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菊叶三七导致小静脉闭塞的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因服用菊叶三七致小静脉闭塞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水、右上腹胀痛、肝脏增大,并伴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腹部增强CT扫描:内弥漫性低密度影,与正常密度实质相间,伴大小不等片状异常强化,下腔静脉内径缩窄,静脉轮廓模糊。发病前1个月服用菊叶三七病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腹部CT,可诊断为小静脉闭塞。停用菊叶三七并给予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结论长期大量服用菊叶三七可致小静脉闭塞。腹部增强CT扫描典型特征基本可对小静脉闭塞行临床诊断。抗凝、改善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肝小静脉闭塞病 菊叶三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脊髓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脊髓侧索和后索脱髓鞘病理改变为主。本多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突出。多数患者有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门-体静脉分流术和脾肾静脉吻合术后。多见于手术或自然形成门-腔循环分流,大多数病例与性脑并存,往往脊髓症状被严重脑的意识及运动障碍所掩盖而不能做出诊断,直至病理检查时才发现脊髓后索、侧索的脱髓鞘改变。无手术史者,常有明显的腹壁静脉曲张,提示已自然形成了门-体静脉分流。

  • 标签: 肝性脊髓病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脑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52例性脑病患者经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后,有44例患者性脑病症状消失,病情好转出院;8例患者死亡,其中6例为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性脑。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性脑病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肝性脑病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血吸虫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同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血吸虫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64例资料,按照手术时机不同分为同期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每组各32例。同期手术组患者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行一期胆囊切除手术,而择期手术组患者在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个月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取χ^2检验,P0.05);同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9%(8/29),与择期手术组患者的20.00%(6/30)无统计学差异(χ^2=0.469,P〉0.05)。结论血吸虫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与胆囊切除术同时进行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并不会增加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同期进行手术可减少二次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吸虫病 高血压 门静脉 胆囊结石病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激光闭塞与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实施激光闭塞联合旋切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施手术治疗后,采用激光闭塞与旋切术相配合进行治疗的30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法的30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治疗中采用激光闭塞与旋切术相配合,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激光闭塞与旋切术 下肢静脉曲张 临床应
  • 简介:摘要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如何能更长久地使用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总结了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生闭塞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易发生闭塞的原因,并探讨了预防内瘘闭塞的护理策略。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内瘩闭塞 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性脑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性脑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用保降酶及抗昏迷处理,用生理盐水加白醋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高分子导管(吸痰管),改进插管深度的密闭式灌肠方法。比较两组灌肠方法对患者苏醒快慢的影响。结果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后,延长了药物保留于肠道内的时间,药物作用发挥得更有效。结论改进白醋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了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保留灌肠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发生的诱发因素,评价分析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性脑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30例性脑病患者,调查其发病的具体诱因,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取针对患者发病不同诱因因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并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性脑病患者经过针对诱导发病的因素进行护理后,性脑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性脑的再发生率及出院后的死亡率均较普通护理组有一定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脑发病的诱因多种多样,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的诱因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所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由各种急、慢性肝病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病情严重者甚至昏迷。但是,轻微型性脑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虽然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且生活、工作质量有所下降,但容易被忽视。目前,性脑的神经病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然而,性脑BOLD功能MRI成像技术却取得了重大进展,能够作用于性脑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性脑BOLD功能MRI成像研究做出以下综述。

  • 标签: 肝性脑病 BOLD功能 MRI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单独保留尾状叶解剖性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萎缩-肥大复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位于患者左、右半,受累肝脏萎缩纤维化,不含结石的尾状叶肥大。术前评估患者体表面积为1.65m^2,标准肝脏体积为1167.63mL。根据CT检查预计切除术后剩余肝脏(尾状叶)体积为706.12mL,剩余肝脏体积占标准肝脏体积的60.47%。剩余肝脏占体质量的1.21%。患者行再次胆道探查取石,单独保留尾状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术后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患者结石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4月。结果患者成功行单独保留尾状叶解剖性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80min,术中出血量为350mL,未输血。术后第2天拔除腹腔引流管,肝功能恢复良好,第8天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灶状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未见癌变。患者术后2个月T管造影检查胆管下端通畅,内外无结石残留,肝功能正常,拔除T管,恢复正常生活。随访1年,患者无寒战、发热、黄疸和腹痛;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复查CT示剩余肝脏体积增大,内外胆管未见结石影。结论单独保留尾状叶解剖性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可行,疗效优良。

  • 标签: 肝胆管结石病 解剖性肝切除术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检查手段探讨包囊虫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应用超声检查仪、转动探头取受检查者肝脏纵、横、斜切面,观察其超声图像结果。结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240例患者发现囊肿共266个,多发于右叶,共157个,占59.02%;超声声像图特点分类包括囊性型140例,占58.33%,混合型40例,占16.67%,类实质型35例,占14.58%,已钙化型25例,占10.42%;超声诊断符合236例,诊断符合率为98.33%。结论我县包囊虫发病率较高,超声检查诊断准确度高,是诊断包虫囊肿的首先检查方法。

  • 标签: 高原牧区藏族 肝包囊虫病 超声检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昏迷期(Ⅳ期)性脑诊治经过,观察其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38例肝硬化合并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在基础治疗上,两组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g,2次/天,静滴,乳果糖15ml/次,3次/天,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60ml/次,2次/天,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清醒时间、肝功能、血氨变化,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患者清醒时间,降低血氨水平,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死亡率。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昏迷期性脑的方法。

  • 标签: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保留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52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发生与肝功能损伤程度无任何关系,主要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很少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在进行保治疗的基础中,要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肝硬化 肝源性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进行人工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90例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3例,女性2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7.7岁。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5组,即1-7d组、8-14d组、15-21d组、22-28d组、大于28d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1-7d组46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23.9%;8-14d组56例患者,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率为33.9%;15-21d组25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44.0%;22-28d组41例患者,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率为43.9%;大于28d组22例患者,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率为54.5%。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血液净化治疗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留置时间相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呈增加趋势,留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4d,是否延长留置时间取决于临床工作中患者实际情况。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留置时间无关。

  • 标签: 人工肝 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时间 血液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