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深动脉及进入股薄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深动脉支全部走行于长收和大收之间,12块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皮瓣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应用游离外侧皮瓣移植术治疗7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0岁,平均(66.38±11.24)岁。脓胸均为胸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右侧6例,左侧1例。术中取游离外侧皮瓣填塞脓腔,显微镜下行旋外侧动脉降支动脉、静脉与胸背动、静脉间断缝合,以提供该组织瓣的血供。术后游离皮瓣成活6例,失活1例。术后随访(26.5±18.2)个月,1例恶性胸腺瘤转移复发,术后半年死亡;其他6例均瓣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游离外侧皮瓣移植术能有效填塞脓胸残腔,不改变胸廓外形,不影响下肢功能,适用于含有巨大脓腔、无法使用带蒂和其他游离皮瓣的术后慢性脓胸,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采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修复的32例(32足)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5岁(范围:22~69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周(范围:5~2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断裂评分(ATRS)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使用Arner-Lindholm评分评定优良率。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个月(范围:15~7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长时间坐、走或慢跑后有轻微跟部疼痛,经过简单理疗或者持续拉伸跟腱得到完全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由术前的3(5)分[M(QR)]降至0(3)分(Z=1.357,P<0.01),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8.6±13.5)分升至(95.5±4.0)分(t=27.933,P<0.01),ATRS由术前的(47.5±9.3)分升至(96.6±3.3)分(t=2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rner-Lindholm评分优2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修复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 标签: 跟腱 腱损伤 自体肌腱移植 关节镜 陈旧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嵌合穿支皮瓣的解剖特点,以及在头颈重建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应用游离内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2岁。其中舌癌39例,牙龈癌24例,口颊癌11例;T4N1M0 26例,T4N0M0 22例,T3N1M0 15例,T3N2M0 11例。内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蒂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术中记录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软组织缺损大小、游离内侧皮瓣长、宽、厚以及血管蒂长度和血管蒂来源。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功能状态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继发软组织缺损大小为4.0 cm×3.5 cm~9.0 cm×5.5 cm,全部应用游离内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长(12.5±0.4)cm、宽(7.2±0.4)cm、厚(3.5±0.2)cm,血管蒂长度为(8.6±0.4)cm。所有病例中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具体血管蒂来源分为6类,内侧和长收之间的动脉蒂间隔穿支4例(5.4%),长收深动脉蒂皮穿支6例(8.1%),深动脉蒂皮穿支16例(21.6%),和大收之间的深动脉蒂间隔动脉穿支9例(12.2%),大收深动脉蒂皮穿支29例(39.2%),半膜深动脉蒂皮穿支10例(13.5%)。74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随访12~36个月,皮瓣外观满意,吞咽、言语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4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皮瓣转移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内侧嵌合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设计方案多,皮瓣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薄肌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头颈部肿瘤 嵌合皮瓣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下结合微斜切入路(SMOC)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50例(60膝)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膝外翻患者,排除年龄> 85岁、既往膝关节手术史及身体质量指数> 30 kg/m2的患者。男13例,女37例,年龄平均(60±8)岁。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52膝,骨关节炎5例5膝,创伤性关节炎3例3膝。采用SMOC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31膝),内侧髌旁入路者25例(29膝)。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血红蛋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外翻角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直腿抬高时间、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下肢力线、髌适合角;24 h VAS,以及术后1周HSS评分及膝关节ROM,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两组差异。结果术前一般资料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外翻膝均得到矫正,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输血率、术后下肢力线、髌适合角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OC组在直腿抬高时间(t=10.500,P<0.01)、外侧支持带松解率(χ2 =5.711,P<0.05)、辅助镇痛药使用(χ2 =9.934,P<0.01)方面优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24 h VAS评分SMOC组低于髌旁组(t=10.540,P<0.001)、1周HSS评分(t=8.110,P<0.001)及ROM(t=2.085,P<0.05),SMOC组低于髌旁组。结论利用SMOC入路全膝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与髌旁入路相比,髌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更低,可获得更快速的近期康复效果。

