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不同通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上后盏通道(A组)和中后盏通道(B组)两组,B超引导下建立通道,应用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A组(203.56±68.51)ml,B组(386.35±89.62)ml,一期结石清除率A组80.95%,B组46.67%。结论上后盏通道治疗鹿角形肾结石,具有碎石、取石效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优于中后盏建立通道

  • 标签: 鹿角形肾结石 经皮肾镜碎石术 经皮肾通道 结石清除率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通道建立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施镜碎石取石术(PCNL)212例次,均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以目标盏"穹窿-盏颈轴线"为最终穿刺方向,分两步进针建立通道,收集通道建立相关数据并进行评价。结果平均穿刺时间(56.4±21.8)秒,平均穿刺次数(1.2±0.5)次,一次成功占80.2%。上、中和下组盏建立通道的比例分别为1.4%、90.6%和8.0%。43.4%皮肤穿刺点位于第12肋下,50.5%位于第12肋上,另6.1%位于第12肋尖部。91.5%的病例手术均通道完成。通道建立过程中穿孔和通道出血需行血管栓塞各2(0.9%)例,总的单次结石清除率92.5%。结论超声引导"目标盏穹窿-盏颈轴线两步穿刺法"建立通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PCNL通道建立方法。

  • 标签: 肾造口术 经皮 通道 超声 轴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微创镜和大通道镜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肾结石患者60例,采取随机抽签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各30例。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微创镜方法,对参照组患者应用大通道镜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清石率等指标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创镜方法应用于肾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在保证临床治疗过程中减少出血量,保证手术安全有效,具有较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微创经皮肾镜 大通道经皮肾镜 肾结石 例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镜多通道治疗复杂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泌尿外科自2011.12-2014.12期间收治的80例复杂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单通道与多通道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多通道碎石,对照组采用单通道,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血清肌酐水平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清肌酐水平较为接近,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92.5%(37/40),对照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80%(32/40),二者相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穿刺方法的前提下,采用镜多通道治疗复杂肾结石能显著提高结石清除率,而不会显著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杂肾结石 经皮肾镜 多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穿刺路径下建立不同大小通道的肾脏血管损伤情况。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80个新鲜猪,分别正常锥体中心线(路径A)、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路径B)、融合锥体正中线(路径C)和柱正中线(路径D)4种路径穿刺,每条穿刺路径均分别建立F8、F12、F16、F20、F24和F30共6种不同大小的通道,依据穿刺路径及通道大小共设置24个实验组。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比较相同大小通道下4种穿刺路径的血管损伤情况,以及相同穿刺路径下不同大小通道的血管损伤情况。结果路径A和路径B穿刺以损伤皮质层Ⅴ、Ⅵ级动脉为主。路径C穿刺,通道内可见白色结缔组织包绕的血管显露,总体以损伤Ⅳ级动脉为主。路径D穿刺,通道内血管密布,Ⅲ~Ⅵ级动脉均损伤严重。路径A、B、C、D分别扩张至F30、F24、F16、F12时出现Ⅲ级动脉损伤。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总体动脉损伤程度在F8(χ2=8.259,P=0.041)、F12(χ2=12.610,P=0.006)、F16(χ2=15.386,P=0.002)、F20(χ2=16.288,P=0.001)、F24(χ2=16.068,P=0.001)和F30(χ2=10.298,P=0.016)通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D相比,F12(P=0.045)、F16(P=0.025)、F20(P=0.015)、F24(P=0.007)和F30(P=0.043)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C相比,F16(P=0.048)、F20(P=0.046)和F24(P=0.037)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B相比,6种通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A穿刺时,F8与F30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路径B穿刺时,F8与F24(P=0.046)、F30(P=0.027)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柱正中线穿刺建立通道的血管损伤最严重,其次为融合锥体正中线,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和正常锥体中心线穿刺的血管损伤相对较少。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正常锥体中心线分别扩张至F24、F30通道时血管损伤增加。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穿刺路径 通道扩张 经皮肾镜取石术 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院医疗技术有了普遍的提升,不仅加强了对新兴设备的应用,也实现了一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整体的医疗效果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B超引导镜工作通道建立在临床医疗应用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并且有利于改善临床医疗效用,为病人的治疗形成基础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B超引导镜工作通道建立的临床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方法,以提高临床实践的合理有效性。

  • 标签: B超 通道建立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鹿角形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37例采用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通道治疗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23例。年龄34~62岁,平均(46±13)岁,其中左侧25例、右侧12例。结石直径3.3cm~6.0cm,平均(4.9±0.1)cm。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下穿刺单通道取石,扩张通道至20F,应用超声或钬激光碎石。结果37例患者均一期建立20F通道,36例一期行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通道碎石取石,下盏建立通道34例(91.9%),一期结石清除率86.5%(32/37),一期手术时间58~125min,平均(92±23)min。术后当日测血红蛋白下降3.2~9.5g/L,平均(5.7±1.8)g/L。术后住院时间5~9d,平均(7±1)d。3例患者术后体温≥38.5℃。37例患者均无大出血及输血,无尿脓毒症,无肾脏穿孔及胸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结论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通过20F通道碎石取石一期治疗鹿角形结石,结石清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

