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红细胞(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ICU红细胞患者157例,根据患者输血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异常情况分为MCV异常组(n=78)与MCV正常组(n=79),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后0、12、24、48h的RDW值,并计算RDW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输血后RDW值均升高,于输血后24h达到最高值,RDW变化值最大,输血后48h保持保持较高水平;MCV异常组RDW最大变化值大于MCV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红细胞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红细胞平均体积 贫血
  • 简介:摘要红细胞是纠正贫血的重要治疗手段,绝大部分早产儿住院期间需1次甚至多次红细胞红细胞益处与风险并存,临床医师把握好输血时机和指征非常重要。目前全球对于新生儿红细胞指征尚未达成共识,考虑到红细胞对早产儿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目前迫切需要规范输血行为,避免不合理用血。本文对早产儿红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生儿科临床医师优化早产儿输血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婴儿,早产 红细胞输注 贫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普通悬浮红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0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少白组,57例)和普通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普通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环孢素和康力龙治疗,并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剂。在此基础上,少白组均加以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普通组均加以普通悬浮红细胞。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garland rate,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ed blood cell-circulation immune complex,RBC-CIC)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ed blood cell-superoxide dismutase,RBC-SOD)]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并对比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少白组和普通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C3bRR、RBC-CIC和RBC-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少白组:(18.36±2.44)%比(13.67±1.98)%,(14.36±2.26)%比(8.38±2.11)%,(70.34±12.68)μg/mg比(50.77±7.69)μg/mg,t值分别为11.268、14.602和9.963,P值均<0.05;普通组:(15.72±2.67)%比(13.39±2.14)%,(11.25±2.38)%比(8.42±2.04)%,(65.95±9.42)μg/mg比(51.08±8.61)μg/mg,t值分别为5.141、6.816和8.797,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少白组RBC-C3bRR, RBC-CIC,RBC-SOD和FIB均高于普通组[(18.36±2.44)%比(15.72±2.67)%,(14.36±2.26)%比(11.25±2.38)%,(70.34±12.68)μg/mg比(65.95±9.42)μg/mg,(3.48±0.37)g/L比(2.83±0.41)g/L,t值分别为5.511、7.154、2.098和8.886,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少白组:(14.31±2.49)s比(18.25±2.36)s,(35.64±5.15)s比(42.39±4.16)s,(16.65±2.34)s比(19.46±2.66)s,t值分别为8.671、7.698和5.988,P值均<0.05;普通组:(16.86±2.57)s比(18.67±2.62)s,(38.61±5.34)s比(41.54±4.31)s,(17.97±2.15)s比(19.35±2.96)s,t值分别为3.723、3.224和2.848,P值均<0.05],且治疗后少白组PT、APTT、TT均短于普通组[(14.31±2.49)s比(16.86±2.57)s,(35.64±5.15)s比(38.61±5.34)s,(16.65±2.34)s比(17.97±2.15)s,t值分别为3.155、3.022和3.136,P值均<0.05];少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普通组[(1.75%比7.02%),χ2=2.83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少白红细胞,较普通悬浮红细胞可以更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且输血反应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普通悬浮红细胞 免疫功能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无效的原因,探讨安全输血措施。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40例红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无效的病例数。结果:40例患者总共输96次,其中15次无效,占比15.63%(15/96)

  • 标签: 红细胞输注无效 原因分析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例系统中红细胞无效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临床上法伤红细胞无效现象。结论: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红细胞无效情况的关注,运用安全输血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红细胞输注 安全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1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将使用去白悬浮红细胞输血治疗的一组作为去白悬红组(n=40),采用悬浮红细胞输血治疗的一组作为悬红组(n=40)和未进行输血治疗的一组作为对照组(n=30)。统计不同输血组治疗期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手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去白悬红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明显低于悬红组(22.5%),P <0.05;去白悬红组术后各类感染的总发生率(12.5%)略低于悬红组(17.5%)及对照组(20%),P>0.05;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去白悬红组更短,且住院时间亦缩短。结论: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应用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可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缩短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且并未增加机体术后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结直肠癌 输血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的疾病,其中包括影像学检查异常、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超过3个月。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CKD分期依据:美国肾脏基金会制定的指南分为1~5期。CKD 1~5期囊括了疾病进展的整个过程,若持续发展,慢性肾衰竭(CRF)将成为其共同结局,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系统症状。CRF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虽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提高血红蛋白(Hb)水平,但铁缺乏、炎症、甲状旁腺亢进及血清中红系造血抑制物增多等均可导致EPO治疗反应低下。

