嫩肤技术 方法分析 临床评价 面部雀斑 皮肤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