  • 标签: 经皮肾镜 输尿管镜 鹿角形结石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性鹿角状肾结石采取双通道微创镜与单通道微创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6例完全性鹿角状肾结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3例,实施双通道微创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B组33例选择单通道微创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床时间及出血量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3.94%,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与对照组78.79%,21.21%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6%,对照组9.09%,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通道微创镜及单通道微创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均对完全性鹿角状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双通道微创镜的时间较短,可提高一期结石清除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经皮肾镜 输尿管软镜 完全性鹿角状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臂CT引导下镜取石通道建立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在C臂CT引导下建立镜取石通道的258例患者的资料,男168例,女90例,年龄19~88(60±11)岁。单发结石84例,多发结石174例,铸型结石18例。结石大小9~42(22±6)mm。其中建立双通道18例,即建立取石通道276个。利用C臂CT的三维导向功能行目标盏穿刺,建立镜取石通道。结果单次成功258个,成功率93.5%;第二次成功15个,成功率98.9%;失败3个,失败率1.1%。操作时间7.9~32.5(16±5)min。碎石时间25~115(43±8)min,术中出血45~420(75±11)ml,术后结石残留23例(8.3%),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86例(33.3%),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28例(49.6%)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其中2个通道(0.72%)因出血过多,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动脉栓塞治疗,其余患者对症处理后血尿消失。结论C臂CT引导下建立镜取石通道的方法操作简单,尤其对于无肾积水的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引用。

  • 标签: 尿路结石 经皮肾镜 C臂CT 三维导向 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通道微创镜碎石取石术(MPCNL)与多通道MPCNL治疗对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30例上尿路结石的患者,男125例,女105例,年龄(41.20±0.32)岁,年龄范围为20~7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通道组(n=112)与多通道组(n=118),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肾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尿液转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84.25±11.26)min、(13.68±2.27)d]均短于单通道组[(101.35±12.34)min、(16.44±3.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与单通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通道组与多通道组血肌酐[(126.37±21.07)μmol/L、(121.58±22.35)μmol/L],尿素氮[(6.71±1.32)mmol/L、(6.44±1.38)mmol/L],尿酸[(272.66±22.24)μmol/L、(268.25±24.14)μmol/L],血红蛋白水平[(114.58±12.58)g/L、(112.16±11.05)g/L]均低于术前[(164.39±24.25)μmol/L、(166.05±23.27)μmol/L,(18.24±3.24)mmol/L、(18.39±3.35)mmol/L,(521.25±37.58)μmol/L、(526.35±36.57)μmol/L,(128.36±13.25)g/L、(127.68±14.35)g/L],尿量[(1 354.36±54.58)ml/24 h、(1 387.88±53.69)ml/24 h]高于术前[(325.25±34.51)ml/24 h、(331.05±35.08)ml/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多通道组患者术后尿量[(1 387.88±53.69)ml/24 h]高于单通道组[(1 354.36±54.58)ml/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通道组患者术后大出血、术后发热及伤口愈合不良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单通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通道MPCNL在清除多数上尿路结石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通道MPCNL比较,多通道MPCNL在清除复杂性、多发性结石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多通道MPCNL对患者机体及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建议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建立通道

  • 标签: 单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多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上尿路结石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镜治疗技术与大通道镜治疗技术在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合理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接受肾结石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微创镜治疗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大通道镜治疗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一期结石取尽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期结石取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一期结石清除率高的特点,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肾结石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肾结石 微创经皮 大通道经皮 肾镜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对比微创镜和大通道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5例,进行大通道镜治疗)和B组(55例,进行微创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结石清除率。结果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患者,B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更好,通过微创镜治疗能够减少肾结石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利于患者的后续恢复,因此可以进行广泛的实际应用。

