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作为全球肝癌大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肝癌发病人数的1/2,而该病病死率居我国第二位、世界第三位。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肠—肝轴”的关注度提高,此方面研究得到加强,一些研究中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在原发性肝癌中起到重要作用,靶向肠道延缓肝癌及其相关并发症进展的治疗方式逐渐被关注。因此,本文将对肠道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及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做出评述,为未来肝癌发病机制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原发性肝癌 肠—肝轴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在临床中以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PSD患者往往精神、生理功能较差,其中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甚至存在极高的自杀率。对于卒中后抑郁这一疾病,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结论提示肠道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存在联系。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肠道菌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宿主的代谢途径和免疫反应来影响胰腺癌(PDA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揭示肠道介导的胰腺癌化疗耐药的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自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6例胰腺癌患者中进行。通过随机分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化疗并采取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调节策略)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群组成,结合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方法,评估化疗前后肠道的变化及其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特定肠道的调整与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相关联,体现为该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和肿瘤缩小率的提高。对照组患者未观察到类似结果。肠道的组成和功能分析显示,特定的增加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炎和免疫促进因子表达上调有关,是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和免疫反应来实现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的调节可以影响胰腺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 标签: 肠道菌群,胰腺癌,化疗耐药,代谢途径,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着众多人群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肠道在慢性便秘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肠道与慢性便秘关系的研究新进展,探讨了肠道与便秘之间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肠道菌群,慢性便秘,研究进展,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治疗中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优于胰岛素的证明。方法:纳入范围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随机分组,共计200例,研究组开展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开展胰岛素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更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2型糖尿病治疗中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优于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对患者的预后效果较高。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中黄连素益生菌 二甲双胍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将有助于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体入侵和调节肠道黏膜细胞的增殖;但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内部微环境和肠道细胞功能,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肠道与结直肠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其对结直肠癌治疗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发生发展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胰汤加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肠道粘膜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大肠埃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都有所下降,治疗组的的数量则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肠粘膜功能,调整肠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清胰汤加减 肠道菌群 肠黏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IBD(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来探讨其与相关炎性指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以此作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范畴,根据病原菌类型将其划分为中UC组(40例,均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CD组(45例,均为克罗思病患者),同时将同期收集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纳入对照组的范畴。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新鲜粪便标本采集,并进行细菌培养和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的微生态组成变化情况,微生态数量与炎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来说,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组成的UC组患者的ES数量明显下降;BL、BD、SB、EC、LC、PS、SC数量明显增加,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相对来说,由克罗思病患者组成的CD组患者的ES数量和SC数量明显减少;BL、BD、EC、LC、PS、SB的数量明显升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微生态组成和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血小板、炎性指标以及血沉之间呈现出较弱的相关性。结论真杆菌属数量减少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一定的关联。

  • 标签: 炎性标志物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肠道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病过程中,肠道紊乱可通过影响胃肠动力、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影响脑-肠轴功能,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研究显示,中药可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的增生,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基于此,本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道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对中药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肠道菌群紊乱 中医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心脾两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艾灸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到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脾两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30例联合艾灸护理干预。观察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多样性正常率较参照组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脾两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艾灸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激发患者机体自愈能力,调节其肠道结构,并可以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起到很好地改善作用,充分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 标签: 肠道菌群结构 心脾两虚型卒中 艾灸护理 抑郁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肠道清洁剂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肠道清洁剂对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我们选取了三组患者,分别使用A、B、C三种不同的肠道清洁剂,并在治疗前后采集粪便样本进行微生物分析。

  • 标签: 肠道清洁剂 肠道微生物群 影响对比 随机对照试验 微生态平衡
  • 简介:摘要:酸奶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乳制品,微生物对其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微生物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并围绕着的种类、数量和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对不同的介绍,阐明了它们在酸奶发酵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产生酸味、改善口感、增加营养价值等。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外界因素对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以及如何优化发酵条件来控制的生长和活性,从而提高酸奶的品质和稳定性。最后,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对酸奶发酵过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 标签: 酸奶,微生物菌群,发酵过程,品质,优化条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 要:聚二甲基硅氧烷物(MDnM)是一种低粘度的氧硅烷,具有耐高低温、优异的环境适应性等突出性能,被广泛用作绝缘润滑、防震、防油尘、介电液和热载体。聚二甲基硅氧烷物(MDnM)的合成方法有缩聚法和开环聚合,工业化一般采用开环聚合。本文总结综合开环聚合的工业化的合成工艺,着重对以酸、碱催化剂的本体开环聚合进行阐述,梳理了与不同引发体系、聚合条件,以及聚合生产工艺过程,并对相关研究工作做了论述介绍。

  • 标签:   本体聚合  酸性催化  碱性催化  乳液聚合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移植(FMT)治疗脑出血继发急性肠假性梗阻(AIPO)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例脑干出血继发AIPO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粪制剂供者与患者主要群组成, 以及患者FMT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5天的变化情况。结果该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腹胀、肠管扩张及腹腔高压, 常规保守治疗1周仍无法缓解, 并逐渐加重至影响呼吸功能, 粪便分析提示肠道菌群失调, 遂尝试FMT挽救性治疗。经FMT治疗, 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明显;FMT后25 d随访, 该患者未再次出现消化道症状;复查粪便分析提示定植于肠道益生菌阿克曼、双歧杆菌为主, 潜在的促炎及产气菌明显减少, 多样性增加。患者在FMT治疗后的25 d部分群组成趋向于与供者一致;在门水平上, 拟杆菌门、疣微门、厚壁门和放线门细菌大幅增加, 变形门比例大幅下降;在纲水平上, 疣微纲、拟杆菌纲、放线纲、红蝽纲和梭状芽孢杆菌均明显增加, 丙型变形纲明显减少;在目水平上, 拟杆菌目、疣微目、梭目、红蝽目增加, β-变形目和肠杆菌目减少。

  • 标签: 1例菌群移植 脑出血患者 继发急性肠假性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院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手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人员在进行调查时,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实际情况,明确手卫生工作的重点、薄弱环节及人群,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具体原因。结果:在开展手卫生前后管理后,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各数据对比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总体来看,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相对来说较高,而在针对其进行管理时,应当针对其中的各种风险事件进行管理,并建立以手卫生活动为基础的管理体系,针对其中的不良事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使医院的管理质量得到提升,降低不良反应和不良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医院 手卫生管理 感染控制 作用分析