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右足跟色素性斑块数月入院.患者数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足跟出现点状"瘀斑",形状不规则,如绿豆大小,无自觉症状.局部色素区渐渐扩大,周围散发小片相同皮损,并且表面出现粗糙,上覆少许鳞屑.患者发病以来无明显体重减轻.自诉其家族中无相似病例者.

  • 标签: 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临床资料 恶性黑索瘸 皮肤病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雀斑黑素瘤(ALM)的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验证预测的价值。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SEER)数据库中收集2004年至2015年共1 537例ALM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手术情况、T分期、N分期和M分期与癌症的总生存率和特异生存率数据。应用卡方检验比较患者临床病例特征与总生存率及黑素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预后影响因素并且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 537例ALM中,男714例,女823例,64岁以下818例,白种人1 363例。1 205例皮损出现在下肢和臀部,974例有溃疡;根据SEER分期,1 048例皮损位于局部(未扩散)。不同诊断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手术情况、T分期、N分期、M分期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5岁、男性、有溃疡、SEER分期远处淋巴结转移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均P < 0.05),T2、T3、T4期患者死亡率高于T1期(均P < 0.05),N1、N2、N3期死亡率高于N0期(均P < 0.05)。结论年龄、性别、溃疡状态、SEER分期、T分期、N分期为ALM总生存率和特异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SEER规划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雀斑黑色素瘤(Acrallentigenousnevus,ALN)的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经验教训,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收集近年来经免疫组化标记及上级会诊确诊的雀斑黑色素瘤6例,对病理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6例雀斑黑色素瘤患者中,有2例初诊误诊为色素,误诊率33.3%。结论雀斑黑色素瘤极易误诊。

  • 标签: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交界痣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例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黑素瘤的可能。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复发 肿瘤转移 痣样黑素瘤
  • 简介:摘要患者男,44岁,左手小指皮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末节背侧一0.4 cm × 0.4 cm皮下结节,触之橡皮硬度,无压痛,末端指间关节活动不受限。术后组织病理: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软骨、黏液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至短梭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细胞排列杂乱或呈小团簇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转录因子ERG、SOX9,不表达S100、P63、广谱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Ki67增殖指数小于1%。诊断:纤维软骨黏液肿瘤。

  • 标签: 黏液样肿瘤 纤维软骨 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THBS1-ADGFR5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分析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抽取先证者及其父亲(患者)、母亲(健康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SASH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以先证者母亲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作为对照,确定突变位点,同时查询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排除SASH1基因突变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可能,并明确其是否为已知突变。结果共调查该家系4代17人,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每代均有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SASH1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杂合重复突变c.49_54dupCCCGAG,先证者母亲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且既往文献及基因突变相关数据库中尚未见报道该突变。结论SASH1基因c.49_54dupCCCGAG杂合重复突变为导致该家系泛发性雀斑临床表现的致病性突变。

  • 标签: 雀斑样痣 DNA突变分析 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 SASH1基因 重复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火针治疗雀斑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钼制针,烧红后刺在雀斑上。结果一次治愈者占86%,总有效率92%。结论火针治疗雀斑效果满意。

  • 标签: 雀斑 火针治疗
  • 简介:背景:老年性雀斑(SL)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手背、前臂和颜面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SL皮损的组织学特征是表皮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诸多因素如α-促黑素细胞激素、内皮素-1或干细胞因子均涉及色素沉着的发生与发展。然而,SL真皮层的改变尚无详细分析。目的:为了研究SL皮损和皮肤老化真皮黑色素的发生与分布,对12例个体的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与未受累皮肤相比较。方法:12例男性或女性、年龄52~81岁的志愿者,其SL和毗邻皮肤的钻取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形态测定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结果:SL皮损的表皮显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诸如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基底层S100^+的黑素细胞未见明显增加,提示色素沉着主要是由于黑素合成、分布或更新发生了变化。SL皮损的表皮细胞表达增殖标记Ki67的定量分析未显示此参数增加,提示至少在皮损内细胞增殖未启动。作者将进一步研究集中在真皮层,并观察到SL皮损中存在大量颗粒状细胞。电镜和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细胞的颗粒来源于黑素小体,多数存在于大的黑素小体复合体中。应用针对CD68及因子ⅩⅢa(FⅩⅢa)抗体的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这些噬黑素细胞主要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大约为CD68^+巨噬细胞的六倍多。结论:与同一个体未受累皮肤相比,SL皮损中噬黑素细胞数量增多。这些噬黑素细胞经鉴定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由真皮树突状细胞提取的大量黑素,其可能的功能尚待讨论。

  • 标签: Α-促黑素细胞激素 干细胞因子 皮肤老化 雀斑样痣 真皮层 老年性
  • 简介: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与的数目紧密相关,但文献中缺乏在特定解剖部位的CMM和同一部位的的数目相关性信息,作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来自意大利的1992—1994年542例CMM和538例来自医院的对照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由经培训的皮肤科医生检查记录患者和对照组黑色素的数目,并对检查部位的数目与该特异部位发生CMM的危险率进行多变量优势比(ORs)和95%可信区间(95%CIs)分析,在相应部位发生CMM的最大数目与最低数目的优势比,面颈部为1.4(95%CIs:0.7~2.8),躯干前部为2.3(95%CIs:1.1~4.9),躯干后部为4.9(95%CIs:2.9~8.4),上肢为2.9(95%CIs:1.2~6.6),下肢为5.0(95%CIs:2.9~8.5)。在病例-病例分析中,比较特定部位CMM与所有其他部位的CMM,唯一额外的风险是躯干背侧,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的OR为2.1(95%CIs:1.2~3.6)。本文的研究数据不支持在每个单一解剖位置都有特异影响作用的假说。特定解剖位置的数目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相关性@RandiG.$IstitutodiRicerche...

