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冲击波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1.09±4.41)岁。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85±5.27)岁。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阻滞+冲击波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临床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93±0.54)分比(3.84±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DI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3.03±2.74)比(26.5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9±0.44)分比(2.2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DI低于对照组[(13.76±2.33)比(19.7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单纯的神经阻滞与神经阻滞+冲击波治疗都能减轻患者症状,但后者更能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阻滞 冲击波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及"X线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或"体表解剖标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组作为试验组,X线引导及体表解剖标记引导的神经阻滞治疗组分别作为对照组。收集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VAS<4分例数表示或具体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的例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例数及穿刺质量等指标。通过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5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99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8周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要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在术后1周、4周及8周以VAS<4分为标准时[术后1周RR=1.73,95% CI(1.36~2.20),P=0.01;术后4周RR=1.16,95% CI(1.00~1.34),P=0.04;术后8周RR=1.16,95% CI(1.02~1.32),P=0.02]。术后8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进行评价,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RR=2.92,95% CI(1.81~4.70),P=0.01]。术后12周VAS及NDI评分中,两种引导方式(超声及X线)的阻滞效果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没有差异(VAS结果效应量为-0.10,P=0.56;NDI结果效应量为-0.00,P=0.97)。试验组的总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为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4;对照组为体表解剖标记RR=1.25,95% CI(1.11~1.41),P=0.01]。试验组穿刺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1]。在穿刺质量(靶点注射/阻滞区吻合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体表解剖标记)[RR=1.20,95% CI(1.09~1.32),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介入性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CS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激痛点联合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单纯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试验组在对照组单纯神经阻滞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颈部关节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差异,比较两组患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及CROM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CROM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及CROM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感染、神经损伤及气胸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激痛点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CSR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 标签: 针刺 激痛点 颈神经根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CCD术后7 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CD术后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增多且发生核转位,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CD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显著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糖尿病神经神经神经病变(DRPN)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少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特点,以加强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识别。2个病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单侧近端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病变逐渐延伸至下肢远端、对侧或者胸腹部,同时伴有近端肌萎缩、肌力下降、无法自行行走,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1例联合免疫球蛋白。文献复习提示单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剧烈疼痛,伴有单侧、近端肌无力、肌萎缩时,要考虑DRPN的可能。DRPN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并要排除神经根结构性以及非结构性损伤等原因。目前尚无DRPN的特异治疗,主要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免疫治疗、镇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糖尿病患者出现非典型与单侧的近端肢体疼痛、肌无力、肌萎缩等临床表现时,需考虑DRPN可能,避免延误诊治。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DRG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只)、CCD模型后7 d组(30只)、CCD模型后14 d组(24只)及CCD模型后28 d组(24只)。后3组大鼠采用"U"形棒制备CCD模型。采用机械痛刺激仪和热痛刺激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缩爪反应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和神经元标志物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CCD模型后14 d组大鼠的MWT与TW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的免疫反应性较对照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中。结论CCD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下降,受压侧DRG内ANXA2蛋白表达上调及免疫反应性增强,ANXA2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膜联蛋白A2 持续受压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针刺"三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MPQ)评估]、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估]、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MPQ各分量表(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级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FMA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2,7.14%)与对照组(2/42,4.7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CSR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和上肢功能,且安全性尚可。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刺 雷火灸
  • 简介:摘要腰骶神经变异(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omalies,LNRA)是指腰骶部神经在形态、走行和起始位置上出现异常,可能与胚胎期神经的异常迁移有关。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常用于对LNRA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的方法。临床上基于影像学结果、尸检结果及术中观察制定了许多分型系统,但是缺乏对每种分型系统优、缺点的评价,不利于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国内外的LNRA分型及其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并评价各分型系统的优势以及局限性。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汇总,基于影像学结果设计的相应分型不够可靠,不仅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的检出率就远低于尸检结果,且不是对病变的直观研究,真实性上也存疑;基于尸检结果的分型系统,研究中直接将脊髓剥离,排除了周围软组织和脊柱骨性结构的干扰,更有利于对变异进行全面观察,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术中观察结果的分型系统,研究样本数量大、易获取,还有相匹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后续的对比研究,其中Neidre分型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型,对临床工作提供了相当的便利。LNRA可能由于如今技术上的限制和认识上的不足,并未被当作一种常见病来对待,特异性症状的缺乏以及合并压迫才会出现症状的特点更是影响了检出率。在治疗上,传统的椎间盘切除和椎管减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更多新型的手术方式亟待提出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7神经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7神经移位、健侧颈7神经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CIDP)是一种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电生理和病理检查以脱髓鞘为主要特征。CIDP的一线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部分患者对现有的免疫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CIDP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旨在为CIDP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生物学标记 诊断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侧颈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侧上干前股;将健侧颈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侧肩胛上神经;健侧颈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侧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侧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3及以上8例,M2 6例,M0~M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3及以上11例,M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3及以上9例,M2~M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3 6例,S2~S1 10例。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侧颈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膈神经 副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丝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丝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 标签: 迷走-舌咽神经痛 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CIDP)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新指南更加贴近临床实用,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涉及CIDP的临床分型、电生理诊断标准以及免疫治疗、周围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测和神经活组织检查在CIDP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对抗郎飞结和结旁抗体、抗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的检测也提出了建议,建议对CIDP患者常规检测M蛋白;并对目前CIDP的治疗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在此文中对其更新之处作一介绍。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指南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本共识经该领域内的中国专家反复讨论而成稿,在前一版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诊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包括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周围神经影像、腓肠神经病理和抗体检测,以及诊断标准和治疗要点。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诊断 治疗 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2例杓间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例1患者声音嘶哑1年,咽喉部异物感,术前检查示杓间区占位,手术时先行支撑喉镜检查,术中冰冻怀疑为神经鞘瘤,再采用会厌入路,切除杓间区肿瘤,修复创周黏膜,会厌复位缝合。例2患者声音嘶哑伴咽部不适,当地医院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切除术并确诊为神经鞘瘤,术后2个月因复发转入我科,考虑既往手术史,直接采用会厌入路切除,充分暴露、逐步分离并切除杓间区肿瘤,修复创周黏膜,缝合固定裂开的甲状软骨板。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患者发音良好,无复发。会厌入路对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致残性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性神经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因为CIDP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目前认为该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具体启动免疫损伤机制的致病抗原及作用靶点尚不清楚。本文将从细胞免疫的致病过程以及体液免疫中相关蛋白这两方面综述CIDP的可能发病机制。

  • 标签: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膜攻击复合物 接触蛋白-1 神经束蛋白155 神经束蛋白186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是公认的难治性疼痛之一。在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之前,对责任神经进行选择性射频热凝毁损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应避免毁损支配四肢的有显性运动功能的脊神经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热凝术 脊神经根
  • 作者: 陈黔 郑拥军 过建国 李亦梅 缪秀华 宁杰 聂发传 任飞 王静 王礼彬 张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贵阳市 55000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0004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 830054,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张家港市 215600,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0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疼痛科,重庆市 401120,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疼痛科,长沙市 410078,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0,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太原市 030001
  • 简介:摘要选择性颈脊神经阻滞疗法是疼痛科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头颈肩背部及上肢疼痛疾病的治疗,以及某些手术的局部麻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颈脊神经的解剖,系统描述了颈脊神经阻滞疗法的各种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本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解剖定位法和影像引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脊神经阻滞。文献和临床应用证实,选择性颈脊神经阻滞疗法是头颈肩背部及上肢急慢性疼痛疾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标签: 颈椎骨 脊神经根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