  • 标签: 慢性肾脏病患者 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分组。43例患者采用低比例(1.0∶2.5)为低比例组,46例患者采用等比例(1.0∶1.0)为等比例组,47例患者采用高比例(1.5∶1.0)为高比例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失血量)、血制品使用量(血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凝血4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治愈率、生存率。结果低比例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9.89±6.75)岁,体质量指数(22.56±1.63)kg/m2,失血量(1 589.68±137.58)ml;等比例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1.73±7.12)岁,体质量指数(22.42±1.58)kg/m2,失血量(1 624.25±142.94)ml;高比例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50.91±7.08)岁,体质量指数(22.38±1.65)kg/m2,失血量(1 615.74±139.58)ml。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比例组血浆使用量为(0.51±0.20)L,等比例组为(1.42±0.56)L,高比例组为(2.13±0.63)L,随着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升高,血浆使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3组PT、TT、APTT长于输血前,FIB低于输血前,但等比例组PT、TT、APTT短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FIB高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均P<0.05);低比例组治愈率为81.40%(35/43)、生存率为90.70%(39/43),等比例组治愈率为84.78%(39/46)、生存率为93.48%(43/46),高比例组治愈率为78.72%(37/47)、生存率为93.62%(44/4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等比例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能调整血浆量,维持凝血4项指标变化,预后效果好。

  • 标签: 血浆 悬浮红细胞 等比例输注 失血性休克 血制品使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异体悬浮红细胞(ASRBC)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后路矫形术的437例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54例,年龄为(12.2±4.5)岁;女性为283例,年龄为(12.8±3.9)岁。按照患者术中ASRBC量,将其分为ASRBC>3 U组(n=160)和ASRBC≤3 U组(n=27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的脊柱侧弯类型、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ASRBC、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量等临床病例资料。以上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χ2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及既往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将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量的影响因素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或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437例儿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量为(3.24±1.90)U。ASRBC>3 U组患者的术中总输血量、ASRBC量,以及异体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率,分别为1 300 mL(993~1 850 mL)、(5.3±1.7)U、51.3%(82/160)、30.6%(49/160)、4.4%(7/160),分别显著高于ASRBC≤3 U组的550 mL(310~750 mL)、(2.1±0.7)U、7.2%(20/277)、1.4%(4/277)、0.4%(1/27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0、P<0.001,t=112.5、P<0.001,χ2=109.9、P<0.001, χ2=81.0、P<0.001,χ2=9.1、P=0.004)。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年龄、脊柱侧弯类型构成比、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P<0.001,χ2=8.7、P=0.013,Z=5.1、P<0.001,t=12.5、P<0.001,Z=12.6、P<0.001)。③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136,95%CI:1.002~1.287,P=0.047),病程延长(OR=1.013,95%CI:1.005~1.020,P=0.001),罹患特发性脊柱侧弯(OR=5.249,95%CI:1.219~22.599,P=0.026),术中出血量增多(OR=1.004,95%CI:1.003~1.005, P<0.001)为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后路矫形术中ASRBC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的特发性脊柱侧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行后路矫形术时,其术中ASRBC的量较大。可根据脊柱侧弯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预估其后路矫形术中ASRBC量,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备血。