  • 标签: 位置痣 数目皮肤 痣数目
  • 简介:患者女,14岁,左大腿皮肤肿物6年。皮肤科情况:左大腿见10余个绿豆至花生大小的浅黄白色丘疹、结节,成簇分布,排列不规则,范围约12cm×8cm,皮损表面皮沟加深,质软,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皮突延长。真皮胶原纤维束轻度粗大、疏松,真皮中上部见团块状、条索状分布的成熟脂肪细胞,真皮乳头及脂肪团块中毛细血管增生,周围稀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浅表脂肪瘤

  • 标签: 浅表脂肪瘤样痣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主因左小腿淡褐色及皮色丘疹、斑块和结节5年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小腿出现淡褐色及皮色丘疹、斑块,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以治疗,于2007年9月至我院就诊。

  • 标签: 脂肪瘤样 浅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剥脱剂加入中药治疗面部色素雀斑的临床效果.方法:联合中药皮肤剥脱剂治疗皮肤色素雀斑221例,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共治疗色素176例,其中痊愈率86.93%,显效6.82%,有效5.11%,无效1.04%;雀斑45例,痊愈84.44%,显效8.89%,有效6.67%.所有病例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毒副作用.结论:在化学皮肤剥脱剂中加入中药制剂可以减少化学剥脱剂的用量与浓度,减少术后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皮肤愈合.

  • 标签: 色素痣 雀班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药剥脱剂 化学剥脱剂
  • 简介:患者男,26岁。腰背部出现一鸡蛋大小肿物20余年。查体见腰背部有一单发带蒂肿物,触之质软,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并可见真皮浅层成团脂肪细胞。诊断:软合并单发性浅表脂肪瘤。予高频电刀手术切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标签: 软痣 浅表脂肪瘤样痣 高频电刀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4岁。主因左侧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皮肤肿物30年,于2014年4月1日就诊。30年前患者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一蚕豆大小皮肤肿物,无自觉症状,肿物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未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近腹股沟处可见一个鸡蛋大小的皮赘肿物,肤色,表面光滑,呈脑回状,质地柔软,无压痛,基底部有蒂(图1)。采用高能量超脉冲CO2激光沿肿物蒂部近基底处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层胶原束间可见大量的成熟脂肪细胞(图2)。诊断:浅表脂肪瘤。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

  • 标签: 脂肪瘤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13岁,右足部皮疹伴瘙痒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弓内侧散在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轻微鳞屑,右拇趾外侧散在淡红色丘疹,右足跟散在圆顶紫红色丘疹,基底外周领圈状角化。右足跟丘疹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两侧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无明显增生,基底层局灶液化变性,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浸润,无异形性,其中可见较多的中小厚壁血管,管腔扩张,内衬突出饱满的内皮细胞。诊断:儿童假性淋巴瘤血管角皮瘤。治疗:Nd: YAG长脉宽1 064 nm激光每月治疗1次,治疗7次后,皮疹较前消退,数目减少。

  • 标签: 儿童 儿童肢端假性淋巴瘤样血管角皮瘤 假性淋巴瘤 血管角皮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3岁。因口周、肛周及四起红斑伴瘙痒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于2008年5月2日收入我科。患儿自9个月大时无明显诱因肛周出现丘疹、红斑,伴瘙瘁,搔抓后有渗液。至当地医院以"湿疹"

  • 标签: 肠病 肢端皮炎
  • 简介:疣状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散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类似扁平疣的皮肤色或暗红褐色扁平丘疹,好发于手足背,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增生,部分表皮呈塔尖局限性隆起,增生的表皮基底平齐。现遇一例散发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角化症 肢端 疣状
  • 简介:背景:指趾末端脓疱病(脓疱病)被归类为“Hallopeau连续性皮炎”的范畴,后者是一种严重疾病,病程连续,持续发疹形成泛发。但有1型脓疱病几乎没有皮损,缓解期和复发期交替进展,表现为良性过程。有必要区分这两型脓疱病。方法:作者观察到6例轻型脓疱病患者,均不符合“Hallopeau连续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结果:每次发疹往往只有1处皮损。脓疱为无菌性小簇状,分布于下甲床或甲床。皮损导致局部甲松解或甲脱离。发疹后局部可完全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显示角层下非海绵状脓疱,其内充满中性粒细胞。4例患者至少随访两年,其中1例11年后头皮出现银屑病损害。结论:作者描述的脓疱病可通过下列诊断标准与“Hallopeau连续性皮炎”相鉴别:①良性疾病;②脓疱局限于下甲床或甲床;③脓疱可单发或呈小簇状;④复发突然,缓解期可完全恢复;⑤无菌性脓疱;⑥病理示角层下脓疱(海绵状脓疱罕见)。Radcliff-Crocker曾描述过与本研究中相似的一种疾病(H.Radcliff-Crocker,DiseasesoftheSkin,London:H.K.Lewis,1888),并将其命名为“匍行性皮炎”。

  • 标签: 肢端脓疱病 连续性肢端皮炎 DISEASES 组织病理学 无菌性脓疱 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