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的临床疗效的观察

丁亚军

丁亚军

(江苏省如皋市中医医院麻醉科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臂丛神经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麻醉易定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易出现尺侧阻滞不全,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我们通过对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尺侧阻滞效果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并发症没有明显增加,值得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增加药物容量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36-01

随着神经刺激定位器的应用,臂丛麻醉的完善率得到很大提高。但在广大基层医院,由于神经刺激定位器未能够得到普及,所以在临床上仍会出现阻滞不全的问题。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应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神经阻滞,提高了麻醉效果,容易发生局麻药的毒性反应,作者对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以取得阻滞完善程度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肩、臂手术成年患者50例,其中门诊手术24例,住院手术26例,年龄在21-65岁,体重48-75kg,ASAΙ-Π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

1.2操作方法和药液配制病人仰卧,开放外周静脉,肩部垫以5cm厚的薄枕,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体旁,使患者颈部充分暴露,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的交点,约在锁骨中点上方二横指为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略向脚侧推进,突破肌间沟筋膜寻找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混合麻醉药3ml,患者无高位硬膜外及全脊麻表现,余药每次5ml回抽无血给予分次注完。观察组药液总量为30ml(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8ml,生理盐水12ml),对照组注药液量20ml(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8ml,生理盐水2ml),两组药液均含1∶20万的肾上腺素。

1.3观察指标注药后15分钟,记录臂丛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阻滞效果按阻滞范围分为:优:肩、臂尺桡侧均阻滞满意,小指感觉阻滞完善;良:肩、臂桡侧阻滞满意,尺侧阻滞达腕部,小指未阻滞;差:肩、臂桡侧阻滞满意,尺侧阻滞达肘部,小指未阻滞;无效:肩、臂均无阻滞效果。

1.4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部位及手术与阻滞时间两组间无差异。

观察组阻滞优良率达93%,其中优级达87.5%,而对照组优良率为60%,优级为15%,差级为38%。两组间阻滞效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Horner’s征发生3例,喉返神经麻痹出现音哑1例,对照组发生Horner’s征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臂丛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一直被椎前筋膜覆盖,椎前筋膜为一多腔结构,鞘膜内有许多薄厚不一、排列无规律、坚韧的纵、横隔膜,阻碍了局麻药液在臂丛鞘内扩散[1],导致了传统肌间沟臂丛麻醉尺侧阻滞不全。臂丛神经主要由C57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构成的肌间沟内合并为上、中、下干,尺神经源于臂丛神经下干前支内侧束[2],位置最深、最低,药物的容量影响扩散效果。临床上一直沿用作者所采用的传统阻滞法,寻到异感后注药20-25ml,所以仍然会出现许多尺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庄心良等指出:臂丛阻滞药物不必用太高浓度,而较大容量40—50ml便于药物鞘内扩散[2]。本文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通过增加药液的容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明显减少了尺神经阻滞不全现象。通过对比,采用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阻滞范围广,肩、臂的尺桡侧以及手部阻滞均获得满意。②尽管加大了药物的容量,但局麻药的总量不变,没有明显增加局麻药中毒的几率。随着容量的增大,麻醉药弥散范围较广,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机会增大,仍需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铭军,刘玉兰,詹丽春,等.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245.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