  • 标签: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输血 红细胞输注 危险因素 脊柱侧凸,特发性 青少年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 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 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 μg/L、>200 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 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709,6.787,23.906,7.114,34.375,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 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40,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030,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33,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660,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950,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530,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20,P<0.05)。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肝功能 预后 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单纯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与抗BCMA联合抗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免疫重建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CAR-T细胞治疗的61例RR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接受抗BCMA靶点者26例,接受抗BCMA联合抗CD19靶点者35例。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CAR-T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细胞(CD19+)及NK细胞(CD16+CD56+),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对比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重建规律。结果CAR-T细胞后,CD8+ T淋巴细胞恢复最快,BCMA组与BCMA+CD19组分别在后3个月和后1个月时恢复至前水平[BCMA:695(357, 1264)个/μl对424(280, 646)个/μl;BCMA+CD19:546(279, 1672)个/μl对314(214, 466)个/μl]。两组NK细胞均在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1(120, 244)个/μl、153(101, 218)个/μl(正常参考范围150~1100个/μl)],但BCMA组不能维持在稳定水平。两组CD4+ T淋巴细胞恢复缓慢,后12个月内仍处于持续低水平,多数患者未观察到恢复。CD4+/CD8+比值倒置持续1年以上。两组CD19+ B细胞均在后3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62(10, 72)个/μl对57(24, 78)个/μl;BCMA+CD19:40(4, 94)个/μl对29(14, 46)个/μl]。BCMA组IgG在后12个月恢复至前水平[7.82(6.03, 9.64)g/L对6.92(4.62, 12.76)g/L],BCMA+CD19组未恢复。IgA先后在后9个月和12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0.46(0.07, 0.51)g/L对0.22(0.12, 4.01)g/L;BCMA+CD19:0.46(0.22, 0.98)g/L对0.27(0.10, 0.53)g/L]。两组IgM在后6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0.43(0.06, 0.60)g/L对0.20(0.13, 0.37)g/L;BCMA+CD19:0.53(0.10, 0.80)g/L对0.16(0.11, 0.28)g/L]。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重建及免疫球蛋白恢复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RRMM患者中,可基本不考虑单纯抗BCMA CAR-T与抗BCMA联合抗CD19 CAR-T治疗之间免疫重建的差异而选择合适的靶抗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271、ChiCTR-OIC-17011272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单纯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与抗BCMA联合抗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免疫重建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CAR-T细胞治疗的61例RR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接受抗BCMA靶点者26例,接受抗BCMA联合抗CD19靶点者35例。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CAR-T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细胞(CD19+)及NK细胞(CD16+CD56+),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对比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重建规律。结果CAR-T细胞后,CD8+ T淋巴细胞恢复最快,BCMA组与BCMA+CD19组分别在后3个月和后1个月时恢复至前水平[BCMA:695(357, 1264)个/μl对424(280, 646)个/μl;BCMA+CD19:546(279, 1672)个/μl对314(214, 466)个/μl]。两组NK细胞均在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1(120, 244)个/μl、153(101, 218)个/μl(正常参考范围150~1100个/μl)],但BCMA组不能维持在稳定水平。两组CD4+ T淋巴细胞恢复缓慢,后12个月内仍处于持续低水平,多数患者未观察到恢复。CD4+/CD8+比值倒置持续1年以上。两组CD19+ B细胞均在后3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62(10, 72)个/μl对57(24, 78)个/μl;BCMA+CD19:40(4, 94)个/μl对29(14, 46)个/μl]。BCMA组IgG在后12个月恢复至前水平[7.82(6.03, 9.64)g/L对6.92(4.62, 12.76)g/L],BCMA+CD19组未恢复。IgA先后在后9个月和12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0.46(0.07, 0.51)g/L对0.22(0.12, 4.01)g/L;BCMA+CD19:0.46(0.22, 0.98)g/L对0.27(0.10, 0.53)g/L]。两组IgM在后6个月恢复至前水平[BCMA:0.43(0.06, 0.60)g/L对0.20(0.13, 0.37)g/L;BCMA+CD19:0.53(0.10, 0.80)g/L对0.16(0.11, 0.28)g/L]。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重建及免疫球蛋白恢复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RRMM患者中,可基本不考虑单纯抗BCMA CAR-T与抗BCMA联合抗CD19 CAR-T治疗之间免疫重建的差异而选择合适的靶抗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271、ChiCTR-OIC-17011272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极端升高(ESR≥100 mm/1 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应用ESR辅助诊治疾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ESR≥100 mm/1 h的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入院后首次ESR值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根据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65岁)、中年组(66~79岁)、老年组(≥80岁);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病组、血液系统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肾功能衰竭组及其他系统疾病组;分析ESR极端升高在上述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ESR极端升高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29例ESR≥100 mm/1 h的患者,男性236例,女性19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 h:108.00(103.00,119.75)比117.00(105.50,140.00),P=0.234〕。② 429例患者年龄18~98岁,平均(53.70±18.70)岁;青年组310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32例。青年组ESR值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mm/1 h:108.00(103.00,120.00)比119.00(107.00,140.00)、120.00(110.25,140.00),均P<0.01〕。③ 429例ESR极端升高患者主要诊断为感染性疾病(157例,占36.6%),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127例,占29.6%)、自身免疫性疾病(74例,占17.2%)等。在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者占58.0%(91/157);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疾病者占45.7%(58/127),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者占37.0%(47/127),红细胞疾病者占11.0%(14/1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者占75.7%(56/74)。④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ESR极端升高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395、-0.381、-0.383,均P<0.0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正相关(ρ=0.345,P<0.01);同时检测ESR和CRP的266例患者ESR极端升高与CRP并无相关性(ρ=-0.019,P=0.756)。结论临床上ESR极端升高多见于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和弥漫性结缔组织病;ESR极端升高与RBC、HB、HCT、FIB水平相关。

  • 标签: 红细胞沉降率 临床特征 肺部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应用琥珀胆碱进行全麻诱导,对其不同速度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180窗体顶端

  • 标签: 琥珀胆碱 输注速度 全麻诱导
  • 简介:摘要红细胞血型的准确鉴定对临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基因重组、碱基插入/缺失和单核苷酸取代等血型遗传学变异,均可导致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血型遗传学变异的广度和复杂性,对红细胞血型鉴定提出了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型基因分型、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笔者通过对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对提高血型检测准确度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清学 基因型 分子诊断技术 输血 基因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