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带神经血管蒂的游离瓣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面瘫,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供体神经,选定的运动神经必须能提供足够强度的神经支配,以产生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使患者能够自主控制肌肉的运动。为了实现面部对称和自发的活动,跨面神经移植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在没有面神经的情况下,咬神经是较好的替代选择,可以提供高动力神经输入;近年来,有学者试图结合两种供体神经的优势进行双运动神经吻合,术后具有强大而协调的面部动态效果。该文对游离瓣治疗晚期面瘫中供体神经的选择进行总结,认为每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薄肌 面神经麻痹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在肛门失禁患者中采用肛门原位成形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至2020年一年时间内收治的肛门失禁患者20例,并采用肛门原位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肛门原位成形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同时感染的人数更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股薄肌肛门原位成形术 肛门失禁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表浅分区与其同源血管皮瓣或筋膜嵌合一期修复小腿离断和Gustilo III B-C型损伤伴有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应用前外侧表浅分区嵌合移植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损伤49例,其中车祸伤30例,重物砸伤13例,机器伤6例;男40例,女9例;年龄18~62岁,平均42岁。完全离断共6例,Gustilo III B型损伤27例,Gustilo III C型损伤16例;所有病例均呈环形撕脱或缺损,缺损面积10 cm×6 cm~60 cm×40 cm。外侧表浅分区嵌合皮瓣31例,嵌合皮瓣和筋膜17例,嵌合筋膜1例;肌肉瓣切取体积6 cm×4 cm×2 cm~25 cm×11 cm×4 cm;各组织瓣借穿支不同方向覆盖环形创面。术后半年及之后每3个月随访,记录皮瓣颜色、质地变化、患肢功能、供区肢体伸膝等情况。结果移植肌肉均成活,供区直接缝合39例,10例植皮,1例出现部分坏死,伸膝功能正常,无不适感。术后随访42.5(3~55)个月,1年以上随访49例,2年以上随访40例,3年以上随访33例。下肢功能根据LEFS评分,70以上分者23例(48.9%),61~70分21例(44.7%),51~60分3例(6.4%)。保肢率达到91.8%,感染率为8.1%。结论精确切取外侧并与皮瓣或筋膜瓣嵌合,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损伤所致软组织缺损,组织摆放灵活,易于修复不规则组织缺损,供区损伤小,无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股外侧肌 嵌合移植 小腿 Gustilo III型损伤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移植重建臂丛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术后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6年12月行功能性移植重建臂丛损伤111例,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受区、供区及全身并发症。记录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间、危象类型及抢救结果,计算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MRC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的力。结果本组111例共122块游离移植,成功率为98.4%(120/122),发生早期并发症32例,其中6例同时出现2项并发症:受区并发症27例(84.4%),供区并发症4例,全身并发症7例。其中发生皮瓣危象17块,抢救成功15块,抢救成功率88.2%。皮瓣危象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58.8%(10/17)的危象组患者术后力达M3以上。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迂曲和静脉栓塞,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结论皮瓣危象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臂丛损伤 股薄肌移植 皮瓣危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背阔皮瓣和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瓣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未见癌转移,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血管疾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采用背阔皮瓣或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2种皮瓣的术中血管变异情况,吻合血管直径,血管蒂的长度,皮瓣切取面积、切取时间,吻合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测量或记录。结果共纳入21例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2~61岁。其中11例采用背阔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用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随访1~2年,21例皮瓣全部成活。背阔皮瓣组无血管变异病例,而前外侧皮瓣组有2例血管变异。背阔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4±0.09) mm,静脉为(2.49±0.10) mm;血管蒂的长度为(6.14±0.28) cm;皮瓣切取面积(135.0±20.8) cm2、切取时间(114.8±3.0) min;吻合血管时间(20.8±0.8) min;手术时间(6.5±0.2) h。前外侧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5±0.14) mm,静脉为(2.45±0.15) mm;血管蒂的长度(6.80±0.31) cm;皮瓣切取面积(159.9±16.4) cm2、切取时间(119.8±3.6) min;吻合血管时间(21.5±0.9) min;手术时间(6.9±0.2) h。2种皮瓣手术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背阔皮瓣组供区总体并发症发生(7例)较前外侧皮瓣组(4例)多;受区总体并发症发生(1例)较前外侧皮瓣组(2例)少。结论背阔皮瓣和前外侧皮瓣修复头皮鳞癌切除后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背阔皮瓣血管恒定,手术相对简单、风险低,更适合初学者;前外侧皮瓣较薄,供区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易接受,并可在仰卧位下完成手术操作,更适合老年患者。