  • 标签: 肾结石 微创经皮肾镜治疗 大通道经皮肾镜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对肾结石采取微创镜与大通道镜的治疗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取微创镜治疗,对照组采取大通道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一期结石取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肾结石的治疗中,对比大通道镜治疗,微创镜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结石清除率,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微创经皮肾镜 大通道经皮肾镜 术中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穿刺架辅助在超声引导下建立通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成功实施镜手术的肾结石患者106例,均在单纯超声下引导,并由穿刺架辅助穿刺建立通道,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平均穿刺时间(35±18)s,平均穿刺数(1.3±0.9)次,一次性穿刺成功73例,手术时间为(67±39)min,手术失血量约(48±22)ml。结石位于左侧50例,右侧56例,上、中、下盏通道数分别为78例、20例、8例,穿刺点位于第12肋上、下分别为81例、25例,术中及术后输血4例,胸膜损伤2例,液气胸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单次手术清石率87.7%(93/106)。结论穿刺架辅助超声引导下建立通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标签: 穿刺架 超声 经皮肾镜 精准穿刺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比较不同穿刺路径、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实质损伤。方法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分别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1例人标本和42例猪标本建立通道扩张损伤模型。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实质损伤,设置8F、12F、16F-a、16F-b、20F-a、20F-b、24F-a、24F-b、30F-a及30F-b共10个实验组,其中a、b分别表示一步扩张和逐步扩张。采用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研究正常锥体正中(A)、融合锥体一侧(B)、融合锥体正中(C)及柱(D)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实质损伤。总体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猪及人标本实质裂口平均表面积分别为3.42~51.63 mm2和2.68~43.53 mm2,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2.84~13.27 mm和2.47~12.74 mm。猪及人标本24F-a、30F-a及30F-b组裂口表面积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8、11.125、8.096,t2=4.613、5.659、5.999,P<0.05)。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猪及人标本裂口表面积在16F、20F及24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711、0.328、0.343,t2=0.156、0.552、0.482,P>0.05)。路径A、B、C、D实质内动脉损伤程度的秩均值分别为35.5、48.2、59.5、65.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0,P<0.01),两两比较路径A、C及路径A、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7、13.874,P<0.05),路径A、B及路径C、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0.383,P>0.05)。结论通道扩张超过24F可能会增加实质损伤的风险,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实质损伤在16~24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柱及融合锥体正中穿刺会增加实质内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肾实质损伤 穿刺路径 通道大小 扩张方法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6.4/8.0F细硬输尿管镜在安全建立标准通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98例肾结石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人工肾积水条件下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目标盏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Amplatz扩张器依次扩张至8F、10F、12F、14F、16F,更换Alken金属套叠扩张器,依次扩张至24F标准通道并留置金属镜鞘.在扩张过程中用细硬输尿管镜检查12F、16F通道,确认通道扩张正常后继续扩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重新穿刺建立通道.结果198例患者251侧一期顺利建立通道,单通道231例次(92.0%,231/251),两通道15例次(6.0%,15/251),三通道5例次(2.0%,5/251).建立首个单通道时间15~40(27.5±12.4)min.除87例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外均顺利建立通道,通道扩张不完全20例次,均在导丝引导下6.4/8.0F细硬输尿管镜扩张皮质通道进入目标盏.通道丢失11例次,3例输尿管导管向肾盂注入亚甲蓝,在输尿管镜下找到喷出蓝色液体的穿刺孔,插入斑马导丝,通道也得以成功建立,8例通道重新超声定位穿刺目标盏,成功建立通道.皮质通道明显出血8例次,肾盂损伤4例次,均对碎石取石无显著影响.术中和术后输血20例次,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病例;术后发热32例次,无尿脓毒症病例.周血肿12例次,尿外渗32例次,气胸1例次,无肠道及肝脾损伤病例.结论6.4/8.0F细硬输尿管镜可提高标准通道建立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肾造口术 经皮 肾盏 经皮肾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脓在应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下,如何加快感染控制的造瘘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47例积脓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通道组行经通道穿刺造瘘引流治疗,双通道组行经通道穿刺造瘘并使用0.9%生理盐水肾盂低压对流冲洗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监测感染指标、观察造瘘管引流液转清时间,定期复查造瘘管引流液尿常规。结果单通道组和双通道组体温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1.29 d和1.11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血常规恢复时间平均为1.32 d,显著短于单通道组(1.75 d)(P<0.05);单通道组引流液转清时间平均为6.75 d、引流液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6.96 d,而双通道组引流液转清时间平均为3.37 d、引流液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3.79 d,二者时间均显著短于单通道组(均P<0.01)。结论行经通道造瘘术并术后持续使用0.9%生理盐水肾盂低压对流冲洗治疗积脓较单通道组能更快更好地控制患局部感染,能更快地行二期手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积脓 双通道 经皮肾穿刺造瘘 持续冲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专利设计的可侧套入筋膜扩张器在无。肾积水行经镜碎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4例无积水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78例应用专利设计的可侧套入筋膜扩张器建立通道,76例应用传统筋膜扩张器结合斑马导丝建立通道,比较两组患者在扩张成功率、建立通道时间、平均手术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专利可侧套人扩张器组的一次性扩张成功率、建立通道时间、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住院费用与传统筋膜扩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清石率和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利设计的可侧套人筋膜扩张器在无积水建立通道中优于传统筋膜扩张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筋膜扩张器 无积水肾 肾结石 经皮肾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