  • 标签: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膝关节 关节炎,类风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症患者四头厚度(厚度、中间厚度)、横截面积(横截面积)与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手法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判断肌肉变化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至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预期≥5 d的患者,前瞻性收集患者入ICU第1天(D1)、第3天(D3)、第5天(D5)、第7天(D7)、出ICU时(D出ICU)超声测量下的横截面积、肌肉厚度、中间肌肉厚度以及评价D出ICU时MRC力评分,分析其相关性以及四头变化的规律。并以D出ICU时MRC>48分作为诊断ICU-AW阳性的标准,分析四头肌肉变化与ICU-AW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5例重症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的横截面积、厚度、中间厚度随ICU住院时间的增长而减少。横截面积、厚度及中间厚度与MRC评分呈正相关(r=0.452、0.411、0.402,均P<0.05),横截面积、厚度及中间厚度的下降幅度均与MRC评分呈负相关(r=-0.682、-0.740、-0.734,均P<0.05)。入ICU第3天横截面积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7.8%;第5天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4.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6.7%;第7天中间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9.9%,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87.5%。结论床旁超声测量四头横截面积、厚度对ICU-AW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早期识别ICU-AW患者。

  • 标签: 超声检查 ICU获得性衰弱 床旁超声 股四头肌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外侧皮瓣与改良胸大皮瓣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394例,男性286例,女性108例,年龄25~79岁。分别采用游离前外侧皮瓣(306例)、改良胸大皮瓣(88例)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方法修复的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总结2种皮瓣修复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本组394例,游离前外侧皮瓣组皮瓣成活率97.1%(297/306),改良胸大皮瓣组成活率97.7%(86/88);手术总时间2组相近,游离前外侧皮瓣组3~4 h,改良胸大皮瓣组1.5~2.5 h;术后1年,UW-QOL评分游离前外侧皮瓣组与胸大皮瓣组相比,在外观、言语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游离前外侧皮瓣及改良胸大皮瓣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游离前外侧皮瓣适用于复杂缺损的修复,改良胸大皮瓣对血管条件、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更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胸大肌皮瓣 头颈肿瘤 肿瘤整形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骨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超超临界锅炉 中间点温度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冷壁内工质流量 及 吸热 量 的合理比例,防止水冷壁内出现膜态沸腾或类膜态沸腾 及 管壁过热,使中间点温度保持在合理水平,从而保持相对裕度作为控制过热汽温的超前信号。 因此,超超临界锅炉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 标签: 超超临界机组 中间点温度 汽温调 节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耐力及等速力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力和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等速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

  • 标签: 背肌肌耐力 速肌力峰值 核心稳定性训练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技术,而了解和掌握静脉、动脉的毗邻、走形以及位置,能够使操作的成功率提高,减少并发症。因此,本文对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和护理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护理解剖学 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 TDA 是合成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钠及头孢西酮钠的中间体, 本文采用紫外吸收光谱( UV)、红外吸收光谱( IR)、核磁共振谱( NMR)以及质谱( 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待测样品进行化学结构确证,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谱解析证实样品结构与 TDA 结构一致。

  • 标签: 头孢 中间体 合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收治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观察组56例)和中间入路组(对照组53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3.5±23.2)min及(148.3±30.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5±23.2)mL及(61.3±27.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5.885;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22.3±4.60)个及(23.1±4.52)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05);两组中转开腹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0;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59±0.66)d及(3.62±0.62)d,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4.16±0.72)d及(4.22±0.6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9.27±2.10)d及(9.73±2.4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6,0.875,0.425;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腹腔感染1例,肠梗阻1例,中间入路组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漏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中,采用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较中间入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手术更容易操作、安全、易配合,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尾侧联合入路 中间入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