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大师中,休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给予审美和艺术问题以极大关注。他在美学观上坚持经验论的传统,从心理方面深入探讨审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艺术的规律及其艺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作了独特的阐述,从而奠定了经验主义美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典美学以至新经验主义(即美国实用主义)的美学观。

  • 标签: 美学 情感 趣味 经验主义
  • 简介:“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大会”于2010年8月25至28日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国际经验美学联合会”主席HolgerHoege宣讲大会宗旨,30多个国家的140多位专家参与本届会议,共收录120多篇论文。大会总主题是“美学与设计”,涉及15个议题,分别是审美心理学、知觉和艺术、美学的神经认知方法、认知和审美欣赏、美学理论、哲学和经验美学的桥梁、美感体验和艺术教育欣赏、艺术和环境、博物馆美学等。大会设有4个口头演讲报告分会场,1个粘贴报告分会场,1个艺术展览分会场。4个演讲分会场主要包括情绪、认知、教育、神经美学、美感、建筑设计、知觉和艺术、设计等主题。本次大会沿袭了历届会议传统议题“认知与视知觉”,讨论最多的领域是建筑,而神经美学可谓是异军突起。

  • 标签: 经验美学 大会议题 实证方法
  • 简介:<正>由国际经验美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于1990年8月22日——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近三十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的议题有:(1)图像知觉——偏爱——审美经验;(2)艺术创造力;(3)艺术——计算机——数学美学;(4)音乐心理学;(5)文学理解心理学;(6)环境心理学。会议共收到70多篇论文。除主旨讲演以外,按以上6个专题分组宣读论文并进行讨论。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经验美学 数学美学 文学 会议综述 比喻
  • 简介: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的。“有了西方的深入影响,尤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现代知识背景与种种思想、观念的输入、吸收与转化,使中国现代学术得以发生和发展”。④这些西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作两个方面:

  • 标签: 美学 中国现代学术 唯理论 经验论 克罗齐 朱光潜
  • 简介: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工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汲取"经验"和"形式"因素,又从中国儒家诗学继承"道德"理想,从而在"自我现时经验"、"内化的形式"、"道德理想之体现"三个层面定义"抒情诗",显现出其化合中西美学的探索心迹。高氏定义的"抒情诗"本质上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现代再发现。

  • 标签: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抒情诗 经验 形式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音乐聆听、感性直觉经验表述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即音乐美学学科的听、说问题。音乐音响在主体的知觉聆听之后成为感性经验,这里的"感性"之定义指向了人类生存体验的感性,有别于一般认识上的"纯感性"。人在音乐中乃是用感性经验经验经验,并从中钩沉出关乎音乐、却又不仅止于音乐的意义。对意义的反思促发了人对经验的言说,而正是藉着本质的语言,才使人拥有了运思之能与听说之技。本文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中得获启发,试图觅寻并构建通达音响与意义的听说合一之路径,亦是为对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合式学理定位之思索。

  • 标签: 音乐美学 学科语言 感性直觉经验 听说合一
  • 简介: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 标签: 视觉文化 思维范式 超美学 大众经验 视觉形象 景观主导
  • 简介:没有美学就没有电影美学,因此,要了解电影美学就应该首先对美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了解。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美学被正式命名是在18世纪中叶,随后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康德、黑格尔、席勒、博克等人都在这个领域留下了他们卓越的思想和丰厚的思想遗存。

  • 标签: 美学 电影
  • 简介: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的驱动力。品味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的、偶然的观念、价值予以普遍化的诉求。品味的竞争是对可见性的竞争,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的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的竞争。

  • 标签: 视觉经验 中国品味 审美资本主义 共通感 承认
  • 简介:本文为许倬云先生与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的一次座谈。许先生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度谈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美学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他指出中国美学和伦理有许多特殊性,强调必须在注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域、民族的美学和艺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和深入分析。许倬云先生的研究思路及观点例证无疑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转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美学 艺术 伦理 文化差异
  • 简介:传统美学的传型表现为美学的批评化,其表述方式转换成了文学艺术批评的方式.新美学的批评方法主要有依照症候阅读法、对话批评法、形式批评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对人类诗意存在的追求.美在非现实性,美就是诗意栖居.美学是基于诗意栖居的批评.

  • 标签: 美学 表述方式 批评方法 诗意栖居
  • 简介:音乐学对胎宝宝的好处,音乐能使孕妈妈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从而使其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并传递给腹中的I胎宝宝,使其深受感染。同时安静、悠闲的音乐节奏可给胎宝宝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使/躁动不安的胎宝宝安静下来,使他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 标签: 音乐 美学 大自然 胎教 形体 躁动不安
  • 简介:阳明心学美学提倡真性情、真体验的审美,与禅学美学一样,都是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觉观照来沟通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同属于体验美学。二者的审美主体在体验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故对主体的内在审美要求、对世界的美学价值判断及二者的历史归宿是不一样的。

  • 标签: 阳明心学美学 禅学美学
  • 简介:摘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部分是关于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的论述;第四部分是有关诗论的讨论。在书中,作者对于美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释,书中也对虚实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分析《美学散步》并结合城市空间探索彼此间的美学关系。

  • 标签: 宗白华,《美学散步》,美学,空间
  • 简介:近现代科学主义思潮具有知识、认识论与伦理道德等价值范畴的一体性,它的发展以及对它的质疑催生了“科玄论战”。在论争过程中,基于感性经验美学范畴被与科学范畴相区别,美学知识体系内部的美、美学等概念也被加以区分,这可以被视作一个“知识层理化”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背景下知识分化与转型的重要体现。而在形式层面,貌似学术讨论的论战文本事实上呈现出基于感性经验的修辞特征与俗化的美学风格,“论理”过程本身其实是“乏理”的,这也是考察“科玄论战”中美学问题的一个视角。

  • 标签: 科学主义 科玄论战 美学 知识分化 修辞
  • 简介:<正>抗战时期,中国人对"力"的推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战国策派正是抗战时期提倡"尚力"思潮的代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学界对战国策派的"尚力"思潮给予非常严厉的批判,认为他们的主张应和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理念,认为其"尚力"是法西斯反动思想的体现。

  • 标签: 林同济 战国策派 本体论哲学 中国经验 世界视野 美学观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美学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美呢?美是从何而来的呢?本文根据新实践美学的认知美学建构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新实践美学 认知美学 建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在我这里,文化是大文化,美学是大美学.绘画美学是大文化、大美学的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服从、服务于大文化,大美学.在我看来,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使全人类最好地生存和发展.为了担承这个根本任务,人类须要研究与解决三个根本问题:第一、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第三、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即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标签: 绘画美学 大文化 “中” 狂者 人与环境 画家
  • 简介:摘要:中国社会审美需求的增长与审美素养的下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一的审美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拓宽教育模式和路径。环境美学为日常生活被审美化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而设计学作为环境美的直接实践者,在塑造现代社会的环境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基于环境美学与设计的交叉角度,审美教育的普及将为具体的美育实践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 标签: 审美品质 环境美学 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