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

郑德军

(新疆巴州焉耆县人民医院;8411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X2=10.530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1-0481-01

在上肢手术当中,臂丛麻醉是常见的麻醉形式,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能够更好的保证麻醉效果,减少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1]。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属于臂丛麻醉的方式之一,本次研究主要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进行对比,分别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臂丛阻滞,旨在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4例,男女患者比例为26:18,患者最高年龄61岁,最低年龄30岁,平均年龄(46.13±3.61)岁。对照组4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25:17,患者最高年龄60岁,最低年龄31岁,平均年龄(46.11±3.59)岁。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较高。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2)研究前患者已经知晓研究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符合臂丛麻醉神经阻滞要求的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需要做好相关检查,确保患者满足手术治疗标准。同时测量和记录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脉搏等。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利用便携式超声系统对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描和定位,然后注入30毫升0.5%的罗哌卡因。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具体操作如下:选择15毫升0.5%的罗哌卡因,注射于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当中,然后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超声设备,利用超声探头对患者正中桡神经、腋窝尺神经等进行扫描,了解神经情况。最后再选择5毫升0.5%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分别注入到所选的神经当中。对照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主要分为优(术中没有疼痛感,不需要镇静剂止痛)、良(术中有轻微的疼痛感,需要少量镇静剂帮助镇痛)、中(术中疼痛感比较明显,需要较大量的镇静剂进行止痛)、差(术中疼痛感超出患者忍受范围,需要全身麻醉才可继续进行手术)。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最后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5.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X2=10.530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3讨论

在任何手术当中,做好手术麻醉都是非常重要的[2]。如果不能保证麻醉效果,很可能导致手术无法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此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过于疼痛,也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果超出了患者的承受范围,更可能影响肢体康复。当前,医疗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超声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3]。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麻醉部位,从而保证麻醉效果。但是,单纯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很可能导致麻醉药物分布不均匀,为了进一步保证麻醉效果,临床上可以在麻醉过程中,采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减少单一入路麻醉药物分布不均匀的缺点,保证麻醉效果,有效改善运动阻滞程度,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保证上肢手术能够顺利开展,从而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4]。因此,在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广受医生与患者的欢迎。

本次研究选择86例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明显更高。该研究结果与熊显良,黄咏梅,陈东,等[5]在超声引导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中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接受臂丛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申治国,薛建军,贺隶国,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6,27(13):2147-2149.

[2]郭能起,吴论,伍嘉艳,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外医疗,2017,27(9):105-106.

[3]杨春燕.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6,37(2):89-91.

[4]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41-42.

[5]熊显良,黄咏梅,陈东,等.超声引导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