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法实施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 标签: 肌间沟法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神经麻醉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90例手术患者均选择神经麻醉,分析90例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按照神经阻滞麻醉医师职称和经验,可以分成经验主治医师、一般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3个组,评价3组麻醉优良效果。结果90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麻醉效果较差,改为其他麻醉方法,麻醉总有效率96.7%;90例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穿刺部位较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1.1%;经验主治医师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患者苏醒时间等情况对比,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神经阻滞时间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麻醉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结论神经麻醉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 麻醉效果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截至2016年12月,入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下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肌间沟 超声引导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神经阻滞和联合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腋路联合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间沟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针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进路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对照组,将进路联合颈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观察手术后的阵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进路联合颈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为56例优良好于进路神经阻滞组(对照组)的38例,镇痛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较单纯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有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 锁骨内固定 臂丛神经 颈丛神经 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拟行上肢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20)和超声组(n=2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麻醉者为传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者为超声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3h、6h、12h、24h患者疼痛程度。 结果 超声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较传统组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传统组快,在术中麻醉效果上超声组较传统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传统组均高于超声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B超定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 简介:摘要神经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入路神经麻醉易定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易出现尺侧阻滞不全,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我们通过对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尺侧阻滞效果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并发症没有明显增加,值得在基层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 增加药物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接受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周各25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入路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优良率为6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的辅助下,经由入路神经阻滞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时候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下ISBPB),评价组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

  • 标签: 超声 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共计选取研究对象78例,均需在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将比较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麻醉与盲穿刺神经的麻醉效果,需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并分别使用以上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比较具体麻醉效果。结果:据研究结果看,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5);同时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84.41±22.27)s、(12.63±6.07)min,反观对照组分别为(366.16±28.47)s、(15.27±7.11)min,相比之下观察组以上指标更优(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均出现并发症情况,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显著提高麻醉效果,提高麻醉操作效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腕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450例,为研究的对象,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麻醉,实验组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分析2组麻醉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其BCS评分、P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肌间沟臂丛麻醉 腕横纹以远手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斜角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3-2014.3月2年行上肢手术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为ASAI或Ⅱ级。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纯斜角组,n=34)、B组(腋路神经组,n=40)、C组(联合组,n=39)。评估指标包括对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评价,各支神经的阻滞完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5组主要分支中,联合阻滞组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均最短。联合阻滞的阻滞完善率为95-100%,明显高于单纯斜角神经阻滞(67-97%)及腋路神经阻滞完善率(82%-100%)。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纯斜角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率高于单一入路麻醉,且较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盲探法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行上肢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盲探法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术中效果。结果注药5-10分钟后针刺法测定伤口周围神经阻滞效果,患者无躲避,疼痛消失,效果优者占30例。其余8例效果稍差者,追加丙泊酚1mg/kg或芬太尼1ug/kg即可手术。结论探究盲探法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目前普遍使用的麻醉方法。

  • 标签: 盲探法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均为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II组按传统找异感方法实施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0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I组(P<0.05),麻醉效果(VAS评分)优于II组(P<0.05),不良反应也低于II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行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麻醉效果完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对照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X2=10.530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超声引导下,对老年患者实施神经组织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需要进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后,以超声引导实施麻醉的患者为A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麻醉的患者为B组,AB两组各20例;在不同引导和定位之下,两组患者均予以0.33%罗哌卡因20ml实施麻醉,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操作的时间、穿刺成功率、麻醉起效时间等。结果A组进行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为5.0±1.1min,穿刺注射成功率为98.65%;B组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为7.2±1.5min;穿刺注射成功率为78.91%。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实施神经阻滞麻醉时,以超声引导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并且麻醉效果快。因此,在临床中可应用该方法实施麻醉

  • 标签: 超声引导 老年患者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共纳入60例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传统解剖定位入路神经阻滞,后者行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指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入路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有一定影响,不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肌间沟 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