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直接急性和桥接治疗两种方式的疗效。方法:整理 2017年 4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0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2组,其中直接组 60例,桥接治疗组 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 90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影像学检查用时、到院至动脉穿刺用时、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用时、到院至血管再通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疗效相当。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4例,其中直接组52例、桥接治疗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桥接治疗组在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治疗后两组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0(5.2,42.0)分比10.0(6.0,25.8)分]、出血转化率[44.2%(23/52)比45.2%(19/42)]、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5%(6/52)比 11.9%(5/42)]、90 d死亡率[34.6%(18/52)比 38.1%(16/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及桥接治疗组90 d 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36.5%(19/52)和35.7%(1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5,95%CI:0.39~3.37,P=0.805);大脑中动脉闭塞亚组桥接治疗组的次数[2(1,3)次比1(1,2)次]、血管再通时间[(81±41)min比(57±29)min]均较直接组明显增加(均P<0.05)。本研究发现,直接在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具有与桥接治疗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 标签: 心房颤动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与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直接63例(直接组),接受桥接治疗53例(桥接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术前基线资料、诊治情况以及术后即刻血管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病死率等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直接组患者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明显低于桥接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长于桥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组与桥接组患者间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34.9% vs. 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管有效再通率(69.8% vs. 79.3%)、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5.9% vs. 7.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8.6% vs. 35.9%)和病死率(22.2% vs. 17.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青年卒中病因多样,以心源性最为多见,但是心脏黏液瘤所致的脑栓塞少见,在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治疗效果取决于栓子性质。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根据症状、体征及颅脑CT除外出血后,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立即给予静脉溶,疗效较差,排除禁忌证于发病6 h后桥接机,栓塞物提示黏液瘤倾向,后于心外科行心房黏液瘤切除,病理提示心房黏液瘤。院外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生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心房黏液瘤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无效时桥接机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病情平稳后应立即行黏液瘤切除。

  • 标签: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心房黏液瘤 青年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卒中静脉溶后桥接机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由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其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急性缺血卒中静脉溶后桥接机治疗过程中使用替罗非班,疗效明显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桥接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并经股动脉超选择性颅内动脉机械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及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近一年来,在某院接受治疗的发病时间,6小时到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名作为此次研究工作对象,选择使用机械,并对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有53名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达到88.3%。结论: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来讲,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机械介入手术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同时在此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机械取栓溶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与导管直接(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下肢挤压驱、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机械和静脉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机械治疗)和参照组(静脉溶治疗),对比临床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机械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高于静脉溶治疗,前者可促进患者临床指标的改善,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机械联合静脉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方法:我院(2023年1月-12月)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组)。对照组机械治疗,观察组联合静脉溶治疗,比较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偏高,患者治疗后24小时、7天NIHSS评分偏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机械联合静脉溶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神经损伤。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由颅内大血管出现急性闭塞引起,且具有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残疾率高等特点,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在患者出现不可逆神经损伤之前,应快速对于血管再通,促进其血流的恢复,对患者缺血半暗带组织挽救,以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和静脉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接受单纯机械的患者56例,单纯静脉溶的患者72例,其中42例溶后评估血管无再通,予桥接机的患者13例,比较分析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4分或功能缺失完全恢复的患者,单纯机械组有20例,单纯静脉溶组为14例;单纯机械组有26例,患者出院mRS评分≤2,单纯静脉溶组为20例;13例桥接机的患者对比29例对照组,出院时NIHS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并且单纯静脉溶无效的患者桥接机可获得良好临床收益。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中机械和选择性动脉溶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选择性动脉溶(35例),实验组实施机械(35例),相对比再通率、再通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再通率较高,并且再通时间短(P<0.05);治疗前NIHSS评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24h、7d、30d评分均降低,而组间对比,实验组更低,差异显赫(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机械要显著优于选择性动脉溶,更利于患者恢复和血管再通,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选择性动脉溶栓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机械是治疗成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传统疗法,疗效有极大提升。该疗法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疗效安全可靠,自2015年起被各国指南推荐,2018年机械时间窗由6 h延长至24 h,让更多的成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中获益。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机械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指南推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际上一些个案报道及少量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在儿童中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本文对儿童的挑战、实施方案等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动脉溶、动静脉联合溶机械三种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动脉溶、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溶、C组应用机械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溶效果。结果相比于A组与B组,C组在TIMI血流变化、急性血管再闭塞、病变狭窄程度的治疗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动脉溶和动静脉联合溶治疗效果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机械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与静脉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参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期间对机械、静脉溶治疗效果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比较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入院时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时,观察组mRS、NIHSS评分,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均低于参照组,NGF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血运重建率为94.44%、不良预后发生率为8.33%,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与静脉溶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而机械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延缓效果及临床安全性优势较为显著。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