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对比

马荣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A、B、C三组,10例A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20例B组患者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20例C组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残余狭窄率≤30%的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均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机械取栓治疗的溶栓效果、远期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更理想。

【关键词】动脉溶栓;动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

临床中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而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则是超早期溶栓治疗。现阶段溶栓途径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超声辅助溶栓以及血管内治疗等[1]。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动脉溶栓、动脉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成A、B、C三组;A组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1.4±4.7)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3±0.8)小时。B组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0.2±4.3)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1±1.2)小时。C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1±4.2)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0±1.4)小时。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采用动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C组患者机械取栓治疗。

动脉溶栓治疗:患者采用局麻。选择改良Sedingger技术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将6F动脉鞘置入,3000U肝素入壶,通过导丝引导将其送入6FGuiding,然后将Guiding头端送到病变动脉,通过造影来对病变血管进行显示,送入Trensend微导管或者微导丝。根据路图将微导管头端送到血栓远端,然后从微导管内将尿激酶泵入,每小时1万U。将导管撤回,头端应埋在患者血栓内,给予10万U尿激酶注入,导管应回撤到血栓近端,给予10万U尿激酶注入。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在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0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半小时滴注完后在给予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治疗:患者采用局麻。选择PT导丝引导Rebar18导管支架系统将Rebar头部送到患者的血栓部位;然后将Rebar撤出,造影后将支架撤出,对血栓进行检查并将其取出;将Guiding内的血液抽取30ml,避免脱出的血栓回流到患者的脑动脉内;之后进行造影、出图,将动脉鞘拔出后在进行止血和包扎。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观察

如表1,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病变狭窄程度和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观察

如表2,在残余狭窄率≤30%的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与C组相比,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中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溶栓治疗是最有发展前景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静脉溶栓治疗的费用不高,对技术设备的要求也比较简单,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但是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不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动脉溶栓能利用血管造影来对闭塞脑血管的程度、部位、代偿、再通情况等进行判断;接触性局部用药,选择性比较高。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机械装置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报道也开始逐渐增加。在理论方面,机械装置取栓治疗不会增加药物溶栓引起的出血量,而且能让血管再通的时间有效缩短,让梗死体积缩小[3]。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三种方法均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残余狭窄率≤30%的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方面,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更好。

总之,临床中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均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机械取栓治疗的溶栓效果、远期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更理想。

参考文献:

[1]田宇,王佳君,李宝云,宛丰.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J].疑难病杂志,2015,14(01):20-22.

[2]雷建明,廖耿,黄伟,等.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04):53-55.

[3]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等.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内复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09):46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