  • 标签: 外科皮瓣 游离组织瓣 肿瘤,鳞状细胞 肌皮瓣,背阔肌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前外侧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前外侧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腓骨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后康复护理中实施强化四头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60 例来我院接受半月板损伤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强化四头锻炼,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半月板 股四头肌 关节镜 术后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膈超声在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MS符合撤机筛查条件患者为研究对象,撤机筛查30 min床旁超声测量右侧膈平静呼气末厚度、最大吸气末厚度、平静呼吸移动度,计算平静呼吸膈收缩速度。根据撤机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抬头力量、双上肢在近端力、平静呼气末膈厚度、最大吸气末膈厚度、平静呼吸膈移动度和平静呼吸膈收缩速度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撤机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静呼气末膈厚度、最大吸气末膈厚度、抬头力量和双上肢近端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撤机成功组患者平静呼吸膈移动度高于撤机失败组[(1.46±0.29)cm比(1.27±0.24)cm,P=0.001],平静呼吸膈收缩速度和APACHEⅡ评分低于撤机失败组[(1.57±0.27)cm/s比(1.76±0.34)cm/s,P=0.003;(20.6±2.9)比(22.1±3.0),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静呼吸膈移动度和平静呼吸膈收缩速度是影响IMS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膈超声可评估IMS患者膈功能并指导撤机,平静呼吸膈移动度和平静呼吸膈收缩速度是影响撤机结果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膈肌 超声 有机磷中毒 机械通气 撤机
  • 简介:摘要 “第十名现象”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中间生”隐藏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优势与劣势。为了转化“中间生”,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他们扬长避短,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把潜力变成实力,由“灰色学生”成为“阳光少年”。

  • 标签: 第十名现象 潜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内侧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内侧下入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下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5,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2,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P<0.05)。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内侧下入路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下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隐神经 股内侧肌下入路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电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现阶段,10kV电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影响较大,一旦电缆出现故障,则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电缆故障中,中间接头击穿故障是较为常见的故障类型,因此,受到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案例对10kV电缆出现中间接头击穿故障的原因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关的处理措施,以确保10kV电缆的稳定运行。

  • 标签: 10kV 电缆 中间接头 击穿 故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静脉至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静脉至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静脉至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皮瓣时远端自背阔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斜方肌 背阔肌 头皮缺损
  • 简介:摘要:针对某电厂一起220kV操作箱无故障跳闸事故的排查过程,介绍了事故概况,经事故分析与现场检查,发现该跳闸事故的原因为跳闸中间继电器动作电压门槛过低导致跳闸。最后,提出提高电压门槛减少直流屏接地电容影响的措施。

  • 标签: 中间继电器 接地电容 跳闸事故 动作门槛
  • 简介:摘要:我公司在生产34CrMo1船用中间轴锻件时两端冲击功偏差较大,对此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锻件冒口端冲击较低的原因是由于钢中存在少量的不超标夹杂物。针对此原因,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 标签: 中间轴 冲击功 夹杂物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杀虫剂,因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的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杀除植物上的害虫,尤其是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杀除效果更强,保护农作物。同时其药效时间特别长,不仅不会损伤害虫之外的其他动物,而且还不伤害环境,能够与其他农药一同使用,所以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应用非常广泛,对其中间体合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农药中间体 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